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占兵 祁婧

摘? 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多重目標、多重約束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要注重在綠色低碳轉型和能源安全之間實現更科學、理性的平衡,準確理解和把握“雙碳”目標與發展的關系,緊扣空間布局、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建筑領域、生態固碳、科技減碳等關鍵點,有力有序推動碳達峰、碳中和。
關鍵詞:內蒙古? ? ?碳達峰碳中和? ? ?政策建議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按照國家‘雙碳’工作規劃部署,增強系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保障群眾正常生活,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多重目標、多重約束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必須肩負起、履行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塑內蒙古經濟結構、能源結構,轉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要如期完成“雙碳”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去理解和把握“雙碳”與經濟發展的實踐與問題,推動全區扎實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一、準確理解和把握“雙碳”目標與發展的關系
實現“雙碳”目標,要正確處理好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特別是要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
(一)發展和減排的關系
內蒙古碳排放總量大,單位GDP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4倍,能源供給仍在增長,高耗能、高碳化發展路徑依賴明顯,能耗強度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內蒙古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從內蒙古的實際出發,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一是要做好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推動內蒙古經濟發展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逐步形成新的綠色供給能力,防止因減排帶來發展“失速”,造成轉型“脫軌”和失衡。二是要立足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戰略定位,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時,做優做強現代能源經濟,協同推進節能減污降碳,高質量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三是緊跟國家政策導向,抓住機遇、用好機遇,持續加大綠色減碳發展方面的投資力度,創造經濟發展新動能和開拓綠色發展新模式,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按照全國布局來統籌考慮。‘雙碳’目標是全國來看的,哪里減,哪里清零,哪里還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為保能源的措施還要增加,都要從全國角度來衡量。”內蒙古在推進“雙碳”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不同行業及不同領域實現碳中和難度不一致的問題,結合不同盟市的自然資源條件、人口規模、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及發展定位,因地制宜,協同推進,不搞齊步走、“一刀切”。一是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多維、立體、完整的系統工程,不可能由一個地區、一個行業、一個單位“單打獨斗”。要按照國家下達的碳排放強度目標要求,結合內蒙古保障煤炭和電力供應穩定的需要,深入研究碳排放結構特征、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將優勢產業與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置于國家戰略發展全局全盤之下統籌謀劃,科學提出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力爭與全國同步實現碳達峰。二是各盟市要增強一盤棋思想,充分考慮到服務型城市、工業型城市、綜合型城市和農業型城市有不同的碳減排路徑,科學合理設定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碳達峰實施方案,走差異化的達峰路徑和實施進程,實現效率最優的整體達峰。三是不同行業碳減排難度有別,應針對各行業特點分期設定實現碳達峰的目標。鑒于工業行業是碳排放的大戶,要大力推動鋼鐵、水泥等工業行業減污降碳,在能耗雙控以外增加碳排放控制要求,爭取率先達峰;電力行業碳減排難度非常大,保障電力安全前提下,有序推進煤炭減量替代;建筑、交通等領域碳減排的難度相對較低,在滿足民生需求的前提下,要促進盡早達峰;建筑領域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交通領域要加快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制定實施以道路、航空運輸等為重點的綠色低碳交通行動計劃。
(三)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實現‘雙碳’目標,必須立足國情,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搞運動式‘降碳’、踩‘急剎車’。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內蒙古煤炭實際產能全國第一、電力總裝機全國第一、新能源裝機全國第一、外送煤炭量全國第一、外送電量全國第一、外送電能力全國第一。作為國家重要的煤炭、煤電生產和輸出基地,內蒙古要兼顧當前與長遠,做好短期與長期目標協同、優化能源結構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協同、產業轉型與科技創新協同、向內共贏與向北開放抓緊協同,在綠色低碳轉型和能源安全之間實現更科學、理性的平衡。
二、有力有序推動內蒙古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點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指明方向。但是,必須認識到綠色轉型不是對傳統工業化模式的修修補補,而是對經濟社會系統全方位的綠色化改造,是發展方式的革命性變革。鑒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涉及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產業、能源、運輸、生活各個領域,需要各環節、各領域、各地域、協同發力、融會貫通。內蒙古要抓住“雙碳”機遇,緊扣空間布局、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建筑領域、生態固碳、科技減碳等關鍵點,有力有序推動內蒙古碳達峰碳中和。
(一)優化綠色低碳發展空間布局
統籌考慮區域綜合自然資源稟賦、新能源發展及成本、產業轉型戰略,實現碳中和產業布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嚴守“三區三線”,推動生態功能區走以自然恢復為主的路子,農牧業生產區走集約化、適度規模化經營的路子,城鄉建設走集中集聚集約的發展路子。將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雙碳”目標相融合,制定有利于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混合用地政策,給未來發展新能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碳匯及適應能力以更多的生態空間,促進生物質能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確保降碳、增匯、適應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協同增效。
