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資源系統中,林業資源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林業工程建設質量對于生態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加強林業工程建設管理,改善和修復生態環境,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建條件。本文概述了林業工程在生態建設中的意義,分析了林業工程抗旱造林狀況,最后提出了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措施,供相關人士參考。
1林業工程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意義
林業工程項目日益增多,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首先,林業工程可以起到凈化環境的作用。生態系統本身既有很強的環境凈化能力,通過建設林業工程,保證空氣環境、水環境和土壤環境良好。在中國林業工程建設中,干旱地區的林業工程可增加綠植覆蓋面積,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其次,林業工程可以起到增加生物多樣性的作用。生物多樣性是衡量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時,生物種群數量也隨之下降。通過林業工程建設,改善自然環境,促進生物種群的生長繁衍,保證生物多樣性。
2林業工程抗旱造林現狀
干旱地區林業工程目的主要是引入更多的自然要素來改善干旱地區環境條件,通過擴大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中國國土面積遼闊,不同地區在地理條件和環境條件上有所差異,某些地區水資源缺乏,給當地民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中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偏遠地區水資源人均占有率低,通過林業工程建設可改善局部地區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3林業工程抗旱造林關鍵技術
首先,在林業工程抗旱造林前,應認真做好整地工作。結合造林工程實際情況進行調研,明確工程現場情況,準備好機械用具,配備現場人員。通過整地環節保證苗木生長環境優良及成活率。在整地前,如果有條件,可對工程區域的土壤情況進行科學檢測,改善土壤貧瘠情況,通過科學配方施肥改善土壤環境。整地可提高土壤肥力,消滅土壤中的病蟲源,保持土壤含水量。一般整地時間在林業工程苗木栽種前的半年內,切記整地過早以免影響土壤水分。
其次,抗旱造林采用容器育苗,提高苗木成活率。干旱地區土壤水分含量低,在選擇苗木類型時應選擇失水率低、易成活的方式進行造林。容器造苗技術因苗木根系被包裹得更完整,不容易失水,在林業工程中優先被選用。一些種植區域位于坡溝地帶,這些地區的土壤肥力較差、蓄水能力弱,選擇正確的苗木類型也十分重要。如果選擇常規樹種進行栽種,那么成活率較低,通過采用容器苗的方式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在造林環節,工作人員只需要將容器苗底部不容易腐爛的包裝去掉即可,其他部位直接栽種,不僅種植效率高,而且可以保護好苗木根部,提高苗木成活率。
第三,采用覆膜造林技術,可提高苗木存活率。覆膜造林技術是減少水分散失的一種造林技術,通過覆膜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減少水分蒸發,在造林區域形成一個微型的保濕環境,在較高的溫度和濕潤環境中,苗木生長速度更快,成活率更高。工作人員在種植區域覆蓋薄膜,然后將薄膜剪開1條縫隙,將苗木栽種在縫隙內。苗木栽種坑為淺坑,種植苗木后使苗木根莖在地膜以下5~8 cm,創造一個良好的溫濕度環境。在薄膜縫隙位置剪成倒三角,降雨時雨水能夠順著倒三角順利滲透到苗木根系土壤中,提高土壤濕度。采用覆膜造林技術可以提升苗木栽種成活率,一般可以達到98%以上,減少了后續補種環節的工作量。
第四,合理確定造林密度和林分結構。分析干旱地區的種植條件,然后合理設計造林密度和林分結構,保證造林苗木能夠獲得必要的生長養料,提高成活率,在較短時間內成林。檢測造林地區的土壤養分和水分情況,科學選擇苗木類型及種植密度,調控好苗木間距與行距,促進苗木生長。在林分結構方面,應綜合考慮樹種多樣性和適應性,同時還要考慮到樹種抗病蟲害性能,提高苗木環境適應能力。
第五,及時儲存水資源。干旱地區水資源條件不佳,而苗木種植和生長需要持續的水分供給,因此為了保障造林成活率,應及時儲存水資源,保障苗木生長。通常利用保水劑來延長水資源儲存時間。目前,市場上的保水劑以高分子樹脂材料居多,可選擇質量合格的高分子樹脂材料來儲存水資源,為苗木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保障苗木良好生長。另外,覆膜技術也是儲存水資源的方式,通過覆膜技術和保水劑結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實現儲水目標。
4林業工程抗旱造林的強化措施
一是加強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是否到位對抗旱造林工程效果有著重要影響。要提高抗旱造林工程建設質量,必須加強水資源管理。可建設水利存儲工程項目,同時積極運用節水技術和節水設備,減少造林過程中的用水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二是保證造林樹種質量合格。在造林前的規劃設計環節,要可續選擇樹種類型,在干旱地區造林工程項目中,首先要考慮樹種對自然地理水文環境的適應性,然后考慮抗病蟲害能力、生長速度、景觀性、經濟性等。在大多數干旱地區,灌木類樹種較為適宜,這類樹苗對干旱地區環境適應性強,抗病害能力強,更容易成活。在苗木栽種前,應對苗木質量進行檢驗,保證沒有病蟲源、根系完好,為造林奠定基礎。
三是對造林地土壤環境進行整治改善。干旱地土壤環境較差,在造林前應進行整地并采取科學的手段對土壤環境進行改良。盡可能滿足苗木生長所需營養和水分。盡量采用滴灌方式加強苗木生長營養元素和水分供給效率,節約水資源,提高營養元素使用率,保障苗木生長過程的肥力和水分需求。
四是做好抗旱造林工程技術指導工作。相較于普通造林工程項目,抗旱造林工程項目先天條件更差,必須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以保證造林工程質量。在造林前邀請專家對造林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制定造林工程具體流程和標準,采取規范化操作措施,更好地保證苗木成活率,保障抗旱造林質量。
綜上所述,只有科學分析、合理規劃、操作規范,才能更好地保障抗旱造林工程質量,充分發揮出抗旱造林工程的積極效用,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科技開發交流中心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