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波
某小學四年級的老師在班群發了一張照片:幾位學生歪歪斜斜地站在一起,神態各異,有驚恐、有茫然……他們身后的黑板上“不完成作業”五個大字和一串姓名清晰可見。看到孩子被“示眾”,家長們都“不敢高聲語”。
在某幼兒園小班老師上傳到班群的一段視頻中,女孩正對著全班小朋友進行“天氣預報”表演,突然鏡頭轉到一個“不文明”的男孩身上,只見他擅自離開座位走到電視機前東敲西打,女孩的“節目”也被他攪黃了。這段視頻被老師上傳到班群,十幾分鐘后,男孩的父親質問老師發這個視頻是什么意思,一時間,班群里充斥著濃濃的火藥味。
我相信,上述老師對工作都是高度負責的,他們的行為或許有自己的道理,但是班群不僅僅是講道理的地方,道理之外,班群的窗口更宜彈出美好的情感。
美好的情感何來?
首先來自老師的內心。我初期使用班群的感受是:方便了家長,辛苦了老師,妥妥的能量守恒定律。尤其是周末的時候,我經常會被家長@狂轟濫炸一通——
“請通知張三有時間打電話給爸爸。”
“請通知李四下課后到校門口等媽媽。”
“請通知王五和妹妹去老地方找叔叔。”
……
有的家長甚至在一小時內改變三次主意,我的內心從“微笑”到“憨笑”,最后變成了“抓狂”。但轉念一想,建群的初心不就是為了方便家校溝通嗎?作為班主任理應多付出一些,于是心態便平和了。不過在這之后,我和家長、學生強調了班群的使用規則,希望家長和學生能提前約定好計劃,如有特殊情況再由班主任轉達,不再讓老師為了當“傳聲筒”而“疲于奔命”。老師輕松了,情緒自然更平穩,也能騰出更多時間思考“正事”。
和諧班級管理的基礎是成員角色定位明確,忌越俎代庖。家庭方面,一位學生可能會有多位親人入群,除了父母外,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所以,班主任要提醒群成員備注好親屬關系,以防詐騙,最重要的是備注好誰是學生的主要負責人,以保證家校間的有效溝通,避免“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家校方面,老師和家長不妨嘗試一下“親家式”相處,因為雙方共同的心愿都是要將孩子培養好,這樣的關系可以減少猜忌,讓班群無形中有了更濃的人情味。
班群的語言應該是溫馨的、積極向上的,語句力求簡短、通俗易懂。家長因孩子出色的表現而向我道謝時,我會真誠稱贊其養育了一個優秀的孩子;如果家長在群里嗔怪自己的孩子時,我不會煽風點火,而是會如實提出學生的優點來“護犢子”。另外,老師切勿在群里轉發諸如“班主任到底有多忙”“家長不要指望老師來管孩子”這類“聳人聽聞”的網文,那樣只會讓家長覺得你像個“怨婦”而遠離……
如果點開班群就能看到溫暖的照片,豈不是人人期待?我經常將有意義的活動照上傳班群,比如義賣活動中學生汗流浹背地吆喝,校運動會上學生聲嘶力竭地吶喊,文藝演出時學生激情四射地唱跳……除了集體照,我也盡量給每位學生來個“特寫”,不會厚此薄彼。有次放學后,幾個學生還圍著數學老師問問題,我隨手拍下后發到群里,感動了家長也溫暖了科任老師。去年中秋節晚上,我冒雨帶著月餅、水果和留校的學生一起過節,當我將現場的照片發到群里后,家長們稱贊不已:“老師太暖心了!”“無微不至的關愛。”“有這樣的老師,我們家長還有什么不放心的!”……班群里洋溢著濃濃的感激之情。
班群的風格因人而異,但只要班主任付出真情,家校聯手,肯定能彈出一曲和美的樂章,將真愛鎖定在班群。這樣家校合作自然得心應手,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