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管理美學是藝術、管理、美學的跨界研究,是藝術美學與管理美學的跨界研究,是藝術管理與美學的跨界研究。在藝術管理美學的視域下,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界域存在著重疊、交叉、融合的現象。探究兩者在新文科背景下進一步交融的實踐可能和理論根基,是當代藝術發展的多元化需求。
關鍵詞:藝術管理美學藝術管理藝術批評
藝術管理,誕生在當代藝術多元化、市場化、科技化的新文科背景下,即以管理的身份跨界至藝術領域,傳承藝術文化、發展藝術經濟、革新藝術科技,促使當代藝術以此態勢進一步前行。藝術管理在專業上是藝術與管理的跨界產物,這種跨界特性貫穿在藝術管理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始終。
藝術管理美學既是對藝術美學與管理美學的跨界研究,也是對藝術管理跨界特性的美學研究。后者的研究范疇不僅局限在藝術生產、傳播、消費等實踐層面的跨界現象,而且跨界到與藝術現象相關的理論層面,如藝術批評這種科學理論體系。藝術管理以管理(計劃、組織、領導、控制)藝術現象為主,藝術批評以批評(鑒賞、思考、分析、評價)藝術現象為主,藝術管理涉及藝術批評現象,藝術批評涉及藝術管理現象。探究兩者在管理與批評活動中,對藝術所產生相同、不同的作用,不僅有助于尋覓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界域的重疊之處,而且有助于開拓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界域的延伸之處。
一、內容與形式的界域
內容與形式在美學研究中是本質論的范疇,研究的是本體要素、特性、樣貌等方面。從該視角切入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比較研究中,能夠較清晰地發現兩者的本體區別,同時為后續探究打下基礎。
(一)內容范疇的異同
藝術管理的內容,是運用管理方法去創造、呈現一個或多個藝術對象,即藝術項目,但方法論不僅局限于管理學,還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學科,在創造、呈現的過程中涉及藝術創意、項目架構、實施落地等具體工作。藝術批評的內容,是運用批評方法去闡釋、論述一個或多個藝術對象,或是藝術家,或是藝術作品,或是藝術項目,并且方法論也不局限于一種方法,還會涉及美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在闡釋、論述的過程中涉及本體分析、視域融合、文化思考等具體層面。對于藝術管理來說,當代藝術現象的多元態勢,促使藝術項目的創造和呈現方式都具有無限可能,考驗著藝術管理者的綜合藝術能力和應變管理能力,而對于藝術批評來說,同樣的態勢,促使藝術現象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活動所涉足的領域越來越多,考驗著藝術批評家知識域的廣度、深度以及革新的速度。
通過上述分析,兩者內容范疇的異同之處有三點:第一,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對象范疇是重疊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作為藝術項目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與藝術項目本身都是藝術批評的對象,但區別在于,藝術批評者闡釋、論述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無需考慮藝術管理的因素,而闡釋、論述藝術項目時,藝術管理因素是思考的重要方面。第二,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方法論特點是相似的。兩者的方法論都具有跨界的特點,需結合與自身不同且關聯的學科思維觀照自身,但區別在于,兩者跨界的最終目的不同,藝術管理注重藝術項目的實際效益,偏實踐性,藝術批評注重藝術對象的實際意義,偏理論性。第三,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完成過程都是多維度的。僅從一種思維方式,或掌握一種實踐技能,無法獨立完成藝術管理或藝術批評的工作,但區別在于,藝術管理的思維和技能是形而下的,以創造、呈現具有生動性的藝術產品為主,藝術批評的思維和技能是形而上的,以闡釋、論述具有思辨性的藝術現象為主。
