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炯,于潔,歐陽峰松
長沙醫學院中醫學院,湖南 長沙 410219
《傷寒論》第131條至第134條為論述大陷胸湯證的條文,與大陷胸湯證類似的證候有大柴胡湯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梔子豉湯證、十棗湯證,鑒別如下。
《傷寒論》第165條言:“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康平古版《傷寒論》[1]第136條言:“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注: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笨梢姶蟛窈鷾C與大陷胸湯證最重要的鑒別點是“往來寒熱”,而“往來寒熱”是邪入少陽的典型癥狀。可見,大陷胸湯證病位不在少陽,而是涉及陽明。
大陷胸湯證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臨床表現類似,《內臺方議》[2]云:“問曰:心下滿微痛,乃是欲成結胸,何緣作停飲治之,答曰:諸證皆是結胸,但小便不利一證乃停飲也,故此條仲景作停飲治之。”筆者認為,大陷胸湯證也有小便不利之證[3],比較大陷胸湯證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需從“形象中風”入手。

2.2 《傷寒論》第28條之“無汗”《傷寒論》第28條言:“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庇纱藯l文中 “仍”字可知,患者之前就有“頭項強痛”“發熱”“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等癥,且“服桂枝湯”,可知此類患者應有“汗出”一癥。但原文第28條言:“無汗”,可能原因有二,一為患者服桂枝湯后,風邪已祛,確實無汗;二是仲景故意為之,以與大陷胸湯證鑒別。
2.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為何去桂《傷寒論》第28條中桂枝湯去桂枝的原因,是服桂枝湯后,風邪已祛[4]。李宇銘[5]言:“關于去桂枝的問題,可在理中丸中得到啟示。理中丸方后注云:‘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臍上筑’即臍上自覺跳動,是由于病已由脾及腎,腎虛水氣動欲上沖,因此加桂四兩,是為了溫通陽氣,平沖降逆,而去術則以防白術壅滯。假若倒過來說,什么時候應‘去桂加術’?當然,理中丸本身無桂枝有白術,但若是‘臍上不筑者,腎氣不動’的時候,亦即理解為腎陽虛水停,水氣停滯而不欲上沖,則不用桂而用術……條文中‘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應作‘若其人臍下心下鞕,小便不利’,則更合仲景原意?!鼻夜鹬θス鸺榆蜍甙仔g湯方后有“小便利則愈”,可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有水停之證。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初起乃太陽太陰合病“形象中風”證既非太陽病,又非陽明病,既不可用汗法,又不可用下法?!秱摗返?8條中,醫者使用“桂枝湯”和“下法”之前的癥狀當為:“頭項強痛”“發熱”“有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其中“頭項強痛”“發熱”“有汗”是典型的太陽病表現,對于 “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一證,可以參見原文278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此處仲景言:“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毙”悴焕呤欠褚欢òl黃呢?筆者認為,小便不利者可發黃,亦可不發黃,太陰病可出現小便不利而身未發黃之癥。《傷寒論》第279條云:“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笨梢?,“形象中風”證當為太陽中風與太陰合病,故單用桂枝湯或下法均不可。有學者認為[6],“從臨床實際出發,以桂枝湯加茯苓白術更為妥當”。
2.5 “形象中風”證之轉歸“形象中風”證代表癥狀有“頭痛發熱,汗出”,伴隨癥狀有“自嘔”,或“心下滿、微痛”,易被醫者誤汗、誤下,誤下后為大陷胸湯證,或者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大陷胸湯證有“胃中空虛,客氣動膈”這一過程,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無。
梔子豉湯證既有結胸證癥狀,又有痞證癥狀,論述如下。

3.2 梔子豉湯證有“心下痞”癥狀《傷寒論》第375條云:“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在漢代,濡代表柔軟,《詩·鄭風·羔裘》云:“羔裘如濡?!薄肚f子·天下》云:“以濡弱謙下為表?!笨芍獥d子豉湯證會出現“心下柔軟、虛煩”癥狀。《傷寒論》第154條言:“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第375條和第154條均有“按之濡”,而經方中相同的詞語表達同一意思[3],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為心下痞,故梔子豉湯證有心下痞癥狀。


