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上海自貿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不僅肩負推動中國經濟金融深化改革開放的使命,而且為未來中國在國際貿易新秩序的談判中增添砝碼。上海自貿區為內蒙古帶來了政策和市場紅利,為全面提升經濟開放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帶來了機遇。內蒙古地處內陸,在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的過程中,要充分論證其適用性問題。因此,本文通過深入剖析內蒙古對接上海自貿區可借鑒經驗的基礎,研究可借鑒經驗對內蒙古的適用性,進而提出如何對接上海自貿區的對策,借鑒改革經驗,為內蒙古應對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 ? 上海自貿區? ? 可借鑒經驗
一、引言
上海自貿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不僅肩負推動中國經濟金融深化改革開放的使命,而且為未來中國在國際貿易新秩序的談判中增添砝碼。上海自貿區為內蒙古帶來了政策和市場紅利,為全面提升經濟開放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帶來了機遇。內蒙古如何去應對這些機遇和挑戰,關鍵在于弄懂上海自貿區能為內蒙古帶來什么,同時需要知道應該以怎樣的措施和政策去對接上海自貿區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搭上上海自貿區這輛“改革便車”,打造內蒙古地區新優勢,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上海自貿區形成的一系列改革開放經驗,在全國推廣的過程中由于地區差距和異質性,政策推廣實施的效果會有所不同,勢必面臨適用性的問題,應充分認清地區基礎,有步驟、有側重地推行。上海自貿區可借鑒經驗主要集中在投資管理領域、貿易便利化領域、金融領域、服務業開放領域、事中事后監管措施等方面。內蒙古地處內陸,在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的過程中,要充分論證其適用性問題。因此,本文通過深入剖析內蒙古對接上海自貿區可借鑒經驗的基礎,研究可借鑒經驗對內蒙古的適用性,進而提出如何對接上海自貿區的對策,借鑒改革經驗,為內蒙古應對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提供政策建議。
二、內蒙古對接上海自貿區可借鑒經驗的基礎
(一)區位優勢
內蒙古在對接上海自貿區可借鑒經驗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自身優勢,發揮地區特色,將上海的經驗更好地運用于自身的經濟發展建設中去。
1.地緣優勢。全區現有對外開放的口岸19個,分布在邊境14個旗(市)以及呼和浩特市和呼倫貝爾市。從口岸貨運量來看,2021年全區口岸進出境貨運量為5093.8萬噸,其中對蒙口岸進出境貨運量為3222.6萬噸,占比63.27%,對俄口岸進出境貨運量為1871.2萬噸,占比36.73%,對蒙的口岸貨運量是對俄的1倍多。從口岸人員流動來看,2021年全區口岸進出境客運量為55.9萬人次,其中,進境客運量為27.9萬人次,出境客運量為28.0萬人次。從口岸進出境交通工具來看,2021年全區口岸進出境交通工具為47.9萬輛架次,其中,進境交通工具為23.0萬輛架次,出境交通工具為24.9萬輛架次。①
2.資源優勢。內蒙古屬于資源富集型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且茂密的森林、豐美的草場等都是較好的旅游資源。內蒙古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大的發展動力,使內蒙古經濟發展速度從2000—2012年保持兩位數的水平,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壓力的增加、產能過剩以及資源價格下行等問題進一步凸顯,資源優勢帶來的經濟發展力銳減。
3.人文特色。全區常住人口為2404.92萬人,其中漢族1893.55萬人,蒙古族424.78萬人,其他少數民族86.58萬人。蒙古族占到總人口數的17.66%,蒙古族人口的聚集使得內蒙古在與蒙古國進行通商貿易的過程中,文化融合度大大增強,促進了兩地之間的交流。
(二)經濟基礎
1.經濟總量與增速。2021年,內蒙古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0514.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3%,較全國相比低1.8個百分點。從2000年開始,內蒙古經濟增長較為快速,GDP同比增速突破10%,而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從2006年開始,內蒙古GDP同比增速開始出現下滑,由2005年的年增速23.8%逐年降至2021年的6.3%,下降18.6個百分點,經濟下行壓力凸顯。
2.產業結構。內蒙古產業結構面臨調整壓力,表現為第二產業占比較高,第一、三產業相對較小。2021年內蒙古三次產業比例為10.8:45.7:43.5,第二產業的比例是第一產業的4倍多,高于第三產業2.2個百分點。從2010—2021年變動趨勢來看,第一產業占比逐年下降,第二產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整體較為平穩,近幾年呈上升態勢。總體來看,一方面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于第二產業,隨著第二產業增長乏力,經濟下行壓力凸顯;另一方面由于第三產業占比的不斷上升,產業結構開始進入調整期,未來新的發展機遇將會集中于第三產業。
2021年,上海三次產業比例為0.2:26.5:73.3,第三產業優勢明顯。產業結構的顯著差別,勢必影響可借鑒經驗在內蒙古的適用性。
3.居民消費情況。2021年內蒙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60.3億元,同比上升6.3%;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08元,同比增長8.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658元,同比增長14.5%。同期,上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079.25億元,是內蒙古的3.57倍;人均消費支出48879元,是內蒙古的2.16倍;人均可支配收入82429元,是內蒙古的2.42倍。可以看到,一方面內蒙古在居民消費方面與上海差距較大,消費市場規模有限;另一方面,內蒙古人口與上海接近①,如果縮小消費差距的話,市場潛力是較為客觀的。
