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玉 楊 俊
不同中醫體質在校大學生下肢肌力特征及其抗阻訓練應答差異研究
牛文玉 楊 俊
(貴州財經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目的:設定運動負荷下,觀察不同中醫體質在校大學生下肢肌力測試成績分布特點及其訓練效果差異。方法:隨機抽選不同中醫體質類型在校大學生并依據其體質類型分為平和組、陰虛組、陽虛組、氣虛組、血淤組、痰濕組、濕熱組、氣郁組、特稟組,其中每組又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小組12人,共18小組。訓練方法:實驗組采用階梯式周期性下肢負重深蹲抗阻訓練;負荷:30%-80%RM、12-25次/組、3-5組/天、3天/周、連續16周。觀測指標:分別于訓練前后測試立定跳遠成績并記錄,參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比訓練前、后成績(得分)變化,橫向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實驗前后對比采用兩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1)不同組別在校大學生立定跳遠測試成績分布與其中醫體質屬型無關;(2)相比于對照組,實驗組除氣虛組立定跳遠成績變化不顯著外(p>0.05),其余各組實驗前后均有明顯變化(p<0.05);兩次測試對比未發現對照組各組成績存在變化(p>0.05);(3)實驗組中,變化差值最大為平和組21.00,其次為濕熱組14.42,變化最小的為陰虛組8.00。結論:未發現不同中醫體質學生下肢爆發力成績表現存在差異;連續16周訓練后,可有效促進除氣虛組外其它不同中醫體質學生立定跳遠成績提升;相比于其它組,平和組平均分值提升幅度較大。不同中醫體質在校大學生下肢肌力抗阻訓練效果存在應答差異。
大學生;中醫體質;分布;肌力訓練;應答
肌適能是健康體適能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體質監測內容之一。肌功能不僅關乎人體運動能力,且與健康水平密切相關。大部分青少年學生處于肌力發展第二窗口期,且不同個體在肌力訓練過程中存在基礎體能和運動方法差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是監測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手段,其中“立定跳遠”項目主要反映學生下肢肌肉工作能力。中醫體質是指人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基礎上形成形態、機能和心理等方面相對個性穩定的特征,是人生命活動過程中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結果和表現。其主要理論指出,不同體質在生理機能狀態、疾病易感、轉歸方面有著顯著區別。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體質分布、疾病和健康之間關聯等。探討不同中醫體質大學生在體質健康水平測試及肌力訓練方面的差別,對中醫體質學發展和學生健康體質水平提升有著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以自愿形式招募某高校身體健康在校學生為受試者,事前告知實驗目的和過程。采用2009年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進行體質鑒定,并按其類型分為平和組、陰虛組、陽虛組、氣虛組、血淤組、痰濕組、濕熱組、氣郁組和特稟組,各組24人,共9組。其中,每組又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小組12人,共216人,其中男生89人,女生127人。平均年齡為19±2.4歲。納入要求:身體健康、同意并有能力完成實驗訓練;能夠清楚、準確鑒定中醫體質類型;根據招募情況,各組內成員中醫體質類型必須相同。
1.2.1 訓練方法
實驗組采用階梯式周期性下肢負重深蹲抗阻訓練:每次完成一定量沖刺式負重深蹲練習。具體方法:兩腳自然開列,略寬于肩,雙手置杠鈴(重物)于肩部,身體胸背部(脊柱)保持正直,負重慢速下蹲(膝關節屈曲到最大),依次快速登伸髖、膝、踝,將肩、手固定的杠鈴推頂最大位置,記為完成一次。運動負荷:依據個體肌肉工作能力設定運動負荷,小負荷為30%RM,25次/組、間歇為3min,5組/天;中等負荷為50%RM,15次/組、間歇為3min,4組/天;大負荷為80%RM,12次/組、間歇為3min,3組/天。訓練周期:每周訓練量:小負荷(周一)+中等負荷(周三)+大負荷(周五),每周3次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40-60min,總周期為16周。實驗控制:為保證實驗結果準確性,在訓練周期內,實驗組成員不進行以上實驗訓練以外任何肌力訓練,對照組成員也不進行任何形式肌力訓練。
1.2.2 統計方法
