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鐵林
一、深刻理解和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更加自覺地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边@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內涵的科學概括。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立意高遠、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精髓要義,對于我們深刻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義。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總書記的家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作為勤政為民、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二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而形成的,也是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形成的。三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倳浺陨詈竦拿裆閼押蛷娏业呢熑螕斕岢觥傲己蒙鷳B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①,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宗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論”。四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五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認識。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地位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六是“兩山論”是新時代的發展觀和價值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七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生態修復和保護必須堅持系統觀、整體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提出以整體性保護帶動系統性修復、以系統性修復促進整體性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八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作為推進落實的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九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全球視野,提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①這開啟了中國踐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推進全球環境治理進程的新征程。十是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關鍵在人、關鍵在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背后,都有領導干部不負責任、不作為的問題?!雹凇拔覀円欢ㄒ獜氐邹D變觀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雹墼诹暯缴鷳B文明思想指引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和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日趨加強,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內蒙古的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就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如“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四個一”“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等理念,深刻論述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建設的關系,科學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為內蒙古量身定制的行動綱領,也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做出了科學指引。
總書記提出,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④內蒙古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自然規律、具有地區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子。在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方面,要把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特點、體現本地優勢和特色;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加大重點行業、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力度,發展清潔生產,加快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在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方面,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在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方面,要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將保護草原、森林作為內蒙古生態系統保護的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要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抓好黃河流域、“一湖兩海”、烏海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城鎮、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全區上下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穩步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力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一)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一直把生態保護與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完成內蒙古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初步將50.46%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紅線保護范圍。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量持續“雙增長”;草原植被蓋度為45%;2014年以來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200萬畝,占全國任務的40%。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興安盟、阿爾山市、烏蘭浩特市、根河市、康巴什區、鄂托克前旗、新城區、達茂旗等8個地區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盟(市縣);興安盟、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示范區、巴彥淖爾市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區、阿爾山市、科右中旗、根河市等6個地區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二) 持續鞏固提升環境質量
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全力以赴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污染防治攻堅目標任務均超額完成。藍天保衛戰方面,制定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重點解決呼和浩特市散煤燃燒和揚塵污染問題、包頭市“工業圍城”問題以及烏海及周邊地區礦山開采、煤炭自燃、工業園區排放疊加問題,推進“散亂污”企業治理和機動車污染防治。2021年,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9.6%,較2015年提高3.5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23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6.1%。碧水保衛戰方面,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流域斷面水質污染補償辦法(試行)》等系列文件,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推進黃河、遼河、松花江等重點流域及達里諾爾湖、居延海、哈素海等重點湖庫生態綜合治理,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綜合整治。2021年,全區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65%、劣 V 類比例5.8%,分別較2017年提高9.2個百分點、下降7.7個百分點。凈土保衛戰方面,強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源頭管控和治理修復,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環境綜合整治。2021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8%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保持負增長,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6%、較2015年提高6個百分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6.6%、較2017年提高13.4個百分點。
(三)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內蒙古把構建綠色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作為加快轉型的核心任務,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以推動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綠色低碳轉型、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優質高效轉型為重點,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非煤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近60%,“一煤獨大”的狀況有了明顯改變,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建設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全力推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開發利用,建設一批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打造風光氫儲四大產業集群,推動內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新能源裝機占比提高到1/3以上。稀土產業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稀土原材料就地轉化率達75%,稀土功能材料及終端應用產品占比達53.6%。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對未進行節能審查的高耗能項目進行分類清理整頓,違規開工建設和違規建成投產的項目全部停建。
三、持續深入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地生根
經過不懈努力,內蒙古生態狀況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轉變,生態狀況得到有效改善,但生態環境脆弱性尚未得到根本轉變,正處于“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內蒙古要肩負起、履行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以“五個必須”為發展原則,以“三個轉變”為路徑選擇,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強化源頭管控、精準治污、科學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堅決守護好內蒙古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凈,為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美麗內蒙古建設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一)全面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水平
一是全面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施“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增強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山脈生態廊道和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加強黃河、西遼河、嫩江等河流的保護治理,突出抓好“一湖兩?!?、察汗淖爾等重點河湖濕地綜合治理,完善“五大沙漠”“五大沙地”防沙治沙體系,全面推行林長制、河湖長制,構建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沙漠、沙地于一體的全域生態安全格局。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加大鋼鐵、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力度,加快推進清潔取暖,深化烏海及周邊地區、呼包鄂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和聯防聯控,有效改善空氣質量。開展入河排污口、不達標斷面水體綜合整治,全面排查和整治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實施污水處理廠精準提標工程,提升水環境質量。提升城鎮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無害化處理能力,提高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實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大農膜回收力度,開展農用地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
(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更好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堅持穩中求進、先立后破、穩扎穩打,統籌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長期、減碳與安全,有力有序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嚴守“三區三線”,推動生態功能區走以自然恢復為主的路子,農牧業生產區走集約化、適度規模化經營的路子,城鄉建設走集中集聚集約的發展路子。完善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等剛性約束制度,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強化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等剛性約束。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宣傳綠色文明理念,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三)大力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圍繞產業綠色化、低碳化、高效化發展方向,提升綠色低碳技術、綠色產品服務供給能力,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鏈供應鏈。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堅決遏制焦炭、電石、聚氯乙烯、鐵合金、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擴張。推動傳統產業行業深度治理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高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水平,全力推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開發利用,加快形成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綜合利用、集約高效的供能方式,提升能源供給質量、利用效率、減碳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建設現代化綠色產業體系,以污染治理、節能改造、節能環保綠色裝備制造作為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以產業園區綠色升級、廢氣、廢水、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產業作為重點推動實現清潔生產,形成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強大內生動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環境治理效果為導向的環境托管服務,實施能效、水效、環保 “領跑者”制度。
(四)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加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重點針對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公共服務場所、商業機構等,廣泛動員各類媒體,創新傳播方式方法,拓展傳播平臺,組織策劃有影響、有聲勢、有效果的宣傳活動,講好生態文明故事;面向社會廣泛開展以 “不破壞生態、不污染環境、不浪費糧食、不捕食野味、不亂扔垃圾”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培育活動,為推動綠色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倡導綠色消費理念,開展綠色產品消費教育宣傳活動,推動電商平臺設立綠色產品銷售專區,鼓勵和引導居民采購綠色產品。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開展宣傳、培訓和成效評估,在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城市建成區率先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示范試點,以城帶鄉擴大生活垃圾收集覆蓋面。積極引導綠色出行,在一、二類城市全面建成或升級公共交通運營調度管理系統、安全監控系統和應急處置系統,實現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公交調度中心全覆蓋。整治環境臟亂差,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包頭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活動。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