(二)形式范疇的異同
藝術管理的形式,關鍵在于協調統一的美學規律。①它是圍繞策劃者和組織者兩個核心,組建一支管理團隊,每名成員各司其職,共同創造、呈現一個多層次、多結構的藝術項目。藝術項目如同系統,項目內部分為各個子系統,系統由策劃者和組織者把控,各子系統由團隊成員把控,系統與子系統之間是協調統一的關系。藝術批評的形式,關鍵在于情理交融的美學規律。它是一個或多個藝術批評者,每個批評者都處于核心地位,不以團隊為單位,各自獨立且相互影響,單獨或共同闡釋、論述一個多層面、多維度的藝術對象。若把藝術對象也比喻作系統,藝術對象的屬性規律、美學價值、社會功能、藝術特征等因素便是系統內部的子系統,又因藝術批評者自身的諸多因素不同,有其自身的思維和角度,所以,藝術批評者是從某個子系統審視系統,即以局部見整體的思維批評藝術現象,又因子系統相互交織的關系,藝術批評者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
從形式思維上考量,藝術管理類似于美國蘋果公司,后者生產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將電子設備的軟件、硬件、服務等技術和成果進行整合,完成電子產品。藝術管理生產藝術項目,將藝術項目的軟件(內容)、硬件(場地、空間、設備等)、服務(體驗、保障、風險規避等)等技術和成果進行整合,完成藝術產品。藝術批評類似于電子產品體驗分析師,后者通過深度體驗電子產品,從軟件、硬件、服務等多維度進行分析,作出整體評價。藝術批評通過深度體驗藝術產品,了解藝術項目的軟件,即內容,如藝術家、藝術作品等;硬件,即場地、空間、設備等,如表演藝術舞臺、場地、設備等,如視覺藝術展館、地點等;服務,即體驗、保障、風險規避等,如 VIP 服務、保險服務等,最終完成對藝術產品的評價。
通過上述分析,兩者形式范疇的異同之處有三點:第一,藝術管理和藝術批評的人員構成是相似的。兩者都不能完全憑借一個人的力量完成工作,但區別在于,藝術管理是團隊,而藝術批評則是合作。第二,藝術管理和藝術批評的結構步驟是相似的。兩者在最終完成工作之前,都需考慮到多個方面,但區別在于,藝術管理的各方面工作是領導與協作的關系,藝術批評的各方面思考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第三,藝術管理和藝術批評的最終目標是相似的。兩者都是以藝術受眾完成藝術體驗,獲得藝術價值為目的,至少是目的之一,但區別在于,藝術管理是以創造藝術體驗去實現藝術價值,藝術批評是以評價藝術體驗去實現藝術價值。
二、主體與客體的界域
主體和客體是認識論美學研究中的范疇,研究的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關系,包括審美主體的創造性、能動性等特性,和審美客體的多樣性、獨特性等特性。從該視角分析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之間的界域,有益于認識兩者之間的差異之處,進而促使兩者求同存異,尋找到融合的切入點。
(一)主體思維異同
藝術管理的審美主體是藝術管理者,即藝術項目組織者,如畫展的策展人、音樂節的策劃人等,藝術批評的審美主體是藝術批評者,即藝術現象評論者,如藝術領域的理論家、學者、高校教師等。
首先,藝術管理者組織的藝術項目便屬于一種藝術現象。作為藝術項目的組織者,在思維上,不僅對全部工作具有整體的把握,而且要對流程步驟、團隊配合、后勤保障等具體工作十分清楚。作為藝術現象的評論者,在思維上,不僅要對藝術現象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做出宏觀的評述,而且要對藝術現象中的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受眾做出微觀的評價。
其次,藝術管理者策劃藝術項目,藝術批評者闡釋藝術現象,前者是構建思維,后者是分析思維,兩種思維是相向而行的。構建思維注重從局部到整體,先思考藝術項目的各個組成部分,通過統籌管理的方式,將各部分相互銜接,完成統一的工作。分析思維注重從整體到局部,先思考藝術現象的形態、樣式,通過多維審視的方式,將各組成要素相互拆分,完成解構的工作。
再次,藝術管理者與藝術批評者的身份界域是重疊的。藝術項目的策展人、策劃人可以在藝術類高校從事教學、科研、理論批評等工作,將自身的實踐成果轉化為教學、科研、理論成果,這些成果又會豐富、填充新的實踐。反之,藝術領域的高校教師,也可以策劃、組織、參與藝術品展覽、藝術演出、藝術節等活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有助于了解藝術管理活動的本體,不僅促進教學成果向創業、就業轉化,而且引領藝術科研、批評工作緊跟時代步伐。
