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君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可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主要以腦組織缺血缺氧引發神經功能缺損為臨床表現,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是世界范圍內導致人類死亡的常見、多發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占所有疾病的10%左右[1-2]。中風后肩痛是中風后遺癥主要癥狀之一,70%左右患者存在肩痛、運動受限、肩關節半脫位等上肢損傷表現[3-5],中風后肩痛是患者致殘的主要因素之一,多發于卒中后2~3個月,患者可因肩痛抗拒恢復鍛煉,錯失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機造成肌肉攣縮、萎縮,上肢運動功能不可逆喪失,早期治療對于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西醫主要以藥物、運動療法等治療中風后肩痛;中醫康復包括艾灸、針刺、中藥等,針刺具有療效好、操作方便、無不良反應的特點,成為治療疼痛類疾病的首選。筆者運用傍針刺“肩五穴”治療中風后肩痛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5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的中風后肩痛患者8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例。本研究中病例沒有脫失,以上病例均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試驗組中,男20例,女24例;年齡(56.63±7.41)歲;病程(71.59±28.05) d;腦梗死21例,腦出血23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25例;年齡(57.58±8.57)歲;病程(69.76±27.18) d;腦梗死22例,腦出血22例。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腦卒中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腦血管病診治指南與共識》制定[6],包括腦出血和腦梗死,具體標準如下:腦梗死: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經功能缺損(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語言障礙等);③排除非血管性病因;④腦CT/MRI排除腦出血。腦出血: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經功能缺損(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語言障礙等),或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③發病時意識障礙,常有頭痛、嘔吐和血壓升高等;④排除非血管性因素造成的腦出血;⑤腦CT/MRI顯示有出血灶。
1.2.2 腦卒中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制定:主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強語謇,甚則神志恍惚、神昏;病勢:發病急驟,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早期征兆;誘因:有年老體衰、勞倦內傷、嗜好煙酒、膏粱厚味等因素,因勞累、情緒激動、酗酒等誘發;客觀檢查:腦CT、MRI、體格檢查和腦脊液等檢查有異常表現。
1.2.3 中風后肩痛診斷標準患者肩痛發生在中風后或是中風過程中,肩痛和中風有密切聯系,即可診斷。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35~69歲;病程2周~6個月;患側肩關節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4分;意識清楚,無認知障礙;經知情告知,自愿參加研究。
1.4 病例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診斷和病例納入標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他神經系統疾病造成的肩關節疼痛攣縮者;既往有肩關節周圍炎、肩部骨折、周圍神經損傷造成的肩關節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暈針,不耐受針刺治療者;觀察對象失訪或自動、被動退出觀察者。
1.5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基礎治療,按照《中國腦血管病診治指南與共識》[6]和《神經康復學》[8]相關內容制定基礎治療方案,包括:①基礎內科治療:包括抗凝血、穩定斑塊、營養神經、降低顱內壓等,積極穩定血壓、血糖等,穩定伴發基礎疾病;②康復治療:包括肢體擺放、關節的主動和被動運動等;③生活調護:心情愉悅,勞逸結合,作息規律等。
對照組另給予常規針刺治療。①常規針刺穴位:肩髃、肩髎、肩前、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均為患側取穴;②選穴定位《腧穴名稱與定位》標準;③器具選擇:采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河南康灸來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規格為:0.35 mm×60 mm、0.35 mm×50 mm、0.35 mm×40 mm;④操作:患者坐位或健側臥位,囑患者放松,常規消毒穴位,根據腧穴特點進針并控制進針深度,捻轉得氣后留針 40 min,期間行針1次,每日1次,每周連續治療5次為1個療程,休息2 d,進行下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試驗組另給予傍針刺“肩五穴”治療。①“肩五穴”為:肩髃、肩髎、肩貞、肩臑、肩前,均為患側取穴;②選穴定位參照《腧穴名稱與定位》標準;③器具選擇:采用北京中研太和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格為:0.35 mm×60 mm、0.35 mm×50 mm、0.35 mm×40 mm;④傍針操作:患者坐位或健側臥位,囑患者放松,常規消毒穴位,根據腧穴特點進針并控制進針深度,捻轉得氣后在該針旁0.5~1.0寸處斜向刺入,針尖朝向直刺的一針,使斜刺針的深度和直刺針深度基本持平,平補平瀉施以小幅度捻轉,使針感明顯向四周擴散,留針40 min,期間行針1次,每日1次,治療6次為1個療程,周日休息,共治療4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VAS分別于治療前后對患者肩痛程度進行VAS評價并記錄,數值越大表明疼痛程度越大,該量表把抽象的疼痛視覺化,便于對治療前后肩痛變化進行評估。
