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昊 黃欣怡
摘要: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文化帶建設中,徐州運河兩岸文化資源豐富,其中大運河邳州段塑造和影響了邳州的地形地貌、歷史興衰和文化生活。本文將從邳州大運河文化的建設現狀入手,分析當地文化推廣所面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讓運河文化成為美麗徐州的城市文化名片。
關鍵詞:邳州;運河文化;推廣問題;對策
邳州,處于江蘇省徐州市,是現今最早的江蘇文明起源之一。大運河邳州段途經邳州城區和9個鎮,全長56.1公里,自古為南北水陸要沖、蘇北魯南的水陸交通樞紐,是一條黃金水道,也是大運河重要航道,沿線水面寬闊、兩岸風光旖旎,沿途文物古跡遺址眾多,其中劉林遺址、梁王城遺址、大墩子遺址是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區,農民畫、跑竹馬、民間剪紙、藍印花布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豐富的民間文化傳說,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邳州運河文化。
一、推廣現狀
首先,邳州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自古就英才輩出,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1],不管是文人騷客,還是名帥武將,都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運河文化財富。夏時奚仲造車在邳州,戰國時齊國宰相鄒忌封于邳州;秦時黃石公在下邳授書張良;漢代侍御史延年、諫大夫翼奉、五代隨州刺史沈斌以及明朝民族英雄湯克寬也都與邳州有淵源;明代散曲家陳鐸、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東吳大帝孫權均生于邳州。如今,邳州政府部門充分挖掘現有文化資源,不斷加強文物古跡保護,對名人住宅等相關遺址都設置了嚴格的保護措施,保障運河文化物質載體的完好無損和鮮明特色。
其次,邳州在大運河開鑿、通航以來的一千多年中,民間文化故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比皆是,在口耳相傳中讓運河文化內涵得到升華,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農民畫和捏面人。邳州農民畫[2]經過幾代人的創造、不斷積累、提高完善、定型,最終將原始藝術的粗獷浪漫、民間藝術的樸拙自由、似漫畫的夸張諷喻和宣傳畫的激情都匯聚在一起,從年畫、刺繡、剪紙等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內容豐富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把蘇北純樸而芬芳的泥土風韻及大運河兩岸的民風民俗在畫中得以充分地呈現。同時,邳州捏面人以蘇北農村生活、勞動生產為題材,生動刻畫形形色色的花、鳥、魚、蟲,把農民的生產、生活和傳統的節日民俗等,通過捏面人的藝術形式栩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另外,邳州有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百強縣級市、衛生、優秀旅游、園林城市等國家級榮譽,邳州銀杏甲天下,板材、大蒜、玉雕、剪紙、書法之鄉稱號。在這塊古老兵家必爭之地,昔日的古戰場,金戈鐵馬,烽火硝煙,有著許多不朽的傳奇。如近代抗擊日寇的禹王山阻擊戰,被稱為不亞于“臺兒莊大戰”的重大戰役。再如對中國前途命運起到一定影響力的淮海戰役,具有代表性的碾莊圩之戰奠定了淮海戰役全勝而歸的基礎。慷慨激昂,不計其數可歌可泣的故事,書寫了邳州的歷史壯歌。邳州政府對此專門設立了大運河文化研究會等專業機構,傳承大運河文化,講好大運河故事,著力彰顯大運河的千年底蘊、時代價值和當代形象。
最后,邳州人民具有濃厚的運河文化情結,運河文化的教育都熏陶在了日常生活中。邳州書城是以大運河文化為設計主題的書店,2019年被評為江蘇省最美書店,這里充滿了大運河的文化元素,大運河彩虹橋、帆船、魚網做的窗簾......這里不是大運河博物館,勝似大運河博物館。獨特的購書環境,濃郁的書香氛圍,吸引大量的讀者前來讀書、購書,使運河文化進入大眾的視野。運河小學作為大運河文化傳承基地校把大運河文化特色課堂搬到大運河文化主題書店意義深遠,并定期開展大運河文化主題研學活動,實現運河文化讀本進校園。全書共6冊,包括《運河風貌》《運河風物》《運河風云》《運河風韻》《運河風流》《運河風華》,內容涉及大運河沿岸主要城市的歷史文化,大運河邳州段的自然風光、村鎮古跡、城市印跡、文物遺珍、千年傳說、歷史人物、紅色文化及運河詩賦、方言俚語、民間游戲等,將運河沿線相關的不同知識板塊串聯起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綜合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傳承大運河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存在問題
邳州市對于大運河文化的推廣早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了,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改善。
首先,邳州大運河文化城市名片的知名度不夠,宣傳未達到最佳效果。邳州對于大運河文化的推廣只是口耳相傳的方式和途徑,在本地對于自身擁有的名勝古跡的宣傳與接收更多是通過口碑的傳播等方式,對于當下時興的短視頻等依托性不大,故而很難讓年輕人了解并打起興趣,大多數中老年人也對發達的移動互聯網使用還略顯生疏,傳播者受眾僅為一小部分人。而且邳州市的運河文化地方性特色較大,主題相對狹小,使得邳州運河文化傳播范圍有限,雖然在上個世紀有電影《地道戰》、《淮海戰役》等取景,但在本世紀卻因為時代變化引起的宣傳媒介變更而未能很好地向大眾講述專屬于邳州以及邳州大運河的故事。