通過上述分析,兩者主體思維的異同之處有兩點:第一,藝術管理者和藝術批評者都是平衡大局思維和細節思維的踐行者。藝術管理者負責藝術資源的整合工作,既要兼顧藝術項目中各方權力的平衡,如藝術家、投資商、藝術受眾等人,又要顧及藝術作品的呈現途徑、表現方式,如舞臺現場管理、藝術跨界形式等工作。藝術批評者負責對整合后的藝術資源的總結工作,既要思考藝術現象的立足點,進行時代、社會、歷史等多維度審視,又要聚焦藝術現象的本體意義,進行內容、節目、產品等單維度審視。第二,藝術管理者和藝術批評者的思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由于兩者一個負責整合工作,一個負責總結工作,兩種思維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前者的出發點是過程,強調藝術項目順利進行的過程,最大程度保障藝術項目不發生意外,以此實現完滿的結果。后者的出發點是結果,強調藝術現象發生以后的結果,從藝術現象的最終意義和價值反觀該現象實現的過程。所以,兼具藝術管理者和藝術批評者兩種身份和思維,既有助于藝術管理者提高藝術項目策劃的立意,又有助于藝術批評者思考藝術現象新舊交替的發展規律。
(二)客體思維異同
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審美客體是相同的,也是藝術管理和藝術批評的研究對象,即藝術作品、藝術家、藝術受眾。藝術作品和藝術家是兩者傳統的研究對象,例如,表演藝術作品,即音樂、戲劇、舞蹈等作品,視覺藝術作品,即繪畫、雕塑、攝影等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表演藝術家和視覺藝術家。隨著接受美學的興起,藝術受眾逐漸在藝術研究領域確立重要地位,并成為藝術管理和藝術批評的重要研究對象。
鄭新文教授說,“藝術管理是通過管理的手段為藝術家與公眾搭建橋梁”②,以本文語境闡釋,公眾即藝術受眾,藝術管理者(審美主體)通過管理的手段為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受眾(審美客體)之間搭建橋梁,藝術家和藝術受眾位于橋梁兩頭,藝術作品是藝術家通過橋梁單向傳輸給藝術受眾的符號信息。而藝術批評者(審美主體)同樣為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受眾(審美客體)之間搭建橋梁,區別在于藝術作品不再是傳輸的符號信息,而是同藝術家和藝術受眾一樣位于橋頭,如此橋梁兩頭的客體便存在三種情況: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藝術家和藝術受眾;藝術作品和藝術受眾。
通過上述分析,考量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搭建橋梁的目的,需從三種客體思維出發,這也是兩者客體思維的三點異同之處:
第一,當藝術管理者以表現藝術家的藝術理念和情感特征為創意理念,注重的是橋梁對藝術家的作用,而藝術批評者是以藝術家及作品對藝術受眾的影響作為批評標準,注重的是藝術家對橋梁的作用。藝術管理的思維是需要充分挖掘藝術家的思想,如通過采訪、口述史等方式,完成對藝術文獻的收錄、批評,并作為項目的核心內容予以展示和探討,這里有藝術批評的成分,但藝術批評的思維更傾向于研究藝術家及作品已產生的價值。因此,對藝術家的批評,有助于藝術管理者進行有效的藝術家管理。
第二,當藝術管理者以再現藝術作品的語言符號和信息內容為創意理念,注重的是橋梁對藝術作品的作用,而藝術批評者是以藝術作品有多少深層內涵作為批評標準,注重的是藝術作品對橋梁的作用。藝術管理的思維是需要全面解析藝術作品的要素,如通過藝術創作和表演等技術理論,完成對藝術作品的解構、批評,并作為項目的核心內容予以表達和思考,這里也有藝術批評的成分,但藝術批評的思維更傾向于研究藝術作品的本體意義。因此,對藝術作品的批評,有助于藝術管理者將藝術資源轉化為藝術產品。
第三,當藝術管理者以引領藝術受眾的審美素養和鑒賞品位為創意理念,注重的是橋梁對藝術受眾的作用,而藝術批評者是以藝術受眾對藝術作品的創造性作為批評標準,注重的是藝術受眾對橋梁的作用。藝術管理的思維是需要深刻理解藝術受眾的需求,如通過調研、問答等方式,完成對藝術受眾的分析、批評,并作為項目的核心內容予以策劃和構思,這里同樣有藝術批評的成分,但藝術批評的思維更傾向于研究藝術受眾對藝術作品及藝術家的主觀闡釋。因此,對藝術受眾的批評,有助于藝術管理者發揮藝術美育的作用。