4.金融發展情況。2021年,內蒙古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27534.0億元,新增2564.1億元;上海同期各項存款余額為175831.08億元,是內蒙古的6.39倍。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24965.0億元,新增1715.8億元;上海同期各項貸款余額為96032.13億元,是內蒙古的3.85倍。整體來看,內蒙古金融發展較為穩定,增長勢頭趨緩,特別是貸款新增較低,與上海差距明顯,存貸款規模相對于上海來說落后很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對外貿易情況
1.對外貿易總量。內蒙古雖然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但對外貿易發展較為滯后,國際貿易還沒有成為內蒙古的支柱產業,貿易總量和進出口產業結構方面都處于全國落后地位。通過整理計算2010-2021年內蒙古對外貿易總額與當年GDP的比值發現,對外貿易占GDP的比重較為平緩,且有一定的下降趨勢,占比均在8%以下,說明對外貿易在內蒙古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大。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是,隨著內蒙古資源產業的發展,經濟總量快速上漲,而對外貿易發展相對滯后。
2.貿易結構。內蒙古對外貿易產品結構較為單一,集中于資源類的商品。2021年,內蒙古出口商品總額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鋼材、機電產品、基本有機化學品;進口商品中,進口銅礦砂196.1億元,進口鐵礦砂134.2億元,進口煤炭104.5億元,三者合計占同期內蒙古進口總值的57.4%。②從出口商品的結構來看,內蒙古出口的商品較為初級,附加值不高,經濟效益較差;主要的進口商品是礦產資源類,對于資源富集地區的內蒙古來說,戰略意義要大于經濟價值。所以,從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來看,內蒙古急需調整貿易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加大進口商品的落地價值,促進對外貿易的不斷優化。
3.主要對外貿易對象。受到地域限制,地處內陸地區的內蒙古,對外貿易的對象較為局限。2021年,內蒙古主要貿易國主要集中在蒙古國和俄羅斯,與蒙古國進出口總值實現312.7億元,占比25.3%;與俄羅斯進出口總值實現172.6億元,占比14.0%,兩者合計占39.3%。
三、上海自貿區可借鑒經驗對內蒙古適用性分析
(一)投資管理領域
投資管理領域的可借鑒經驗可以有效改善內蒙古投資環境,為吸引國內和國外資本創造條件。內蒙古很多產業都屬于資本和勞動密集型,對資金以及勞動力要素需求較為旺盛,本地資金遠遠滿足不了地區需求,一度導致民間借貸盛行,推高貸款利率,市場風險較大。通過借鑒上海自貿區的經驗,營造寬松的投資環境,對現階段轉型期的內蒙古來說意義重大。一是產業結構調整轉型需要資金的支持。通過簡化投資流程,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吸引國內外資金的流入,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資金保障。二是引進資金的同時,帶來技術和新產業。在吸引資金的同時,通過投資商在內蒙古建廠等方式,提供技術和新興產業,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新鮮血液。三是促進資本結構優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會進一步優化資本結構,促進企業規模化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內蒙古資源型產業資本回報率的下降,對投資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要加大在創新型產業上投資管理經驗的應用,多吸引資金投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
(二)貿易便利化領域
近年來,隨著資源需求的下降,內蒙礦產資源供大于求成為新常態,產能嚴重過剩。上海自貿區貿易便利化領域的先進經驗,將為內蒙古擴大市場需求,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創造條件。貿易便利化一方面要實現國內要素的暢通流動,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加強地區間的經貿合作;另一方面,要借助中國目前改革開放的大形勢,加強“一路一帶”、自貿區建設等政策融合度,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消化過剩產能。
(三)金融領域
內蒙古金融產業發展較為落后,應積極效仿上海自貿區對金融業的開放政策,循序漸進地借鑒其經驗,制定適合內蒙古本土的金融開放政策。通過加強與中蒙、中俄金融業的合作,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破除人民幣與圖格里克、盧布兌換方面的限制,使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更好地與國際貿易、投資接軌。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在蒙古國與俄羅斯的跨境使用,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做出貢獻。推動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金融服務業投資主體的放開,將為金融業引進各種新鮮血液,增強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提高金融市場活力,實現金融業的繁榮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四)服務業開放領域
內蒙古第三產業產值占比較其他發達城市相對較低,產業結構存在調整壓力,但第三產業的發展尚有較大潛力。上海自貿區內對現代服務業開放力度很大,現代服務業的先進發展經驗為內蒙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政策和市場機遇。政策方面,上海自貿區選擇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領域擴大開放,為內蒙古下一步開放相關產業提供了政策依據與可能,使內蒙古現代服務業緊跟時代步伐有了蹤跡可循。市場方面,隨著上海自貿區對外的不斷開放,外資進入中國的渠道將被拓寬,同時國外商務旅客和旅游游客的數量將有很大增幅,對旅游業起到帶動作用。
