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在中國的種植歷史悠久,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茶葉遠銷海外,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廣泛青睞。安徽省池州市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茶樹病蟲害也不斷加重,不僅影響著茶葉品質和產量,更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生態調控等,同時采取專業化的防治模式也能夠提高病蟲害防治的科學性,從而有效保障茶樹品質,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及提高茶農收入。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專業化防治模式,以期為茶農們提供參考與借鑒。
1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概述
病蟲害綠色防控以促進農作物安全生產、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為目標,采取生態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來控制有害生物。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綠色防控技術是促進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農業貿易安全的有效途徑。在茶樹種植過程中,有機茶市場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茶農們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要求和茶葉產業發展需要,采取綠色防控技術,最大限度發揮茶園的自然調控能力,達到生態平衡。
2茶樹常見病蟲害
池州市茶樹常見病害有茶煤污病、茶白星病、茶輪斑病、茶赤星病、茶餅病、茶炭疽病等;常見蟲害有茶尺蠖、紅蠟蚧、角蠟蚧、龜蠟蚧、茶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蚜、茶毛蟲、長白蚧、綠盲蝽、銅綠、金龜子、大小地老虎、大蟋蟀等。病蟲害會嚴重影響茶樹的健康生長,導致茶葉品質與產量大幅下降,甚至造成絕產。過去,茶農們一般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但是長期應用導致病蟲害抗性不斷增強,農藥殘留也給當地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威脅茶樹生長,要想進一步提高茶葉品質,保障其市場經濟價值,茶農們還需要重視茶樹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的應用,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構建專業化防治模式,提高病蟲害防控效果。
3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具體應用
3.1植物檢疫技術
植物檢疫是引進茶苗或茶種時的必要手段,通過植物檢疫,可以有效避免危險性病蟲害和其他有害生物傳入到健康茶區中,避免危險性病蟲害在茶園中蔓延,從而減輕茶園病蟲害程度。
3.2農業防治技術
應用農業防治技術時,一是要結合當地種植條件選擇抗性強、長勢旺、質量好、產量高的樹種,確保茶樹對病蟲害有較大的抗性,在種植過程中還應搭配不同抗性的茶樹品種,避免茶樹品種過于單一,以此降低病蟲害擴散速度;二是要注意科學施肥,保障茶樹生長期間有足夠的養分,從而提高茶樹抗病能力,適量增加氮肥施入量,增強茶樹對茶橙癭螨的抗性,還要適量提高過磷酸鈣施入量,防治紅蜘蛛;三是要科學修剪,改善茶園通風性和透光率,減少有害生物發生,并控制病蟲害蔓延,采用分批采摘的方式,從而控制病蟲害;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對茶園進行淺鋤與深挖,結合培土施肥,使落葉層中和表土中的越冬害蟲暴露于土表而死亡,降低茶尺蠖等成蟲羽化數量。由于雜草會為病蟲害提供滋生和蔓延的場所,因此還需做好除草工作,避免病蟲害滋生;做好清園和封園工作,有效減輕葉類病害和越冬害蟲的發生程度。
3.3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借助物理工具實現病蟲害防治,一是人工捕殺,即摘除帶有卵塊、蟲囊的枝葉和冬、春季挖除越冬蟲蛹,效率較低;二是利用害蟲趨光性燈光誘殺,在茶園中布置人工光源,可以利用太陽能燈、黑光燈誘殺茶毛蟲、茶蛾類、茶黑毒蛾、茶尺蠖等害蟲;三是利用害蟲趨色性進行誘殺,比如黃色粘板誘殺茶尺蠖初孵幼蟲、茶蚜、茶黃薊等害蟲,誘蟲綠板主要誘殺茶小卷葉蟬成蟲;四是采用食物誘殺法,糖醋液誘殺小地老虎、卷葉蛾等害蟲,將糖、醋、黃酒按45%、45%、10%的比例混合,加熱后熬至糊狀,涂抹于誘殺容器中即可;五是利用性引誘劑誘殺蛾類成蟲,減少茶園害蟲基數。
