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產業,也是維持中國經濟建設的基本保障。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已經位于世界前列,農產品產量也占據世界前列。在農作物生長發育期間,往往會發生多種病蟲害,不但對農作物的健康生長產生不良影響,還會降低農作物產量,威脅食品安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當前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病蟲害防治對策,以供參考。
1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1防治手段不合理
當前,在防治病蟲害時,很多種植人員化學藥劑使用頻率相對較高,雖然這種防治措施可以在短時間呈現出顯著的殺蟲效果,但還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據相關統計,中國每年農藥使用量高達25萬t,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平衡。首先,化學藥劑對環境破壞較大,還會傷害益蟲,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其次,化學藥劑長期使用會不斷增加害蟲的抗藥能力,逐漸降低化學藥劑的使用效果,導致防治工作缺乏實用性和有效性。最后,化學藥劑的降解能力偏差,在噴灑農藥后,會有少量藥劑殘留在農作物上,直接威脅人們的飲食健康。除此之外,如果長期使用大量化學藥劑會對土壤和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使土壤流失過多的營養成分,改變土壤原本結構,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1.2防治技術尚未普及
現階段,相關工作人員已經逐漸意識到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全面了解到農藥對農業種植產生的影響,并及時推出全新的防治技術。但是,因地理條件和經濟水平的影響,先進的防治技術并沒有獲得良好的普及和應用,大多數農業生產者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掌握度嚴重不足,很多地區的種植人員依然采用傳統的防治方法。在一些地區雖然已經引進了相應的防治設施,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并沒有對農業設備進行定期維修和養護,種植人員沒有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術,導致病蟲害防治工作效果較差。
1.3生產管理環節較為薄弱
選擇抗病蟲害作物品種及加強農業生產管理,可以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作物抗病蟲害能力。但是很多地區的種植人員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加強種植管理,為了提高經濟效益,一些農民甚至選擇不具備抗病蟲害能力且造價成本低的種子和幼苗,而且在播種前沒有開展有效的病蟲害處理工作[1]。一些種植人員并沒有關注病蟲害發生規律,大量使用化學藥劑,沒有及時清除受害植株,導致病蟲害侵害范圍越來越大。
2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
2.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通過人為操作和物理因子等對有害生物進行抑制,最常用的是捕殺法,通過人力在指定范圍抓捕滅殺害蟲;誘殺法是通過害蟲自身特性將害蟲集中于某一點位,進而實現大范圍滅殺;趨避法是針對害蟲特性加以防治,比如蚜蟲具有趨黃性,可以采用粘蟲黃色板塊誘殺蚜蟲;種子汰除和浸泡處理,汰除是根據健康種子和病蟲害種子間的外觀區別來清除種子中主要病源的方法,最常見的是汰除、篩選和風選等。浸種是通過藥劑和鹽水等殺滅蟲卵和病源,處理后需要進行清水洗滌和晾曬。燈光誘殺主要以1盞/3 m2、高度1.7 m的誘蟲燈為主,在夜晚開燈防治結果較好,需在3~5 d內做好清潔。
2.2生物防治
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當農作物受到病蟲害感染后,大部分種植戶會使用化學防治方式,雖然化學防治防治成效較好,但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如何在保證病蟲害防治效率和質量的前提下降低對農作物的危害逐漸成為農業發展中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生物物種的基本特性及生物相克方法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首先為天敵防治,天敵防治綠色環保且應用范圍廣泛,防治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消除害蟲,并可抑制害蟲繁殖,例如食蚜蠅、草蛉和赤眼蜂等。蟲害天敵可以分為寄生類與捕食類,捕食類可以在短時間內消滅大面積害蟲,而寄生類可以抑制害蟲繁衍生息;其二是生物制劑[2]。生物制劑主要以菌治病和治蟲的基本原則,通過真菌與細菌的應用來防治病蟲害,可以充分發揮其蟲害治理作用并將對農作物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低,甚至可以實現零污染,在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基礎上實現對周邊環境的保護。
2.3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法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在使用農藥期間,需根據農作物、病蟲害種類及病蟲害高發階段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科學選擇農藥類型、噴灑周期和劑量。黏蟲對禾谷類糧食作物等產生嚴重危害,工作人員需在幼蟲3齡前噴灑5%殺蟲畏粉或2.5%敵百蟲粉。農業種植病蟲害主要類型為立枯病、黑粉病、螻蛄等,其中立枯病會直接危害農作物幼苗,可在發病前期噴施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或5%井岡霉素水劑1 500倍液、95%惡毒靈精品4 000倍液。黑粉病對農作物葉片、莖部、葉穗等產生危害,被侵蝕的農作物植株呈現畸形、矮化等現象,可使用40%拌種雙、40%福美雙及50%多菌靈等殺菌劑進行拌種,防治效果較好。螻蛄會在成蟲階段將農作物根莖部咬斷,導致植株枯死,危害性較大,可利用千蟲克和敵百蟲加入水源稀釋后加以防治。在掌握病蟲害基本信息的同時,還需要分析使用農藥后可能帶來的風險,例如是否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產生干擾、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等,相關人員需把控好農藥使用量,禁止使用超標農藥。
3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對策
3.1提高農作物種植技術水平
現階段,先進的科學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大領域中。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科學技術實現自動化管理,動態化監控病害實時狀況,一旦發現問題可在第一時間加以防范[3]。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種植人員的工作負擔,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蟲害防治工作質量和效率。
3.2普及病蟲害防治知識
為了提高病蟲害防治效率,相關部門需積極為各地區的農業種植人員傳播病蟲害防治知識,普及基本病蟲害防治要點和技巧,有效減少病蟲害損失。例如在防治蚜蟲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向當地種植人員講解土壤成分和農作物生長情況,深入分析其是否感染蟲害,使用物理防治法誘殺成蟲,還可以進行藥劑攪拌,并在種植前使用70%噻蟲嗪種衣劑包衣,防治苗期蚜蟲效果最好。
3.3加強生產管理
種子抗逆性較強不但可以適應多樣化的環境條件,還可以有效抵擋病蟲害侵蝕,確保農作物質量和生產效率。在播種前需做好準備工作,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等選擇不同抗性的種子,在氣候干燥、溫差較大的地區,在播種前需暴曬種子,在溫水中進行浸種,第一時間檢查出不達標的種子,確保種子具備良好的生長態勢。另外還要科學選擇播種時間,盡量避開病蟲害高發階段,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注意田間衛生狀況,控制雜草衍生,盡量不要給病蟲害提供生存及越冬的條件。
3.4加強種植人員技術指導
種植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知識水平直接對病蟲害防治效果產生影響。需不斷加大對農業種植人員的技術指導,農業種植人員需深入田間,掌握農作物生長規律和狀態,積累更多農業生產經驗[4]。相關政府部門和農業合作社需給予支持和重視,定期組織病蟲害防治培訓活動和技術宣傳活動,讓更多的農業種植人員掌握更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為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更多技術支持和政策支持。
3.5維持生態平衡
防治農業病蟲害時,需引入不同類型的農作物品種,豐富農業生產結構,逐漸形成一個均衡的生態環境,進而有效防控病蟲對農作物的侵害。綜上所述,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關技術人員和農業部門需根據病蟲害出現原因、時期等因素結合當地發展情況構建科學有效的防治體系,確保農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景芝,崔俊錄.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鄉村科技,2021,12(12):56-57.
[2]馬淑霞.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對策[J].種子科技,2021,39(1):57-58.
[3]馬智.淺析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的防治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2021(1):92-93.
[4]雷彥龍.淺析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的防治對策[J].種子科技,2019,37(14):108-111.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李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