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方法,測試“立定跳遠”成績,并對照其得分記錄。分別于實驗前和實驗后對全體受試者進行數據采集,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統計,對比訓練前后成績(得分)變化。橫向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前后對比采用兩配對樣本T檢驗,取P<0.05為顯著意義。
圖1 不同組別學生立定跳遠得分情況
不同組別在校大學生立定跳遠測試得分情況(圖1):最高為平和組66.3±16.8,其次為濕熱組63.5±21.3,得分最低為痰濕組60.0±20.0。其余各組得分依次為陽虛組62.8±20.0、氣虛組62.58±20.2、特稟組62.1±13.7、氣郁組61.1±10.1、陰虛組60.8±21.2、血瘀組60.6±15.8。以“組別”為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未發現中醫體質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1 實驗組各組前后配對T檢驗
注:*與實驗前相比,P<0.05;**與實驗前相比,P<0.01
從實驗結果看(表1):實驗組各小組中,除氣虛組前后肌力變化不明顯外(p>0.05),其余各組均有顯著變化(p<0.05)。其中,平和組、氣郁質、濕熱組、特稟組、血瘀組及陰虛組存在非常顯著變化(p<0.01)。此外,對照組各小組立定跳遠成績均未發現有明顯變化(p>0.05)。
實驗組各小組實驗后得分情況如下(圖2):平和組85.5。、濕熱組78.75、陽虛組75.58、特稟組71.83、氣郁組73.75、血瘀組67.67、痰濕組69.75、陰虛組67.00、氣虛組64.67。實驗前后各組內差值最大為平和組21.00,其次為濕熱組14.42,變化最小的為氣虛組2.00。氣虛組無顯著性變化(p>0.05)。
圖2 實驗組各組學生立定跳遠測試結果前后對比
立定跳遠是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之一,主要反映人體下肢肌肉瞬間工作能力,是人體局部肌力的體現,可作為評價青少年下肢肌肉力量素質手段,且無性別差異。從訓練學角度講,個體運動表現主要與競技能力相關。立定跳遠成績表現主要由個體運動系統遺傳特征和運動訓練水平所決定,表現在肌細胞生理、人體關節與力矩及其轉化動作三個層次。中醫體質是指人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機能和心理等方面相對個性穩定特征,是人生命活動過程中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結果和表現,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運動能力亦是先天遺傳和后天培養上形成。有研究表明,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總成績與中醫體質類型存在一定關聯性,運動習慣因素可以影響到中醫體質。但未見單項肌力水平影響中醫體質分布的報道。中醫體質主要表現為對外界刺激的個體差異,某些疾病易感性和轉歸的某種傾向性。體質健康水平測試體現個體整體健康狀況,與中醫體質有關聯性。但影響個體單項運動能力主要與運動訓練水平相關。在校大學生在生物年齡、運動及生活習慣方面,有著高度的聚類性,且測試環境、時間和手段較為相同。故其立定跳遠成績與(中醫)體質分布無關聯。運動訓練前不同中醫體質學生立定跳遠成績呈現一定特點,但無統計學差異。從中醫體質類型角度看,不同體質學生下肢肌力測試結果無顯著性差異。
眾所周知,科學合理的肌力訓練可有效提升肌肉工作能力。不同訓練方式與負荷能夠獲得不同的訓練效果。肌抗阻訓練是以肌肉克服一定阻力,完成額定做功進而促進運動系統,特別是骨骼肌纖維結構與功能發生適應性改變。運動方式及負荷是制定和達成訓練目標的主要變量。研究表明,4~12周的規律性抗阻力訓練可有效提升不同人群下肢肌肉運動能力。另外,有研究以實驗大鼠股四頭肌為對象,發現經過8周肌力抗阻訓練,股四頭肌功能可發生明顯提升。這說明不小于8周的肌抗阻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肌功能,這與本研究有著較為一致的結果。同時,個體基本體質也是決定訓練效率的關鍵影響因素。本研究以在校大學生為對象,經16周階梯式周期性下肢負重抗阻訓練,發現:除氣虛體質以外,其余8種體質學生下肢肌力均有明顯提升,以平和體質提升幅度最大。
以現代健康角度看,中醫體質是人軀體、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具有某些特質及其偏向的狀態與生活習慣,心理特征社會環境之間有著一定關聯性。從實驗結果看,實驗對象中,平和體質學生肌力提升幅度較大,且存在顯著差異(p<0.01),而氣虛體質學生不是很明顯。這可能與其基本素質及運動適應性有關。氣虛體質是九體質之一,屬偏頗體質,在大學生群體當中較為常見。其總體特征為:元氣不足,易疲勞、氣短、自汗,精神不振,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肌肉松軟、性格內向易感風寒暑濕邪,體能偏低,不適合進行大負荷力量運動。生理學角度看,氣虛體質主要為免疫力低下,機體內外環境及自主神經自我調節能力較弱。“肌肉松軟”說明氣虛體質個體骨骼肌功能較為低下,且相對體脂率高;肌細胞功能、肌纖維神經橋接及運動調節功能較弱。此外,“元氣不足”及“脈弱”說明呼吸循環系統生理功能狀態不佳。為此,氣虛體質個體骨骼肌系統受此影響,功能提升較慢。有研究表明,氣虛體質與低水平運動能力相關性較強,且運動對其促進作用也有限。從本實驗數據來看,也得到了較為類似結果:氣虛體質下肢肌力抗阻訓練效果不明顯。