3.4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即采用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在用藥期間需嚴格注意藥品種類、劑量和使用頻率,避免對茶樹造成不利影響。茶農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及病蟲害發生實際情況選擇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以便可以充分發揮藥效。在茶樹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進行用藥,一是在春茶采摘結束修剪后進行用藥,防治茶樹白粉虱、黑刺粉虱、薊馬等;二是在夏茶采摘結束修剪后進行用藥,防治茶餅病、白星病、炭疽病、褐斑病等;三是在秋茶采摘結束后,并結合冬季茶園管理進行統一修剪,此時用藥可以增強茶樹防病抗逆能力,降低白粉虱、黑刺粉虱、薊馬的發生概率。在用藥過程中,茶農要明確化學藥品使用量和頻率,嚴格按照化學藥品使用說明的濃度配比和使用頻率用藥,定期更換化學藥物,避免病蟲害產生抗性。
3.5生物防治技術
病原菌和害蟲繁殖是導致茶樹發病的主要原因,采用生物防治技術時,可以保護害蟲天敵和有益生物,并適當增加天敵數量,有效控制害蟲繁殖,降低人為活動對茶園的不良影響,不僅可以達到預防病蟲害的目的,還能夠保護茶園生態系統。生物農藥包括植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等,具有低毒、無殘留和高效等優勢,可以有效麻醉、毒殺、引誘、影響昆蟲生長發育,應用價值較高。其中,植物源農藥包括除蟲菊素、煙堿、魚藤酮、印楝素、苦參堿等,這些藥物殺蟲原理包括觸殺、胃毒、忌避、拒食、抑制生長和生育、干擾昆蟲的中樞神經系統等,例如苦參堿防治茶尺蠖、茶毛蟲和茶刺蛾等茶樹鱗翅目害蟲,使用濃度為1 000倍液,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礦物源農藥是指有效成分來自于天然礦物的農藥,包括石硫合劑、硫磺和農用噴淋油等,殺蟲機理是溶解昆蟲體表臘質層,封閉昆蟲氣孔,該防治方式不會讓害蟲產生抗性,而且不會影響其他生物,無殘留,在防治茶橙癭螨和茶炭疽病時,使用濃度為150~250倍液,然后采用小孔徑均勻噴霧,礦物源農藥還能夠用于蔬菜、瓜果、花卉中,在防治介殼蟲、粉虱、粉蚧、蚜蟲等害蟲上具有較好的效果。
3.6生態調控技術
生態調控技術注重茶園環境的營造,借助該技術可以使得茶園環境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茶園內物種相互制約,提高茶園自然調控能力,使得茶園內部生態系統達到平衡。例如在茶園中將茶樹與不同高度的植物進行間作,或將同深根系、淺根系的植物組合種植等,還可在茶園周圍的道路、溝渠等種植植被,營造茶園生態環境,提高茶園植物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降低病蟲害的不良影響。
4茶園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模式
在茶樹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池州市茶園防治規模分散,導致綠色防控技術無法得到全面普及,因此為了進一步保證茶樹病蟲害防控效果,并提高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質量,還需構建專業化防治模式。
4.1植保服務型
植保服務型常見于較大規模的茶園中,主要指的是統一配備茶樹植保員、統一農藥進貨渠道、統一發布病蟲害信息、統一防治技術規范和統一技術培訓,對重點產茶村可以一村配備一名專職茶樹植保員,通過資金投人、組織落實、技術培訓和規范農藥供應渠道等措施,從而提高茶農們科學用藥的意識,減少濫用農藥對茶樹品質及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4.2服務型合作社
服務型合作社主要以引導茶農自愿組建統防統治專業合作社為主要方式,在專業合作社的支持下推行“統一防治時間、統一藥劑藥量、統一防治人員、統一植保機械、統一安全間隔期"的工作模式,除此以外,還需政府部門制定資金扶持政策、技術職稱政策等,以此促進合作社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茶樹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工作。
4.3農資專賣服務型
農資專賣服務型主要關注茶農用藥行為,在此基礎上規范農資零售店的農藥供應,從源頭上合理選用農藥,降低濫用農藥對茶樹品質的不利影響,以此也實現了農藥減量。
近年來,圍繞著“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方針,池州市結合茶樹病蟲害發生特點,引進先進的防治技術,探索茶樹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模式,不斷提高茶樹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水平,確保了茶葉的質量安全。綜上所述,人們對茶葉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茶農們要想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就需加強對茶樹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重視,并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樹立科學種植的意識,重視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工作,學習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知識,滿足市場對高品質茶葉的需求,實現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朱備農業服務站朱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