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瑤
音樂對運動疲勞產生和恢復的影響
呂 瑤
(天津體育學院 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天津 301617)
目的:探究音樂對運動疲勞產生和消除的影響。方法:以8名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受試者在伴有或不伴有音樂的情況下分別完成3次臺階運動,運動前、中、后記錄受試者的心率、血壓、主觀用力感覺、下肢肌力(跳遠、縱跳)。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運動中、運動后即刻、恢復期的心率、RPE、血壓存在顯著差異。結論:運動時聽快節奏音樂有助于緩解運動疲勞的產生,恢復期慢節奏音樂或進行音樂心率訓練均能有助于促進運動疲勞的恢復。
音樂;音樂心率訓練;運動疲勞;恢復
運動疲勞是指機體生理過程不能持續在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機體對運動負荷的正常反應,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疲勞、平衡協調能力下降、內分泌被抑制、反應變慢等。疲勞產生后,若不及時恢復而是任其發展會導致過度疲勞,給機體造成嚴重損傷,危害健康,因此及時采取一定手段促進機體從疲勞中恢復是十分重要的。
音樂具有調節運動員的情緒,提高運動能力,延緩疲勞發生、促進疲勞恢復等作用,它可以作為一種運動后的恢復方法來使用。但音樂對運動疲勞的影響是有限的,其作用效果會受到運動強度、音樂節奏等因素的影響,研究表明聽音樂能降低中低強度運動所引起的疲勞,但是難以減輕大強度運動帶來的疲勞感;不同節奏的音樂產生效果也不盡相同,研究發現運動中聽慢節奏音樂可以降低運動中RPE、顯著減緩運動疲勞,但在運動中聽快節奏音樂則會顯著提高運動者的運動表現。
音樂心率訓練是一種特殊的方法,它是利用音樂節奏和音量變化來模擬人在靜息狀態下的心率和呼吸頻率,同時利用語言引導受試者配合音樂進行緩慢、有節奏的呼吸。與靜息恢復相比,其能更有效促進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和心理狀態的恢復。
基于過去的相關研究結果,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普通大學生施加運動中音樂刺激結合運動后音樂放松或音樂心率訓練,探索音樂對運動疲勞產生及恢復的影響,希望通過本研究為普通大學生和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科學的健身理論指導。
選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8人(男女各4人),受試者身高、體重無顯著差異,進行自身對照。
1.2.1 實驗方案
受試者分別完成3次運動,第一次為無音樂運動,記為對照組;第二次運動時播放快節奏音樂,恢復期播放慢節奏音樂,記為實驗組A;第三次運動時播放快節奏音樂,恢復期進行音樂心率訓練,記為實驗組B。要求每次運動間隔至少48h,實驗前48h受試者不進行任何大強度運動,沒有運動疲勞,身體狀況良好。
實驗過程中受試者進行6組3分鐘臺階運動,其中男生臺階高度在30cm,女生臺階高度在 25cm,組間間歇30s,運動頻率為25次/分。
運動前測試并記錄下受試者運動前的心率、血壓、主觀用力感覺(RPE)、跳遠、縱跳數據,記為靜息值。運動中,每結束一組3臺階運動測試并記錄心率、血壓、RPE,運動后即刻、運動后間隔3分鐘進行一次測試,記錄心率、血壓、RPE、跳遠、縱跳數據。
實驗組運動中播放快節奏音樂,節拍在120~160次/min,主要包括《One More Summer》《韓江春》《歡樂歌》《Call Me Baby》《采茶撲蝶》《我的未來不是夢》《花好月圓》《克魯倫河》8首純音樂,按順序循環播放。運動后恢復期實驗A組聽慢節奏放松音樂,實驗B組聽由張鴻懿制作的音樂《耳界》。對照組運動中、運動后均無音樂。
1.2.2 測試指標及方法
(1)心率
τi(t)是指蟻群第t次循環區間i上信息素濃度,Δτigb(t)=1/Fgb,其中Fgb是本次循環中整條染色體區間中適應度的最優值,ρ是指信息素濃度揮發系數。
測試儀器及方法:通過佩戴在腕間的心率表記錄受試者心率。
(2)下肢肌力
測試儀器及方法:令受試者進行三次立定跳遠,取最高值。讓受試者進行三次縱跳摸高減去身高,取最高值。
(3)主觀用力感覺量表(RPE)
測試儀器及方法:使用Borg量表,詢問受試者的主觀感覺,選擇對應的級數。
(4)血壓
所有數據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對3個組組內各指標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各項指標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觀察各測指標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以此來判斷每組受試者的運動疲勞的產生和恢復情況是否存在差異。P<0.05表示具有顯著差異,P<0.01表示具有非常顯著差異。
受試者身高體重結果顯示男生身高為175.5±4.4cm,女生為168.3±4.1cm,男生體重為69.7±1.5kg,女生為56.3±4.6kg。經分析男女生身高體重均無顯著差異。
表1 實驗過程中心率的變化情況(次/分)
**,*分別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1,p<0.05。
實驗過程中,從運動中12min開始到運動后6min時間段內,兩個實驗組心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但運動后恢復期實驗組A和實驗組B心率無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
表2 實驗過程中收縮壓的變化情況(mmHg)
**,*分別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1,p<0.05。
表3 實驗過程中舒張壓的變化情況(mmHg)
