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藥駕引發的惡性交通事故時有發生。除了藥駕外,病駕、疲勞駕駛引發的風險也不容小覷。那么,服藥后開車有哪些注意事項?患有哪些疾病不能駕車?如何預防出現疲勞駕駛?
3月20日下午,河北邯鄲的劉某北因超量服藥駕車導致了一起4人死亡、14人受傷的重大交通事故。近年來,藥駕引發的惡性交通事故時有發生。除了藥駕外,病駕、疲勞駕駛引發的風險也不容小覷。
服用七類藥盡量別開車
藥駕,顧名思義就是駕駛員服用了某些可能影響安全駕駛的藥品后依然駕車出行的行為。由于某些藥物服用后可能產生嗜睡、困倦等不良反應,很容易釀成災禍。因此,駕駛員在用藥時要格外注意。
除了含有酒精的藿香正氣水、復方甘草口服溶液、感冒止咳糖漿等制劑外,世界衛生組織列出了7大類在服用后可能影響安全駕駛的藥品,包括鎮靜催眠藥(如唑吡坦、地西泮)、抗癲癇藥物(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抗過敏藥(如撲爾敏)、解熱鎮痛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鎮咳藥(如右美沙芬)、抗高血壓藥物(如硝苯地平)、降糖藥(如格列美脲),這些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甚至超過了酒精。除了西藥外,有些中藥也可能會有藥駕的風險。比如天麻含有天麻素,有顯著的鎮靜催眠作用。人參有抗疲勞作用,但長期使用易出現煩躁不安的癥狀。
值得注意的是,三種不當的用藥行為也會給駕駛員帶來風險:一是超量服藥,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二是重復用藥,比如部分感冒藥容易使人犯困,如果再同時服用鎮咳藥,可能會因藥物成分重復導致實際服藥量增加;三是藥物混吃,也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
一般來說,服藥后至少需要6至8個小時后才能駕車。為了避免出現藥駕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醫院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生自己需要開車出行,請醫生盡量避免使用會產生不良影響的藥物,如果有正在服用的藥物也要告訴醫生。
其次,服藥前一定要閱讀說明書。一些藥品說明書的注意事項和禁忌里會有“服藥后不得駕駛機、車、船、從事高空作業、機械作業及操作精密儀器”字樣,服用這類藥物一定要避免駕車。
再次,在醫院就診或藥店購買藥物時,可以咨詢藥師關于服藥后是否能駕車的問題。
哪些疾病不能開車
近年來,因駕駛員心理障礙、心臟病、腦梗、癲癇等疾病突發導致車禍的惡性事件屢見不鮮。以癲癇為例,癲癇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發作時會突然失神或做一些不能自控的動作,導致駕駛員不能正常操控車輛,從而引發交通事故。
《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明確指出,有器質性心臟病、癲癇病、美尼爾氏癥、眩暈癥、癔病、震顫麻痹、精神病、癡呆以及影響肢體活動的神經系統疾病等妨礙安全駕駛疾病的,不得申請機動車駕駛證。
然而,常規的駕駛員健康體檢項目主要針對的是駕駛員的體格狀態,對不得申領駕駛證的疾病種類只進行了簡單問詢。因此,在駕駛員的常規體檢中,可以考慮增設體檢項目,如將腦電圖、心電圖等納入其中,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評估體系,確保駕駛員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尤其是對公交車、網約車、貨車等營運類車輛的駕駛員,為了保障公眾出行安全和社會運行穩定,相關承運單位可以定期組織他們進行心腦疾病的健康體檢和心理健康監測,避免他們帶病駕車。
此外,交警提醒,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引發身體不適。如在駕車途中有任何身體不適,切記放緩車速。在意識清醒時盡可能地靠邊停車,并立即撥打求助電話或向路過的其他人求救。對于駕駛員而言,如果身心健康亮起紅燈,就應該客觀評估一下自己的駕駛能力,不能抱著僥幸心理冒險駕車上路。
如何預防疲勞駕駛
疲勞駕駛,指駕駛員在長時間連續行車后,產生生理機能和心理機能失調,從而在客觀上出現駕駛機能下降的現象。睡眠質量差或不足、長時間駕駛車輛都容易引發疲勞駕駛。
駕駛員疲勞時,會導致視線模糊、腰酸背疼、動作呆板、手腳發脹,或產生精力不集中、反應遲鈍、思考不周全、精神渙散、焦慮、急躁等現象。此時,駕駛員的判斷能力下降,操作失誤會增加。
據悉,輕微疲勞時,會出現換檔不及時、不準確;中度疲勞時,操作動作遲緩,有時甚至會忘記操作;重度疲勞時,往往會下意識操作或出現短時間睡眠現象,嚴重時會失去對車輛的控制能力。
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記分管理辦法》規定,連續駕駛中型以上載客汽車、危險物品運輸車輛超過4小時未停車休息或者停車休息時間少于20分鐘的,一次記9分。
如何預防疲勞駕駛?首先,要多吃含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的食物,可以防止眼睛干燥、疲勞以及產生夜盲癥;其次,科學安排駕車時間。夜間長時間駕車時,應由2人輪流駕駛,交替休息,每個人駕駛時間應在2至4個小時之間,盡量不在深夜駕車;再次,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方式。駕車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固定姿勢,可以適時調整疲勞部位的坐姿并深呼吸,以促進血液循環。最好在駕車一段時間后下車活動一下腰、腿,放松全身肌肉,預防駕駛疲勞。
(《北京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