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營利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出臺后,引發熱議。在影視行業從業多年的演員李濤亮十分支持,并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平臺的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期待相關制度法規真正落到實處,促進網絡直播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李濤亮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希望違規懲處機制及相關辦法能盡早公布。“要對網絡直播違規銷售所得,處以懲罰性罰款。”
毋庸置疑,網絡直播行業在促進靈活就業、服務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直播行業亂象時有發生。
此前,針對相關問題,多部門聯合發布相關規范文件,側重于規范直播營銷行為。
有分析指出,此次發布的意見,增加稅收征繳方面的規范內容,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彰顯了國家進一步整治網絡直播亂象、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的決心和態度。
去年底,某知名網絡主播被稅務部門依法追繳稅款罰款13.41億元,事件曝光后,直播行業規范納稅問題備受公眾關注。
主播規范納稅,誰來管?再優秀的主播,也離不開平臺,有網友直言:“不該有平臺管不了的主播。”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前,直播平臺對旗下主播的偷稅行為,基本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會主動為其扣個稅,也很少提醒主播繳稅。
“甚至有些直播平臺,會讓公會或第三方企業幫主播們避稅。究其原因,主播只看到手的錢,錢多,才愿意留在平臺,平臺也更有錢賺。”
本次意見明確要求,網絡直播平臺應當每半年向所在地省級網信部門、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存在網絡直播營利行為的網絡直播發布者個人身份、直播賬號、網絡昵稱、取酬賬戶、收入類型及營利情況等信息。
意見清晰地劃分了主體責任,平臺要對主播的行為負責。如此一來,平臺必須擔起監督主播納稅的任務。
那么,主播規范納稅,怎么管?
意見明確提出,網絡直播平臺、網絡直播服務機構應依法履行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不得轉嫁或者逃避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不得策劃、幫助網絡直播發布者實施逃避稅。
對為網絡直播發布者違法違規策劃、幫助實施偷逃稅行為的中介機構及相關人員依法嚴肅處理和公開曝光。
李濤亮說,一旦平臺介入監管,“主播想偷稅漏稅都難了,畢竟主播賺了多少錢,平臺一清二楚。”
意見還對虛假營銷及誘導消費等行為,施以重錘。
虛假營銷宣傳,其實在直播行業早已屢見不鮮。有業內專家分析認為,之所以屢禁不止,癥結在于主播對商品擁有過大的解釋權。
意見要求,網絡直播平臺和網絡直播發布者不得對商品生產經營主體以及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來源、曾獲榮譽、資格資質、銷售狀況、交易信息、經營數據、用戶評價等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或者相關公眾。
一個商品好不好、效果如何、是否物有所值,這些偏主觀性的感受往往因人而異,但一些主播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將主觀感受變成了客觀評價,當消費者發現與主播描述的事實不符時,主播經常會找出各種理由。
對于消費者和主播之間不對等的關系,意見提出對主播行為加以限制。
“以后主播宣傳商品時,必須拿出足夠的依據。如果消費者認為自己受到了欺騙,可以去相應的渠道投訴維權。”李濤亮說。
李濤亮告訴記者,他曾有多次不愉快的直播購物經歷。“一款不知名的化妝品,硬是被主播說成比國際大牌還有效果。”沖著對主播的喜愛和信任,他經常被“忽悠”買到一些名不副實的商品。

李濤亮正在調試網絡直播設備,他希望直播行業能規范健康發展。圖/郭鵬
李濤亮想過舉報或者要求退貨,“但這都需要時間和精力,還影響心情”。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意見主要針對直播平臺的虛假宣傳行為,表明監管高壓姿態,要求直播嚴守營銷底線、不造假。亮點是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訴、舉報和爭議在線解決機制,此舉能夠讓直播虛假營銷行為及時曝光。
在誘導消費方面,意見要求,網絡直播平臺和網絡直播發布者不得以自我打賞等方式吸引流量、炒作熱度,誘導消費者打賞和購買商品。
自我打賞常出現在秀場直播過程中,與帶貨直播不同,秀場主播的主要收入靠觀眾贈予的虛擬禮物變現,由于打賞品并非實體商品,時常會出現一些打法律擦邊球的行為。
某些主播會找來一些托兒,和榜單上的觀眾P K 刷禮物,激起看客的打賞欲,即刷回流。此外,有主播為了完成平臺規定的任務,會自己給自己刷禮物“湊數”。這雖然危害不大,但也是一種刷回流行為。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成員、北京市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鋼建議,除了要著力構建跨部門協同監管長效機制,加強對網絡直播營利行為的規范性引導,消費者有權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要求賠償、提起公益性訴訟,一攬子解決大規模、長時間、系統性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