其次,邳州市的時代因素制約了大運河水質[3]的治理以及大運河城市風光帶的質量。邳州市作為曾經的煤炭能源城市徐州市的下屬縣級單位,在幾十年前為江蘇省以及國家的能源開采做了重大貢獻。邳州市的母親河京杭大運河在幾十年的煤炭漕運中水質環境得到了一些破壞。再加上邳州近二十年來發展迅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招商引資來的重工業發展,而工業的排放自然是流向了大運河,故而肉眼可見得到的水質并不好,像桃花島公園中穿園而過的六保河水質并不是非常好,當中有不少浮萍赤潮以及其他的一些雜物等等亟待清理。現如今曾經有過的關帝廟、河神廟、龍王廟、大王廟、奶奶廟、青龍廟、火神廟、船神廟等也已經悉數被毀。一個城市的發展固然是重要的,可對于母親河的保護也是迫在眉睫,但正因此邳州市的大運河水質治理和城市的經濟增長又成為了一對需要協調解決的矛盾。
最后,邳州運河文化的保留與傳承已經日趨破敗,許多最初的運河文化精神載體沒能得到有效的推廣。曾幾何時,邳州城位于大運河邊、大榆樹街與老縣大院一帶。這一帶商業繁華、文化體育活動鼎盛。大華聯購物超市、百貨大樓、人民商場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邳州影劇院、文化宮、體育場等文體活動氛圍濃厚。新華書店處在繁華地段的核心區,是老城區的標志性建筑。隨著邳州城北進東擴,昔日的繁華似乎冷清了許多。又由于信息化的發展,網絡、電子媒體逐步取代紙質閱讀,新華書店也似乎門前冷落,光顧的人越來越少,以紙質讀物為主的運河文化載體也就漸漸淡出大眾的視野,運河文化的傳播受到局限。
三、對策分析
為了能夠使邳州市大運河文化的推廣建設得以大力推進,更好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富含底蘊的大運河文化打造邳州市的大運河文化城市名片,本文采取以下發展對策:
首先,需要優化大運河文化傳播與宣傳的媒介。當今時代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最通俗的文化傳播方式是通過短視頻。邳州市可以由專人成立關于大運河的新媒體工作室,在各個平臺開設官方賬號,與各大高校的人文藝術學院形成聯動,源源不斷的創作輸出一批關于邳州大運河文化的文化作品,諸如千百年間流傳的民間故事的改編或者是沿岸人文自然的美術攝影作品。也可以激勵一批以運河人家為主題的個人短視頻賬號創作,培養形成諸如“李子柒”一類返璞歸真的正能量邳州大運河生活短視頻題材,同樣有利于對邳州大運河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其次,對于邳州大運河的水質保護工作要加強。早在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在徐州提出了要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精神理念,邳州市應當在生態和發展中謀平衡,深入貫徹低碳節能減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切實的保護好大運河的水質,改善運河生態面貌,在最大限度內歸還其生態發展的空間形態,圍繞航運灌溉排澇大走廊、綠色生態涵養大長廊、文化旅游景觀大畫廊的功能定位和目標要求,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邳州大運河文化資源,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邳州段建設。
最后,要深入挖掘邳州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梳理文化脈絡,通過文化產品的傳播進一步促進大運河文化帶的推廣[4]。第一,以歷史文化考察游和生態觀光游為主,積極開發休閑度假、紅色教育、民俗體驗等旅游模式,系統推進休閑娛樂、餐飲住宿、旅游景點、慢行步道等配套設施建設,精心打造一條旅游精品路線,實現文化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第二,以《中國大運河藍皮書》為指導書目,配合中國第一部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編纂,推動邳州運河文化的傳播進程。第三,講好邳州運河故事,組織學者研讀縣志,深入走訪運河人家采風,收集古籍古董和民間傳說,著重傳唱好淮海戰役中邳州運河人家凸顯家國情懷的的動人傳奇,專家定期開展運河文化研學活動,鼓勵人民以飽滿的熱情認真研學,積極互動,激發熱愛大運河、熱愛邳州、弘揚大運河文化的真摯情懷。
四、總結
大運河是邳州的母親河,邳州的文化發展于斯,獨居運河特色,因此更要加快推動從“地理空間”向“文化空間”的提升轉變,著力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在政府與各高校、組織的攜手中彰顯大運河文化帶邳州段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兼顧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強化精神內涵挖掘,發揮當代文化價值,促進對外交流開放,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讓徐州運河文化名片得以“走出去”,打造成美麗徐州新樣板。
參考文獻:
[1]張雅琴,孟召宜,岳洋.徐州運河文化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DOI:10.3969/j.issn.2095-4298.2019.03.001.
[2]游根杰.產業化是邳州農民畫發展的必由之路--訪邳州市文化局王海泉[J].農產品市場周刊,2005(29).
[3]李朝,杜娟,李勇,等.京杭大運河(邳州段)生物多樣性調查與水質生物學評價[J].環境與發展,2015(3).DOI:10.3969/j.issn.1007-0370.2015.03.008.
[4]蘭翔,陳照方.徐州"京杭大運河"文化景觀規劃方法解析[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8(9).
作者簡介:
鄭昊(2001-)男,漢族,江蘇泰州人,徐州工程學院本科在讀,廣告學方向。
基金項目:
“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xcx20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