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占兵 蘇和 祁婧
摘? 要:2022年3月中旬,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以線上形式,舉辦主題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書寫新時代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重要講話精神”的第72期內蒙古發展改革論壇。本次論壇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緊扣主題,開展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本文對專家學者的觀點進行梳理,形成綜述。
關鍵詞:內蒙古? ? ?“雙碳”目標? ? ?路徑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堅定“五個必由之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按照國家“雙碳”工作規劃部署,增強系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保障群眾正常生活,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
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具有極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和針對性,為內蒙古在“雙碳”背景下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專家們強調,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全面貫徹、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統籌處理好“雙碳”目標與發展的關系,要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力有序推動內蒙古碳達峰、碳中和。
一、內蒙古實現“雙碳”目標面臨的形勢
內蒙古自治區社科院副院長包思勤認為,內蒙古產業結構倚能倚重,屬于典型的高碳經濟。 “十三五”以來,內蒙古碳排放強度不降反升,碳鎖定效應較難破除,通過要素投入降碳的邊際效應越來越小。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要求下,內蒙古要嚴格落實能耗“雙控”目標任務,進一步控制和減少上游高耗能、高排放產業規模,通過嚴格控制新增產能、改造提升存量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等措施降低能耗和排放,騰出空間大力發展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趙吉表示,內蒙古具有實現碳中和的稟賦條件和產業優勢。內蒙古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為碳中和打造能源基礎;重大生態工程成效明顯,為碳中和筑牢生態基礎;光熱和空間資源得天獨厚,為碳中和擴展自然基礎。
二、內蒙古實現“雙碳”目標的總體考慮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巡視員張樹禮表示,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內蒙古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要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北宸智庫首席專家文風認為,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首要是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包思勤認為,內蒙古要把握好推進“雙碳”工作的原則、節奏和力度,圍繞高質量建設“兩個基地”推進穩步降碳,積極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在加快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履行維護好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糧食安全重大政治責任,扎實推動內蒙古全面綠色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開創新局面。趙吉強調,“雙碳”目標下,綠色發展路徑的分析視角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一是結構調整視角,包括能源結構優化、新能源開發、技術創新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二是功能提升視角,如靈活的智能電網、能源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加生物固碳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三是空間布局視角,統籌規劃國土空間,優化清潔能源、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要素配置。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黃占兵認為,實現“雙碳”目標,要從戰略角度,以系統的理念去處理幾種關系:一是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做好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協同推進節能減污降碳,持續加大綠色減碳發展方面的投資力度,增強發展新動能和培育發展新模式。二是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充分考慮到不同行業和不同領域實現碳中和難度不一致的問題,結合不同盟市的自然資源條件、人口規模、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及發展定位,因地制宜,協同推進,不搞齊步走、“一刀切”。三是處理好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統籌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短期解決好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等難題,長期謀劃好可再生能源高效開發、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森林草原碳匯能力提升等文章。
三、內蒙古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選擇
(一)調整優化能源結構
文風建議,圍繞“五個體系”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立足多能互補,規劃構建風光火儲一體化低碳電源體系;立足政策導向,規劃構建靈活性低碳電力負荷體系;立足調峰能力,規劃構建多元多側儲能體系;立足平臺功能,規劃構建智能化電網體系;立足市場機制,研究構建配套政策制度體系。包思勤建議,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和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資源優勢,依托強大的新能源產業基礎,加快打造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升燃煤電廠高可靠性供電保障能力、低碳智能運行水平和深度調峰能力,構建以電力安全供應為前提,以清潔發電為主體,以智能綜合服務為目標的新型綠色智慧電廠。趙吉認為,推進清潔能源與生態產業融合發展,設立沙區清潔能源與生態產業高新技術園區,配套建設智能特高壓外送電網,將“風光無限”轉化為經濟動能;推廣和創新光伏治沙產業模式,打造以“光伏+生態+農業”一體化的沙區生態能源產業鏈,推進沙區固碳增匯和零碳能源的雙向碳中和。黃占兵認為,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必須立足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這個實際,推進新舊能源有序替代,優化煤炭和新能源組合,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平穩過渡;加快推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開發利用,著力打造一批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
(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張樹禮建議,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嚴格能耗雙控、三區三線、產業準入負面清單,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提升“兩高”項目準入標準,加快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引導生產力要素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流動供給。包思勤強調,堅持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傳統產業發展中的賦能賦智引領作用,加快推進鋼鐵、有色金屬、化工、農畜產品加工等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黃占兵認為,強化系統觀念、鏈式思維,建設綠色制造體系,一體推進“風光資源”開發、產業鏈延伸配套和場景應用拓展,統籌布局調峰電源、電網設施、儲能裝置、氫能項目,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和運維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大數據中心的節能力度,推廣應用數據中心節能降耗技術,為建設綠色低碳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作出表率。
(三)加快降碳步伐
包思勤認為,碳交易市場是為全國碳減排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重要價格工具,能夠為碳減排投資提供價格信號、引導功能、激勵機制、風險應對與穩定預期,積極爭取國家將內蒙古納入碳交易試點。張樹禮建議,開展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牧業等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嚴把新上項目的碳排放關,重點控制六大高耗能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推動實現降碳、減污協同增效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黃占兵建議,加快形成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出行體系,大力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優化產業園區、城鎮體系空間布局,集中連片建設低碳城區,持續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
(四)統籌推進減污擴綠
趙吉認為,提升生態系統與農牧業系統固碳能力,實施生態筑基工程,持續強化森林、草原、濕地、沙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修復行動,增加生態碳匯;爭取國家加大對黃河流域保護生態廊道、北方風沙源生態防治等支持力度;支持發展富碳農業,利用工業二氧化碳廢氣純化技術,推廣施用二氧化碳氣肥,增加光合生物固碳和;實施生物質資源化利用行動,開展畜禽廢物、生物質碳化、秸稈資源轉化等碳基有機肥利用。張樹禮認為,加大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力度,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綜合治理烏海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推進尾礦庫污染治理與隱患排查,提高資源循環回收和高效利用水平;開展塑料污染治理聯合專項行動,加強重金屬污染總量減排。黃占兵建議,立足于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加大碳匯資源開發,在電力、焦化、冶金等碳排放重點企業和林業碳匯部門之間設計合理的碳匯交易模式;不斷豐富碳匯項目內容,將碳匯項目從森林碳匯擴展到草地碳匯、耕地碳匯、濕地碳匯、地質碳匯等領域。
(五)有效發揮科技減碳作用
趙吉強調,持續完善綠色低碳創新技術體系,研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關鍵創新技術,推動煤基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打造零碳科技產業園,力爭在太陽能、風能裝備制造,生物質能、氫能及儲能、環保綠色技術的科技創新實現突破,支持研發智能電網、綠氫制備、電動和氫燃料汽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具有推廣前景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包思勤建議,以“云大物智移”等先進技術為支撐,推進重點行業、重點用能企業節能降碳改造。黃占兵認為,著力提升技術進步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貢獻度,面向國家低碳發展重大需求,緊密對接國家重大科技研發計劃,大力推動煤炭清潔低碳利用、新能源大規模利用、新型電力系統、節能、氫能、大規模儲能、碳捕集封存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