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王丹 龔洳
摘要:政治認同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對我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立足于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背景下,探討高中生進行黨史教育對培養政治認同的必要性,溝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與黨史教育之間的互聯性,充分發揮在高中進行黨史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黨史教育;政治認同;學科素養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認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政治認同素養作為思想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首,是其他素養的靈魂和導向。政治認同素養充分體現了思想政治學科的實質和核心,關系到學生能否堅持正確成長方向和堅定科學理想信念。黨和國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立德樹人,根據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不斷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作為高中思政課核心素養的政治認同的涵義
《標準》中強調,“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者朱明光強調當代中國的政治認同,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主要表現包括三個方面,簡單說來就是國家認同、政黨認同和價值觀認同。高中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養就表現在學者朱明光所提出的三方面。
(一)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是指高中生應具有國家意識并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了解本國國情現狀以及歷史發展背景;對于本國保持高度的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從自身做起,弘揚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致力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二)政黨認同
高中生政黨認同指的是高中生應該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清楚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創造的奇跡,黨員起的先鋒模范作用。認同黨的指導思想、規章制度,以其為自身的行為準則。了解支持黨的各項工作,自覺擁護黨的領導,跟黨走,聽黨指揮。
(三)價值觀認同
高中生價值觀認同是指高中生應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互為條件、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促是高中生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要求自己,成為具有崇高理想、三觀正確的青年。
二、高中生進行黨史教育對培養政治認同的必要性
黨史教育從廣義上來講就是學習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歷史經驗,其內容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對建黨以來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偉大事跡的學習等。
(一)把握歷史大勢的需要
我們要堅持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歷史發展有其規律性,但人不是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趨勢,發揮主觀能動性,人類社會就能更好地發展。當前正值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史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融入,能夠把握時代脈搏,順應時代要求。《標準》中認為,“面對當前社會變革和實踐創新中的新挑戰、新問題,要用歷史的眼光、國情的眼光、辯證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國際的眼光,引領學生通過觀察、辨析、反思和實踐,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把握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細化,學科核心素養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了整合。在課堂教學中基于學科的核心素養,依托于議題式教學方法,將黨史教育融入其中,這對于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同時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對于之后思想政治課程的發展以及高中生的黨史觀都具有重要影響,突顯思想性與時代性。
(二)堅持實事求是的需要
我們要堅持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世界統一于物質,認識來源于實踐,要牢牢把握住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隨著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推動形成和社會信息化的深入,中學生所面臨的是不斷開放的教育環境,當前世界政治格局存在著兩種政治制度,在兩種制度長期共存的情況下,斗爭態勢不可避免。在軍事干預、經濟制裁等方式均無成效的情況下,西方國家向中國人民傳播資本主義價值觀,這對青少年極易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漩渦,影響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歷史虛無主義以“反思歷史”為名義,否定和曲解中國國史、革命史和黨史,違背“實事求是”的歷史研究原則,顛覆唯物史觀。將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之一,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革命史的正確認識,培養政黨認同;通過對優秀革命人物及相關事跡,學習其革命斗爭精神和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培養價值觀認同。
(三)突出問題導向的需要
我們要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進行改革創新。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礎上,我國發展又站到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我國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也得到了發展,但是仍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難。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已推進了一些改進措施,但仍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青少年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重任,將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有利于幫助青少年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使青少年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四)堅持戰略思維的需要
我們要堅持全局與局部的辯證統一。社會主義隨著形勢和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向前發展,要把握好時代發展總趨勢和方向,著眼長遠應對世界變局,堅持社會主義必須要把握時代特點和主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當今中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若要續寫恢宏時代的壯麗詩篇,那么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將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清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提高辯證思維能力,緊跟時代前進步伐,學會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觀察和處理問題,透過復雜的表象抓住事物本質規律,立足基本國情、拓展國際視野,在實踐創新中增長才干。
綜上所述,在《標準》中,對中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被突出強調,這是在對高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的重要準則,需要貫徹到思想政治課程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之中。而黨史教育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力量源泉,對培養高中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更應當學黨史、悟黨史。由此,依托于黨史教育,促使高中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1):7.
作者簡介:
張華(2000-),女,漢族,河北滄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2021年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11029969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