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榮
一、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含義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是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組課文為教學單位,在整合課文、口語交際、習作及課外資源等基礎上進行的整體教學設計與活動的一種教學思想。現行的語文教材中不僅有課文、口語交際和習作,還有閱讀鏈接、資料袋、交流平臺和日積月累等板塊。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目的及意義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打破了原有的教材安排順序,以服務語文課程實施為宗旨,構建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體系,整體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將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進行優化組合,以提高教學效率。小學語文教學中,單元整體教學就是其中方法之一。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一般以精讀課文為主線,把聽、說、讀、寫、綜合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中所說、以讀帶知的目的,以避免教學的孤立性和思維的單一性。這種思維發散訓練不僅活躍、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使學生更好地認知閱讀對象,由過去的“學好一篇”過渡到“學會這一類”。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還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小學語文單元主題教學采用了啟發法、討論法、綜合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學生能夠從教師示范的“舉一”中去較好的“反三”。
三、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施策略
(一)單元預習的策略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教材的整合度高,課堂的教學容量大,要想有效實施,預習是重中之重。教師在預習上要打破以往以單篇課文為單位的預習模式,著眼于整組課文預習任務的設計和落實,讓學生整體感知單元學習內容,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讀通、讀懂課文,標注出不懂的地方。不同的年級要求不同:一二年級的學生,自己讀讀課文,勾畫生字詞;三四年級的學生,不但要閱讀課文、勾畫字詞,還要能提出問題;五六年級的學生,除了閱讀課文、勾畫字詞、提出問題外,還要注意主題的角度、體裁的角度、表達的角度、個人的觀點等。總之,有效的預習能夠節省更多的時間,以滿足課堂上對課文的閱讀、積累和提升,真正體現出“‘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二)單元學習內容的教學策略
第一,以文帶文,精讀和略讀結合。葉圣陶先生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則是補充;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教學中要有扶有放,讓學生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運用于略讀課文的學習中,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第二,同類型的課文整合中,要聚焦同質,求同存異。這種同類對比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對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遷移與提高,從而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寫作及鑒賞能力。
第三,閱讀教學和口語交際、習作的訓練相整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讀是“說”和“寫”的基礎,“說”和“寫”的素材、言語技巧和方法的積累往往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感受。因此教師要重視閱讀與口語交際、習作的整合,引導學生更好地從閱讀中汲取語言表達的養分,有效地應用于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中。
(三)單元教學課時的策略
針對不同年級在識字、寫字和閱讀、寫作方面側重點的不同,小學語文單元教學在課時分配上也應進行調整。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訓練重點,設計中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生動有趣地認字識字;中年級則在主題引領下,以課內文章引領,進行以文帶文的輻射閱讀教學,從而增強對文字的理解能力;高年級則實施學案引領,對整本教材、整個單元進行整合處理,整體推進批注閱讀。
四、小結
單元整合教學需要實踐探索的方面還有很多,無論教師采取何種策略開展教學,關鍵都是要具有整合意識。教師只有具備了語文教學的系統觀念,從宏觀角度關注語文學習的普遍聯系和內在規律,幫助學生建構語文知識和方法體系,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才有可能突破語文教學的局限,闖出一片語文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