勾滿琴 張佳倩
摘要:隨著網絡輿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溝通日益便利,與此同時,海量的信息泥沙俱下,對大學生的三觀培養造成一定威脅,對高校網絡輿論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網絡輿論;高校;大學生
想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環境需要政府、企業和網民等主體的積極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其中青年既是建構清朗網絡空間實踐的主要建設者,同時也是清朗網絡空間最大受益者。在我國,想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環境,構建清朗網絡空間,需要聚集高校大學生正能量。
一、網絡輿論概念的提出及其本質
(一)輿論的概念
1.關于輿論的各種定義
想要理解網絡輿論的含義,就必須先弄清楚輿論的內涵。目前關于輿論的定義不一而足,其中韓運榮,喻國明在《輿論學--原理、方法與運用》一書中指出:輿論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中對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爭議的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見。[1]在《辭海》中,輿論一詞被注釋為:公眾的言論。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將輿論定義為:輿論是社會上值得注意的相當數量的人對一個特定問題表示的個人意見、態度和信念的匯集。
2.輿論
以上的定義各有側重,總而言之,形成輿論首先需要一個焦點,然后公眾對焦點提出意見,同時輿論形成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發展的,對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網絡輿論的概念
1.關于網絡輿論的各種定義
網絡輿論是相對于廣播、報刊雜志、電視電影輿論而言的另一種輿論傳播方式。對于網絡輿論的具體定義不同的學者的側重點同樣有所不同。網絡輿論就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2]這一定義側重強調網民對某一焦點反應。網絡輿論是一種通過網絡媒體的傳播,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 以各種網絡交流平臺發展起來的輿論形式。[3]
這一種理解顯然更加側重于強調網絡輿論的平臺與技術。
2.網絡輿論
從總體上看,網絡輿論是指網民以網絡為平臺,通過網絡語言進行互動,公開表達對自己所關心的話題、某些有爭議的公共事務或焦點問題,具有一定影響力或傾向性的意見和言論的總合,是社會總體輿論中最重要的主導性組成部分。這些意見、觀點和言論的匯集,可以發展成為通過互聯網而展開的集體行動。
二、高校網絡輿論現狀及問題探究
(一)高校網絡輿論現狀
1.網民規模大,魚龍混雜
根據調查顯示,鎮江高校大學生對于網絡中的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等信息,20.72%的大學生會主動瀏覽、積極點贊、評論、轉發;63.06%的大學生會主動瀏覽,偶爾點贊、評論、轉發。因此,通過對大學生主動瀏覽信息的人數比例,可以看出鎮江高校大學生也是積極參與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的。與此同時,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7.0%,較2020年3月提升2.5個百分點。[4]總之,互聯網不僅拉近了人們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讓正能量傳播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廣,但是同樣的也讓負面言論、錯誤社會思潮有機可乘。
2.網絡輿論生態的多元化
根據調查顯示,如果對于一些輿論事件,大多數的人都表達相似觀點時,1.8%的鎮江高校大學生會選擇相信;7.21%的鎮江高校大學生選擇不相信;54.05%的鎮江高校大學生持觀望態度;36.94%的鎮江高校大學生則認為要依據自己的判斷。從調查可以反映出,網絡輿論樣態,不再是“異口同聲”,“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不再可能,而往往是“多個聲音”“眾聲喧嘩”,或是“說三道四”“閑言碎語”。[5]互聯網的開放性讓人們可以在不同的平臺上交流各自的觀點、態度、立場等,不同階層、不同特點的人群讓輿論更加復雜。
3.網絡輿論逐漸產生異化
在對鎮江高校大學生上網行為調查發現,2.7%的鎮江高校大學生表示曾攻擊、辱罵他人;6.31%的鎮江高校大學生表示匿名發表過不當言論。4.5%的鎮江高校大學生表示曾經瀏覽過不正當網站;互聯網發展之初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人們的生活,但是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沉迷網絡、網暴等負面情況的出現使得互聯網成了一把雙刃劍。由于網絡傳播的便利性,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發表個人意愿。在偏激信息與行為的刺激下,公眾容易形成群體恐慌情緒,導致網絡輿情事件發生。[6]
(二)網絡輿論中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分析