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包括上肢運動功能的33個項目,共計66分,包括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平衡功能、疼痛及關節活動度等全部功能,可以全面反映上肢運動功能,是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測評常用量表之一。
改良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BI):該量表用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價,包括日常生活的10個方面,是一種公認的、客觀的反映上肢肩痛程度的評價方法。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1離心,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
1.7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療效指數≥90%,臨床疼痛癥狀基本消失;顯效:療效指數為70%~89%,臨床疼痛癥狀明顯好轉;有效:療效指數為31%~69%,臨床疼痛癥狀改善明顯;無效:療效指數<30%,臨床疼痛無改善或加重。
療效指數=[(治療前VAS 評分-治療后VAS 評分)/治療前 VAS 評分]×100%
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療前后IL-1β水平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治療前后IL-1β水平比較
2.5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中風后肩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風后肩痛是中風后常見并發癥,多發生在中風后2周~6個月,發病率較高,因疼痛直接或間接導致上肢運動受限,阻礙上肢運動功能恢復,延長了康復過程,甚至會導致上肢殘疾、殘廢,降低生活質量。中風后肩痛發病機制不詳,可能與肌張力異常、肩關節不穩定、臂叢神經損傷、神經遞質傳導紊亂及軟組織損傷等相關。現代研究表明,中風后軟組織損傷使肩關節局部出現無菌性炎癥,局部血液循環差,多巴胺、前列素等局部過度堆積,刺激患者痛覺神經,產生疼痛,患者因疼痛拒絕任何活動。有研究表明,IL-1β在腦損傷后水平和活性明顯提高,該指標可作為腦損傷疾病康復過程中一個重要參考指標[9],同時也是評估肩痛程度的一項指標,因此,降低或消除疼痛對中風后肩痛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西醫學中治療該病的方法有藥物、神經阻滯、理療和康復等,其主要是消除疼痛的對癥治療,治標不治本,長期效果較差。
中醫學對中風后肩痛沒有專一的病名,根據該病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等主要臨床表現,中風后肩痛屬于中醫學“痹證”“中風”等范疇。中風后肩痛的病機本虛標實,以正氣虧虛為本,寒濕血瘀阻絡為實,虛實夾雜,二者互相影響,其治法當益氣養血補正氣,活血疏經通瘀絡[10-13]。中醫在該病治療上有明顯優勢,特別是針刺療法能顯著緩解疼痛癥狀,松弛肌肉痙攣,用于中風后肩痛的治療具有明顯優勢。傍針刺屬于針刺中的特殊針法,屬于“十二刺”之一,是一種局部針刺方法,先在腧穴上直刺一針,再在其旁邊斜刺一針,正傍配合,故稱傍針刺。《類經》曰:“正者刺其經,旁者刺其絡”,恰恰說明這種刺法的精神和靈魂所在,傍針法具有疏通深部經脈和淺部絡脈的作用,表里同治,標本兼顧,正是對中風后肩痛本虛標實,標本同病最對癥的治療方案。該法在一個腧穴周圍同時刺入2針,局部刺激量大,針感強,能有效激發陽氣,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絡。對于疼痛明顯的頸椎病、腱鞘炎、三叉神經痛等運動系統疾病療效確切,臨床應用廣泛,本研究也證實,該刺法較一般針刺更能降低患者的疼痛評分。現代醫學也從微觀層面詮釋了其作用機理[14-16],針刺的“針感”是鎮痛療效的必要條件,傍針刺通過2個針分別刺激深處的經脈和表淺的絡脈,絡脈弱刺激可興奮粗纖維,通過脊髓水平發揮鎮痛作用,而經脈強刺激可興奮中樞系統鎮痛,兩者互相配合,起到更強、更持久的鎮痛效應[17-18]。因此,傍針刺在傳統針刺手法的基礎上,通過增大針刺強度、增強針感,有效治療中風后肩痛。“肩五穴”為肩髃、肩髎、肩貞、肩臑、肩前,用于中風后肩痛的治療屬于局部取穴,以上五穴均位于肩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選取肩部腧穴治療肩痛具有取穴簡便,易操作的特點,相對于對照組取穴,具有取穴少、效果好的優勢。從解剖學上講,以上五穴均位于肩部,其深部有岡上肌、三角肌、小圓肌、大圓肌等肌肉,伴隨有腋神經、橈神經等神經[19-22],而這些肌肉和神經支配著肩部的內旋、外旋、外展、內收等運動,是肩關節運動的核心,同時也是中風后肩痛多發的疼痛部位[23-27],選取以上五穴傍針刺可增加針刺的強度,促進肩部血液循環,緩解肩部肌肉痙攣,發揮鎮痛療效,進而改善肩關節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傍針刺“肩五穴”可以增加針刺的強度,促進肩部的血液循環,緩解肩部肌肉的痙攣,發揮傍針刺調節中樞和脊髓神經鎮痛的作用,能有效激發陽氣,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絡,減輕視覺疼痛評分,提高肢體運動功能,降低炎性指標 IL-1β 水平,發揮鎮痛的療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