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邨

虎年春節盡管因疫情添亂,多在微信朋友圈中抖音拜年,加之快遞小哥悉心“實物傳情”,卻也過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禮儀之邦,微信代替鴻雁傳書,互相饋贈禮品乃是人之常情,“來而不往非禮也”。
不過,節后在《北京晚報》上讀到一篇《年禮包裝浪費調查——垃圾回收站里全是大禮包》的報道,頓感“過度包裝”浪費驚人!一個長寬高
50厘米×10厘米×40厘米的大紙盒,不過裝著幾塊美名曰“什錦”的小餅干,“盒子約八成的空間是空氣”。令消費者驚嘆“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夸張的包裝”。時下一些商家為推銷產品,巧用花里胡哨的“過度包裝”吸引眼球,有故態復萌愈演愈烈的趨勢。記者走訪調查北京昌平區昌崔路的“愛分類”分揀中心,約有20多名職工,夜以繼日地分揀垃圾。分揀中心內,可回收物堆積如山,5天回收攢下幾十噸紙箱。“最大的一堆,遠看有10米高。近看,很多紅色的紙盒印著“禮”“福”“新春”等喜字,有水果包裝,零食包裝……明顯皆是年禮。據悉,分揀中心5天時間攢下來的可回收物約200噸。其中,紙箱是第一大類,占總量的30%以上,有60多噸。“年禮過度包裝,實屬巨大的浪費。”業界人士指出,“現在的一些干果、茶葉禮盒非常復雜,外面是一個紙袋,里面是一個紙盒,然后還襯上絨布、墊著塑料,東西放在金屬罐里,有些甚至使用木料。這不僅成本超高,更是不便于回收,積累起來就是驚人的浪費。”
“過度包裝”不是新詞語,其內涵十分明確。耗材過多、分量過重、體積過大、成本過高、裝潢過于華麗、說詞過于溢美……一個“過”字道出實質,“過猶不及”也。
一些商家對“過度包裝”情有獨鐘,愛不釋手,唯一的目的就是推銷商品賺錢。如能達到“買櫝還珠”之效,乃是上上策。“過度包裝”夸大包裝的功能,誤導消費觀念,損害了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諸如,浪費大量資源。尤其是紙張、橡膠、玻璃、鋼鐵、塑料……都是緊缺資源。污染環境嚴重。有數據顯示,我國包裝廢棄物的年排放量以每年10%的驚人速度遞增,與完成國家碳排放減排指標背道而馳。助長奢靡風氣且暗藏“腐敗的溫柔”。天價月餅、天價酒水、天價保健品……這與建設節約型社會愿景背道而馳。這些“好看不中用”的奢靡禮品不乏巨款消費作為公關的手段即“糖衣炮彈”也。
解鈴還須系鈴人。防止“過度包裝”要兩頭抓:一頭斷供生產源頭,一頭端正消費觀念。“包裝減量從生產源頭開始”是行之有效的經驗之談,關鍵是落實。對企業來說,要從包裝綠色、減量、可循環上下功夫。對消費者來說,就是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更注重禮品的內在使用價值,不過度追求禮品外在包裝之豪華。至于“過度包裝”的“糖彈”妙用屬于黨紀國法問題,另當別論。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國家市場監管部門對“過度包裝”早已有強制性的標準要求,具體到“包裝孔隙率”“包裝成本率”等要求,以及“相應的計算、檢測和判定”方法。市場經濟是自由經濟,更是法治經濟,需要遵循道德操守去貫徹實行。據悉國外很多國家采用了經濟調控手段,增加包裝稅,有效減少了包裝廢棄物,這一經驗值得借鑒。不無遺憾的是當前一些企業利令智昏,“揣著明白裝糊涂”,不多在產品功能質量上下大力氣,而在涂脂抹粉上玩雕蟲小技,結果是“商人重利輕法規”,害人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