(二)調整優化能源結構
碳達峰、碳中和的深層問題是能源問題,能源轉型是實現“雙碳”的根本保障。在用電總需求仍較快增長的情況下要想實現減碳,必須在能源領域降低煤電比例,同時必須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而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煤電仍是主力調節型電源。因而,實現“雙碳”不是簡單地退煤,而要實現“多能互補”,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進而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低碳綠色電力系統。為此,內蒙古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必須立足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這個實際,推進新舊能源有序替代,優化煤炭和新能源組合,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平穩過渡。加快推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開發利用,著力打造一批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確保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實現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
(三)推動產業結構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升級
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固碳增效。加快商貿流通、信息服務綠色轉型,推動服務業低碳發展。強化系統觀念、鏈式思維,建設綠色制造體系,一體推進“風光資源”開發、產業鏈延伸配套和場景應用拓展,統籌布局調峰電源、電網設施、儲能裝置、氫能項目,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和運維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推動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要注重超前謀劃,防止大干快上。例如,數字化助力綠色化大有可為,然而數字化發展本身也是能源消耗大戶,數據中心是數字基建中耗電和碳排放的最大來源。為此,內蒙古作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之一,在加大數據中心建設力度的同時,要高度重視數據中心的節能,在推廣應用數據中心節能降耗技術的同時,推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快速發展,大力構建軟件生態體系。
(四)推動交通建筑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對于交通領域來說,碳減排的主要思路是“增量、減量和變量”三方面,具體來看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加快形成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出行體系,大力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建筑業在建設和運營兩方面碳排放量均居高不下,根據推算,若要實現“十四五”規劃的目標,2025年之前我國建筑的碳排放總量應控制在25億噸以內,且年增速不超過1.5%;建筑能耗總量應控制在12億噸二氧化碳以內,且年均增速不超過2.2%①。為此,要優化布局工業產業園區、住宅區等城市空間,集中連片發展低碳城區建設,通過構建城市群實現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加快推進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
(五)充分發揮生態固碳潛力
實現“碳中和”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同時做好“加減法”,“減法”就是要切實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加法”就要大力增加碳匯。內蒙古森林和草原面積分別是3.7億畝和13億畝,森林和草地總碳儲量分別為10.3億噸和9.2億噸,具有巨大生物碳匯潛力。自治區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占全區總面積的77%,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0%以上。立足于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通過科學推進荒漠化治理、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等系列舉措,穩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覆蓋,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立足于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加大碳匯資源開發,在電力、焦化、冶金等碳排放重點企業和林業碳匯部門之間設計合理的碳匯交易模式;不斷豐富碳匯項目內容,將碳匯項目從森林碳匯擴展到草地碳匯、耕地碳匯、濕地碳匯、地質碳匯等領域。
(六)科技創新助力減碳
從能源供應端看,科技可以促進能源結構優化,構建清潔能源供應系統;從能源消費端看,低碳技術能夠推動傳統能源工業革新,降低碳排放強度;從人為固碳端看,去除二氧化碳,需要借助二氧化碳捕獲、利用及封存等技術手段。目前,棄風、棄光率較高和新能源使用效率總體偏低的問題依然存在,綠色氫能制備和人為固碳等技術尚不成熟。為此,“十四五”時期,內蒙古要著力提升技術進步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貢獻度,做好創新體系頂層設計,解決關鍵共性核心技術,開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面向國家低碳發展重大需求,緊密對接國家重大科技研發計劃,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大力推動煤炭清潔低碳利用、新能源大規模利用、新型電力系統、節能、氫能、大規模儲能、碳捕集封存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參考文獻:
[1]連續五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總書記多次談到這些問題.光明網[OB/OL].2022-03-07.
[2]兩會·聲音|石泰峰代表:加快推進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綠色低碳轉型[N]. 內蒙古日報,2022-03-05.
[3]何立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N]. 人民日報,2021-10-25.
[4] 郭巍.科學有序推動全國各省市實現梯次達峰[J].中國發展觀察,2021,(21).
[5]李祺瑤.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實現碳中和需要“三端發力”[N]. 北京日報,2021-09-27.
[6]朱妍.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勢在必行[N]. 中國能源報,2021-09-20.
[7]胡振宇,李春梅.統籌城市碳減排、能源安全與產業鏈安全[J].開放導報,2021,(05).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