三、過程與結果的界域
過程與結果本不是美學研究的范疇,不過關于兩者關系的思辨常常出現在藝術美學的研究文獻和教學內容之中,尤其有關審美過程與結果的討論,是具有普遍性的現象。然而,審美對于藝術管理和藝術批評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思維,是不可忽視的價值,只因它存在于藝術管理和藝術批評的實踐過程中,影響著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過程中的每一個節點乃至實踐結果。
(一)實踐過程的異同
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是兩種思維視角下不同的藝術活動。據引言所述,藝術管理活動涉及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實踐過程,藝術批評活動涉及鑒賞、思考、分析、評價的實踐過程。無論從字面意思還是深層含義來說,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在實踐的初衷、目標、步驟、目的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藝術管理的實踐過程偏重實操性,藝術批評的實踐過程偏重理論性。
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還是同一藝術體制下相關聯的藝術活動。這種關聯性表現于,在藝術生產、傳播、消費、評價的各環節中,藝術管理要素存在于前三個環節,并在每個環節都歷經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實踐過程,而藝術批評要素存在于最后一個環節,并在此環節要歷經鑒賞、思考、分析、評價的實踐過程。
藝術評價得以實現,是以藝術生產、傳播、消費為前提,藝術批評得以實現,是以藝術管理為前提。若將藝術管理比喻成地基,那么藝術批評便是高樓大廈,若將藝術管理比喻成高樓大廈,那么藝術批評便是在高樓大廈里工作、生活的人,這是一種理論源于實踐的哲學體現。不過需要思考的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從來不是單向的,源于實踐的理論要一進步指導實踐。雖然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具體實踐過程不同,但由于兩者都是圍繞藝術而產生的實踐活動,且在藝術體制下,藝術批評負責的評價環節,是對藝術管理負責的藝術生產、傳播、消費環節的理論總結。所以,藝術批評實踐過程中有藝術管理要素,藝術管理實踐過程中也有藝術批評要素,在藝術生產、傳播、消費、評價各環節中存在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雙重要素。藝術生產、傳播、消費需要加以批評,構成藝術生產批評、藝術傳播批評、藝術消費批評,藝術評價需要加以管理,構成藝術評價管理。
通過上述分析,兩者實踐過程的異同之處有兩點:第一,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實踐思維是不同的,但藝術批評的實踐思維貫穿在藝術管理的實踐過程中。藝術管理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每個環節都需融入藝術批評的鑒賞、思考、分析、評價的思維。第二,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實踐領域是不同的,但兩者的實踐領域是相互關聯的理論與實踐關系。藝術管理者在藝術生產、傳播、消費環節進行實踐,需運用藝術批評的理論方法,藝術批評者在藝術評價環節進行實踐,需將藝術管理作為美學考量的對象。
(二)實踐結果的異同
首先,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取決于管理與批評的對象。藝術管理的實踐結果是完成藝術項目,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是完成藝術評論。于藝術管理來說,如完成一場美術展、一場音樂會的策劃;完成一個創意、一個項目的孵化等,這些是藝術管理的實踐結果。于藝術批評來說,如完成一場美術展、一場音樂會的評論;完成一部音樂、電影、舞蹈作品的評論等,這些是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因此,兩者的對象是重疊關系。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對象,抑或都是一場美術展、一場音樂會,抑或藝術批評的某部音樂、電影、舞蹈作品是藝術管理對象的一部分,抑或藝術管理的某個創意和項目,是有待藝術批評的對象。所以,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存在一定的重合關系。