**,*分別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1,p<0.05。
兩個實驗組收縮壓在運動中15min到運動后3min時間段內顯著低于對照組,實驗組A舒張壓在運動中15min到運動后即刻時間段內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實驗組B舒張壓僅在運動后即刻顯著低于對照組。兩個實驗組恢復期血壓無顯著差異。
表4 實驗過程中RPE的變化情況
**,*分別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1,p<0.05。
實驗組RPE從運動中9min開始到運動后6min時間段內顯著低于對照組。運動后恢復期實驗組間RPE無顯著差異。
表5 實驗過程中跳遠距離的變化情況(cm)
表6 實驗過程中縱跳高度的變化情況(cm)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實驗組、對照組的跳遠距離、縱跳高度均無顯著差異。
心率能反應機體心血管系統的功能狀態,是評定運動疲勞最常用、最便捷的指標之一。從表1可以看出運動前、運動后即刻心率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受試者出現了運動疲勞,表1的數據顯示實驗組心率從運動中12min開始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音樂延緩了運動中心血管疲勞的發生,既往國內外研究也表明音樂能延長運動的時間、降低呼吸頻率、加快心率恢復,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音樂延緩運動疲勞產生可能是因為音樂對大腦的邊緣系統有調節作用,從而間接地調節了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影響人的軀體、內臟活動,增強了心血管系統功能。
運動后即刻到運動后6min內恢復期實驗組的心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音樂促進了運動后心率的恢復。運動后9min時對照組和實驗組間心率沒有顯著差異,或許是因為此時受試者已經恢復到安靜狀態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也顯示音樂能加速心率和收縮壓的恢復。由此,可以判斷運動后聽音樂能促進心率的恢復,加快心血管系統的恢復。
血壓與心率一樣都是反映心血管機能的。在本實驗中,兩個實驗組運動中的血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但是三個組運動后的血壓不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與心率的變化相比,血壓受到的影響要小得多,這可能是因為心率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血壓不受情緒影響的原因。在音樂的鎮靜作用下,運動過程中人的情緒趨于平靜,使得心跳減慢,血壓卻不會受到影響,因此才表現出血壓變化不明顯,心率差異顯著的現象。
RPE是評定運動疲勞的最簡單方法之一,主要反映受試者的用力程度和主觀疲勞感覺,是用心理的形式來反映生理的內容,也正是因為此,RPE容易受到受試者本人心理狀態的干擾,因此它一般要和生理指標結合著分析。從表4可以看出實驗組從運動中9min開始直到運動后即刻,實驗組RPE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音樂能顯著減輕受試者運動過程中的疲勞程度,有助于幫助受試者延長運動時間、提高訓練效果,此結果與國內外學者研究結果高度相似。
從恢復期各組RPE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恢復期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RPE值顯著降低,說明運動后聽音樂能更好地促進心理狀態、神經系統的恢復,與國內李靖、陳平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國外學者Eliakim M等人的研究也顯示運動后恢復期聽動感音樂可以加快體內乳酸的清除,促進疲勞消除。本實驗提示音樂對于運動后主觀疲勞的恢復有促進作用,這可能與音樂能改善人的情緒有關,運動后由于心理疲勞可能使人產生不良情緒,而音樂恰巧能作用于大腦,調節情緒活動。
隨著運動過程中肌肉的不斷做功,肌肉中儲備的肌糖原的不斷消耗,肌肉力量也會隨著運動的不斷進行而下降。肌肉力量下降導致不能維持原本的運動強度時,此時運動疲勞就出現了,因此,通過判斷肌力也能判斷運動疲勞。從表5、表6可以看出運動使得下肢肌力出現了降低,下肢骨骼肌出現了疲勞,但是對比三個組運動后即刻、恢復期的數據,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說音樂可能不具備減緩運動中肌肉疲勞和促進運動后肌肉疲勞恢復的作用。這或許是因為音樂主要對人的心理活動產生影響,但肌力是體現生理機能變化的反應指標。
綜合既往研究結果和本實驗研究結果可以看到運動中播放快節奏音樂對于降低運動時的心率、RPE、血壓是有幫助的,而在運動后聽音樂或進行音樂心率訓練能有效促進心血管系統和主觀疲勞的恢復。通過比較實驗組A和實驗組B恢復期的數據可以看出二者對于恢復過程中心率、血壓、RPE恢復的促進作用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兩種恢復方法的作用差距不大。對于普通人群來說在運動中聽音樂是有積極作用的,也是非常經濟、可取的一種方法,是值得推薦的。
運動時聽快節奏音樂有助于緩解運動疲勞的產生,恢復期慢節奏音樂或進行音樂心率訓練均能有助于促進運動疲勞的恢復。
在進行一定強度的運動時建議聽節奏較快的音樂,有利于調動運動者的情緒,使人更快、更投入地參與到運動中去,同時還能有效延緩運動疲勞的出現,提高運動表現和效果;而在運動后則建議聽一些節奏較為舒緩的音樂,有助于快速消除運動后的心理疲勞,加快心率、RPE的恢復。
[1]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Szmedra L,Bacharach D W.Effect of music on perceived exer-tion, plasma lactate,norepinephrine and cardiovascular hemodynam-ics during treadmill running[J].Int J Sports Med,1998,19(1):32-37.