(五)事中事后監管措施
對于將事前監管逐步轉變為事中、事后監管,要分產業、分情況進行借鑒。內蒙古產業結構具有特殊性,資源型產業較為集中,對環境的影響較大,在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下,資源型企業對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對于這類產業應該繼續加強事前監督,必須滿足環保以及產業整體規劃要求,否則項目一旦上馬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對環境的破壞將是不可逆的。對于第三產業來講應給予充分的自由,減少事前審批,將監督管理放到事中和事后,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企業發展和監督,建立市場監督制度,為創新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四、政策建議
(一)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跨過集聚的門檻
內蒙古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引進資本,實現產業與要素向內蒙古的集聚,同時開拓市場,盤活地方產業。但在產業與要素集聚的過程中,存在門檻效應,也就是說在一些條件不滿足的情況下,再怎么優惠的政策都無法引起集聚的發生。如市場潛力較小、運輸成本過高、資本回報率過低等因素,這些都會限制集聚的發生。因此,在借鑒上海自貿區開放經驗的同時,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降低交易成本,跨過集聚門檻,提高政策實施效果。
(二)提升風險意識,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金融行業的擴大開放,推動金融市場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可能。金融深化改革的推進,導致市場主體多元化,金融運行復雜程度加深,金融活動之間的聯動性加強,使得區域性金融風險呈現轉移迅速、傳染和擴散的特點。內蒙古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產能過剩行業的債務風險。近幾年,內蒙古產能過剩問題較為嚴重,在去庫存和去產能化的過程中出現了經營困難,甚至部分企業資金鏈斷裂,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因此,在積極推進金融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提升風險防范意識,不僅要借鑒上海自貿區的金融領域創新和開放政策,而且要借鑒其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完善的區域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機制,有限防范、控制和化解區域性金融風險。
(三)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本地經濟活力
借鑒上海自貿區開放經驗,為內蒙古對外開放給予政策支持,應著眼于構建對外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立足本地區經濟產業稟賦現狀,充分調動本地區經濟活力,做好雙循環,積極發揮國內國外以及區內區外的聯動作用。一方面要聚焦高質量發展,立足本地優勢產業、資源,做好產業轉移準備,加強與發達省份的聯系對接,通過加大產業扶持及優惠政策,將區外先進的適宜在內蒙古發展的產業引進來并發展壯大。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內蒙古向北開放地緣優勢,加快各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搭建中俄蒙會展平臺,建設互市貿易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和綜合保稅區等。通過開放來進一步調動地區經濟活力,實現內蒙古經濟轉型升級。
(四)立足地緣優勢,探索建立邊境自貿區
內蒙古作為中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不僅從與蒙俄的經貿交流合作,還是從地緣優勢以及文化基礎,都具有較大優勢。要積極爭取中蒙俄經濟走廊落到區內,同時選擇口岸爭取設立邊境自貿區,以自貿區來推動整個內蒙古的對外開放。要加強“一個橋頭堡”建設力度,高質量建設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建設,努力爭取國家政策,建立對蒙對俄的自由貿易區,將過路經濟轉向落地經濟,強化對外貿易在本地落地生根,實現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型。
參考文獻:
[1] 曹宏苓.自由貿易區拉動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效應的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7,(6).
[2] 杜鳳蓮,馬慧峰.“政策高地”與區域產業集聚--新經濟地理學兩區域模型擴展的解釋[J].學習與實踐,2013,(11).
[3]李克強. 關于升華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J].求是,2014,(5).
[4] 李玉舉. 區域貿易安排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結論的調適[J]. 財經研究,2005,(6.
[5] 沈國兵.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對中國經貿發展的影響[J]. 社會科學家,2013,(12).
[6] 夏善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理念和功能定位[J].國際經濟合作.2013,(7).
[7]謝建國.激勵相容、互惠貿易區規模與世界自由貿易[J].世界經濟,2004,(7).
[8]張二震,方勇.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經驗[J].南京大學學報,2008,(4).
[9]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國發〔2013〕38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