其次,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取決于實踐過程的范疇。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與結果都不是絕對的關系,而是相對的關系。藝術管理實踐過程中的每一個節點,如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完成,都是相對實踐過程的實踐結果。藝術批評實踐過程中的每一個節點,如鑒賞、分析、思考、評價的完成,也是鑒賞結果、分析結果、思考結果、評價結果的標志。因此,兩者實踐過程的范疇不是固定的。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在某個范疇下的實踐結果,可能是另一個范疇下的實踐過程,抑或反之。例如,藝術管理活動中建立不同的團隊是組建團隊的實踐結果,也是展開后續管理工作的過程;藝術批評活動中參觀美術館、聆聽音樂會是鑒賞的結果,也是分析、思考等后續批評工作的過程。
再次,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取決于審視思維的角度。據上文所述,在藝術體制下,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既是彼此的實踐過程,又是彼此的實踐結果。藝術管理者負責管理藝術生產、傳播、消費的實踐過程,又負責管理藝術生產批評、藝術傳播批評、藝術消費批評的實踐結果,藝術批評者負責藝術評價的實踐過程,又負責批評藝術生產管理、藝術傳播管理、藝術消費管理的實踐結果。因此,當審視思維從具體的藝術管理和藝術批評中抽離出來,朝向更高的藝術體制運行體系,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從一種思維下的整體變成另一種思維下的局部,那么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也隨之變成了實踐過程的某個節點,抑或融入實踐過程之中。
通過上述分析,兩者實踐結果的異同之處有兩點:第一,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是相互統一的,藝術管理的實踐結果需要加以藝術批評,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需要加以藝術管理,但藝術管理創造實踐結果,藝術批評闡釋實踐結果。第二,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是相互對立的,藝術批評既可肯定,也可否定藝術管理的實踐結果,藝術管理既可聽取也可排斥藝術批評的實踐結果,但藝術管理中有批評,藝術批評中有管理。
四、結語
藝術管理作為新文科建設的新興學科,在新理論、新技術、新實踐三個維度上都具有交叉融合的特征。本文運用美學研究方法,探索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交叉融合的邊界,從本體論、認識論以及思辨路徑三個方面,對藝術管理與藝術批評的內容與形式、主客體、過程與結果,分別進行實踐例證與理論總結。得以發現,藝術批評應從批評對象、批評方法、批評意義等多層面逐步融入藝術管理的實踐與理論體系,藝術管理應發揮海納百川的學科特性,將藝術批評本體融入自身的學科建設之中。以此既豐富藝術管理涉獵的領域,完善新文科的融合創新途徑,又開拓藝術批評的批評疆域,使藝術批評立足于未來多元化的跨界藝術之中。
注釋:
①王小龍.藝術管理美學的研究內容[J].藝術教育,2020(2).
②鄭新文.藝術管理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參考文獻:
[1]鄭新文.藝術管理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2]王小龍.關于藝術管理美學的研究內容[J].藝術教育,2020(2).
[3]王小龍.關于藝術管理美學的研究方法——以接受美學為例[J].藝術教育,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