4.1 宋版《傷寒論》第152條宋版《傷寒論》[7]第152條言:“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讀后有兩處不明,一,患者“下利,嘔逆”時表是否解,若已解,為何又云:“此表解里未和”;二,第152條言:“表解者,乃可攻之?!笨灯焦虐妗秱摗穂1]第152條言:“太陽中風,下利,嘔逆。注: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注: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笨芍伟妗秱摗穼⒑笫赖淖⒔庖睬度胝闹校膽缦拢骸疤栔酗L,下利,嘔逆,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十棗湯主之”。
4.2 “下利,嘔逆”因體內有水而外中風邪“太陽中風,下利,嘔逆”為體內有水而外中風邪的典型表現。“太陽中風”在《傷寒論》中出現三處,分別為第12條桂枝湯,第38條大青龍湯和十棗湯,大青龍湯和桂枝湯均有“惡寒、發熱”表現,可知十棗湯起病之初當有“惡寒、發熱”之癥。對于“下利、嘔利”一癥,原文第74條言:“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钡?86條言:“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蔽遘呱⒅髦巫C候為:①表證:發熱,頭痛,身疼痛;②里證:嘔吐(水入則吐),口渴,下利(霍亂),心煩。五苓散證“下利和嘔吐”同時出現,此乃體內有水,又感受風邪所致。由此可知,五苓散證當有惡寒。對于表證的概念,李宇銘[8]認為:“張仲景所說的‘表證’,主要指‘惡寒’一癥”。
4.3 十棗湯所治乃水入脅下之證患者“心下痞,硬滿”一癥當有疼痛。原文第124條言:“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贝颂帪轲鲅C。《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言:“師曰:產婦腹痛,煩滿不得臥,法當枳實芍藥散主之。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與下瘀血湯。”抵當湯較下瘀血湯更為峻猛,可以反推第152條所言癥狀有疼痛,“硬滿”應含有疼痛之意。在漢代,“引”有“招致,導致,造成”之意,《漢書·司馬遷傳》[9]言:“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財(裁)?!薄吨T病源候論》[10]言水癖:“水癖由飲水漿不消,水氣結聚而成癖,在于兩脅之側,轉動便痛,不耐風寒,不欲食而短氣是也。癖者,謂僻側在于脅間,故受名也?!薄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云:“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薄帮嫼笏髟诿{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庇缮峡芍?,十棗湯所治之水乃在胸中、心下、脅下。
4.4 十棗湯證與大陷胸湯證結合條文及上述分析,總結十棗湯證癥狀如下: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胸中痛,干嘔,汗出短氣,咳唾引痛,煩,脈沉而弦。大陷胸湯證癥狀如下:短氣、煩躁、口燥、心下至少腹硬滿痛、飲食不消、脈沉而緊、頭微汗出、日晡潮熱。相同點為:汗出短氣,心下硬滿痛,煩。不同點為:十棗湯證為胸中痛、脅下痛,咳唾引痛,脈沉而弦;大陷胸湯證為心下至少腹痛,脈沉而緊。
《脈經·卷一·辨臟腑病脈陰陽大法》[11]云:“脈來如弓弦者,肝脈也?!薄睹}經·卷一·遲疾短長雜脈法》云:“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薄睹}經·卷八·平水氣黃汗氣分脈證》云:“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薄睹}經·卷四·辨三部九候脈證》云:“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薄睹}經·卷七·病發汗吐下以后證第八》云:“其脈沉而緊者,必欲嘔”。
綜上可知,十棗湯所治乃水熱互結之證,但熱勢較輕微,水停部位為胸中、心下、脅下;大陷胸湯所治水熱互結之證,熱勢明顯,水停部位在心下。
綜上可知,①大陷胸湯證為“形象中風”證誤下而成,若患者下焦不虛,被誤下后則形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②陽明證若下之過早,不會形成大陷胸湯證,而是形成類似結胸的梔子豉湯證;③大陷胸湯證病位不在少陽,而是涉及陽明,上焦有熱,水熱結于胸中、心下,熱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