中醫體質學認為,體質是人體陰陽、神形、臟腑經絡及精、氣、神存在狀態。平和體質表現為陰平陽秘、臟腑調和、正氣充盈,氣血運行順暢、得氣機及精神健旺等。符合現代健康概念,即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的標準。反映出人體從生理功能到社會適應方面良好的適應性。相比較于偏頗體質,平和體質個體擁有更高健康水平。抗阻力訓練是人為施加于個體的運動負荷,目的是有效刺激肌肉、關節等運動系統,使之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體現為健康水平與運動表現的提升。由于平和體質在肌肉—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及與之相匹配的支持、輔助系統方面有著更強的適應性,所以其力量訓練效果也最為明顯,提升幅度較大。
不同中醫體質學生,立定跳遠成績均值最高的為平和體質66.3±16.8分,最低為痰濕體質60.0±20.0分,但各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其下肢肌力運動表現與中醫體質屬型無關。16周的周期性抗阻訓練,可有效促進除氣虛體質以外的其余各組在校大學生下肢肌力提升(p<0.05),尤以平和體質為最,平均提升幅度達21分。不同中醫體質在校大學生,下肢肌力抗阻訓練反應敏感性不同,存在一定的應答差異。
[1]岳建軍,高升,龔俊麗,等.體質測試中青少年力量素質評價指標效度的比較[J].體育學刊,2017,24(6):138-143.
[2]田麥久,劉大慶主編.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6).
[3]史冀鵬.人體肌肉力量測量原理與方法綜[J].中國學校體育,2017,4(2):82-87.
[4]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31.
[5]劉晨,馮德琳.不同體質健康等級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4,33(4):347-349.
[6]鄭昆,朱燕波,米蕓.大學生運動強度、靜坐與中醫體質的關系[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1,36(9):5510-5514.
[7]孫嘉偉,孟慶華,鮑春雨.抗阻訓練方案中誘導骨骼肌肥大的最佳訓練量的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20,37(7):994-1000.
[8]翟華楠,周彤.復合式訓練影響青少年下肢爆發力的meta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10):65-71.
[9]胡軒銘,倪軍.抗阻訓練對初中男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J].學校體育學,2020,10(11):172-173.
[10]賀繼平,蘇曉云,崔建梅,等.抗阻訓練對絕經后女性身體成分、膝關節肌肉力量及動態平衡能力的影響[J].解剖學雜志,2022,45(2):96-101.
[11]蘇艷紅,袁乾坤,肖蓉.抗阻訓練對增齡大鼠骨骼肌線粒體功能的影響[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20,36(2):165-170.
[12]鄭昆,朱燕波,米蕓,等.大學生運動強度、靜坐與中醫體質的關系[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1,36(9):5510-5514.
[13]鄭玉.體育項目干預中醫體質的教學實驗研究[J].體育科技,2017,38(1):29-30.
[14]]王琦,靳琦主編.亞健康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M].北京:中國中醫出版社,2012.
[15]劉雯瓊,朱燕波,馬方暉,等.偏頗質得分對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影響:運動的中介作用[J].中國全科醫學,2022,25(27):3372-3378.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Respons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TCM Constitutions
NIU Wenyu, etal.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牛文玉(1985—),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保健康復理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