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沖突一?家長之間吵翻天怎么滅火?
微信群是一個小型社會,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家長在一個群里相處,往往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碰撞。
我去年帶了一個新班,一些學生總是忘記老師布置的作業,所以放學后有的家長總會在群里問作業,也有一些家長會主動發一些學生作業之類的信息。沒想到的是,一位平時不愛在群里發言的家長,有一天忽然在群里發了很多語音,對喜歡在群里發布消息的家長進行了批評,還為老師“打抱不平”——“好像就你家有孩子,整天在群里問作業,人家老師下班還要休息。”“別的家長也嫌煩,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你家孩子記不住作業就別寫了。”
當我打開微信時,這位家長已經發了十幾條語音信息,我趕緊發信息制止,但他仍然沒有停止。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了這場“大戰”,甚至有家長給我打電話表達自己的不滿。幸虧一位和我私交較好的家長站出來勸架,說:“大家將心比心,不要讓老師太為難。”群里這才慢慢安靜了下來。
第二天,那位“制造混亂”家長的家屬在群里道了歉,表示那位家長是喝醉了酒一時沖動才在群里“失態”的。在這次沖突中,我得到了兩個啟示:一是在必要的時候,要對沖突雙方做“冷靜處理”,可以先暫時把沖突雙方請出群聊,私下和其電話溝通,了解問題。很多時候,沖突只因一時沖動而起,如果在沖突還是“小火苗”的時候解決了問題,事情就會平穩過渡。二是可以尋找和邀請家長“同盟軍”擔任群管理員,遇到沖突或緊急問題時,他們可以幫助班主任維持秩序,安撫家長的情緒。
沖突二?家長對老師有意見怎么解決?
學校來了一位實習生,年級安排她與我搭班。剛入班工作,她就進行了一次單元檢測,并認真批閱了卷子。她本意是想通過測驗初步了解學情,以便進行針對性輔導,但沒想到的是,當天晚上有家長在群里發出了質疑:“為什么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老師的工作到底是怎么做的?出來解釋一下。”緊接著就有很多家長隨聲附和,在群里“起哄”。
實習老師有點不知所措,找到我請教該如何回復家長。為了不引起更大沖突,平息家長的言論和質疑,我建議她先解釋一下此次測驗的背景,安撫一下家長的情緒。于是實習老師回復說由于自己缺少經驗,考慮欠妥,以后會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指導,請家長相信自己。然而,這番話不但沒有得到家長的理解,反而又引發了一波新的質問:“讓實習生代課,我們的孩子又不是試驗品。”“為什么讓實習老師上課?我要找校長投訴。”……我本以為家長會理解并支持老師,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了我的意料。
好在這時英語老師發話了:“新來的老師雖然只是實習,但專業素養過硬,還認真負責,不然不會花心思進行摸底測驗。各位家長無須擔心,一次檢測說明不了什么。同時,也請大家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盡到家庭教育的責任,是否對孩子的成長投入了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學生的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更要有家庭的參與!請家長們冷靜思考,不能一味把責任推到老師身上。”
之后,群里安靜了許久,只有一個家長還在爭論,其余“起哄”的家長采取了觀望態度。英語老師又進行了一輪有理有據的辯論,家長終于不再發難,并表示以后會配合老師共同督促學生進步。
我一向以寬容禮讓的態度來管理班級群,但這一次經歷讓我明白,面對家長“一哄而上”的無理指責,班主任不能一味忍讓、遷就,而是要堅守原則和底線,據理力爭,維護教育尊嚴。平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級群和家長積極交流,營造溫暖、和諧的交流氛圍;同時也要積極利用班級群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當家長遇到問題時,可以鼓勵其他老師和家長群策群力,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