相較于現實世界,網民受到道德約束少,人們的顧慮也比較少,海量的信息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從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所以人們可以在網絡中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個性特征。同時,網絡傳播時效性使得網絡信息的傳播者與接受者有著極大的互動性。在各種環境中,大學生主要體現了以下心理:
1.自我實現心理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每個個體都存在著自我實現的需要。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大學生因為自身的靦腆性格、困難的學業等因素不能暢所欲言,所以在面對熱點事件時,他們為了滿足自身表達的需求,難免會傳播謠言、轉發謠言,甚至夸大和歪曲事實。另一方面,大學生處在社交愿望非常強烈的階段, 自身渴望擁有社會的話語權。[7]同時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大學生群體刷存在感的方式和途徑迅速增多。所以大學生為了尋找自身的存在感和自我認同,對于社會焦點問題時的表達欲望會比較強烈。
2.消遣心理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加,社會上普遍存在著焦慮的情緒,大學生也無法避免地存在著焦慮的情緒。面對壓力所帶來的焦慮情緒,大學生作為網絡上活躍的發言者,對于社會不公正或自身遭遇負面事件時,心中充滿了憤怒和怨恨,往往通過網絡發泄不滿等情緒。
3.極化心理
群體極化心理是指通過群體的討論,使得群體中大多數人的意見得到強化,使得原來認同這一意見的人更加相信。[8]心理學家勒龐曾指出, 只要處在群體中, 無論身份如何, 人們很容易受群體領袖的影響。在網絡輿論傳播中,大學生思想積極活躍,認知、情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加之長期受到集體主義觀念的影響團,容易將大部分一開始的某些偏向,在通過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
三、高校應對網絡輿論的對策
(一)學校官方媒體要積極引導輿論,把握引導時機節奏力度
如今各種網絡社交媒體數不勝數,學生得到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此,高校有必要強化輿情主要陣地建設。其中,高校官方媒體要主動承擔輿論引導責任,當學生對學校和社會的焦點問題懷有疑惑時,高校官方媒體應該積極主動回應學生,給全體師生一個正面的解答。
(二)創新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方式,妥善應對各類事件
優化思政教育傳播的教育形式,與網絡載體有機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參與主體是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課老師在設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應該要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的需要,結合時代發展特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中,可以利用校園網站、貼吧、微博等各種形式與大學生進行多方位的有效互動交流,掌握他們的網絡輿論動態,同時及時地處理,這樣便可以從源頭上做到解除網絡輿論危機。
(二)搭建健康的網絡輿論陣地,構建輿論預警機制
一方面,大學生處于增長知識的關鍵階段,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有利于大學生增長間接經驗。另一方面,掌握高校網絡輿論主導權,搶占高校網絡輿論陣地,必須堅持系統方法,加強網絡輿論引導頂層設計,健全高校網絡輿論引導體制機制。
參考文獻:
[1]韓運榮,喻國明.輿論學--原理、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4.
[2]譚偉.網絡輿論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會科學,2003(05):188-190.
[3]鄧尚婷.網絡輿論中的網民心理與網絡輿論引導[D].云南大學,2011.
[4]CNNIC發布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互聯網天地,2020(10):6-7.
[5]上官酒瑞.網絡輿論生態治理的認識論分析[J].求實,2018(06):36-47+108.
[6]劉錦宏,張永薇.社交媒體環境下網絡輿論引導策略研究[J].出版廣角,2020(21):30-34.
[7]崔巖巖.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20(05):55-58.DOI:10.13970/j.cnki.nbjyxyxb.2018.05.015.
[8]俞嵐.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輿論傳播分析——新媒體傳播特性及網絡群體心理[J].山西青年,2020(13):64-65+68.
作者簡介:
勾滿琴(2000-),女,漢族,貴州銅仁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2021年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11029968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