[3]Victor B White,Jeffrey A.Potteiger.Comparison of passive sensory stimulations on RPE during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6,82(3):819-825.
[4]Nethery VM.Competi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during exercise: influence on RPE and the impact of the exercise load[J].Sport Med Phys fitness,2002,42(2):172-178.
[5]佟勝志.音樂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冰雪運動,2014,36(6):20-22.
[6]Damiano Macone,Carlo Baldari,Arnaldo Zelli,et al. Music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6,103(1):285-295.
[7]Marcelo Bigliassi,Costas I. Karageorghis,Michael J. Wright,et al. Effects of auditory stimuli on electrical activity in the brain during cycle ergometry[J].Physiology & behavior,2017,177(8):135-147.
[8]王法濤,李時慧.音樂漸進放松配合音樂心率訓練對運動性疲勞消除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4):108-112.
[9]楊菲菲.運動中音樂聽覺刺激對有氧跑臺運動疲勞的影響[D].南京體育學院,2013.
[10]王鐵栓.音樂類型和運動強度對低心肺耐力大學生運動疲勞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8.
[11]Maddigan Meaghan E,Sullivan Kathleen M,Halperin Israel,et al.High tempo music prolongs high intensity exercise[J]. PeerJ,2019,6(1):6164.
[12]Shahin N J,Anuradha S,Irshad A,et al.Effect of music therapy, aerobic exercise and combined intervention o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collegiate athletes:A comparative study[J].Int J Curr Res Med Sci,2016,2(10):65-75.
[13]王艷,崔萬軍.適當快節奏的音樂對中低強度有氧運動影響的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1,33(4):38-39.
[14]R.L.Gomes,L.C.M. Vanderlei,D.M.Garner,et al.The effects of musical auditory stimulation on cardiorespiratory variables after aerobic exercise[J].Science & Sports,2018(4):221-227.
[15]張寧.音樂聆聽法對運動疲勞的干預作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8):19-20.
[16]Karageorghis Costas I,Mouzourides Denis A,Priest David-Lee,et al. Psychophysical and ergogenic effects of synchronous music during treadmill walking[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9,31(1):18-36.
[17]Szabo Ainsworth,S.E.Danks.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the psychology benefits of aerobic exercise,humor and music[J].Humor-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2005,18(3):235-246.
[18]李靖,蔣豐,王旭東.音樂節奏的快慢對運動性心理疲勞療效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10(4):35-37.
[19]陳平,劉文景,陰乃應,等.放松音樂對有氧運動性疲勞消除的研究[J].體育科技,2015,36(3):27-29.
[20]Eliakim Michal,Bodner Ehud,Eliakim Alon,et al. Effect of motivational music on lactate levels during recovery from intense exercise.[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1,26(1):80-6.
On the Effects of Music on the Production and Recovery of Fatigue
LV Yao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1617, China)
呂瑤(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