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雪琦 楊小宇
(黑龍江工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糧食、能源、金融作為國家三大戰略,其中糧食起到基礎支撐的作用。保證糧食安全持續性供給,關乎社會經濟、民生事業的發展。目前,在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全面布局下,糧食自給率達到95%,實現了對糧食資源的均衡化供給。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素有中國“糧倉”之稱,同時也是我國“北糧南運”戰略的重要部署點,占據國內糧食總產量的40%。2021年,我國東北地區糧食產量已經達到年產15500萬噸,糧食外運達到7020萬噸。大體量的糧食外運對東北區域的基建設施以及糧食外運體系提出更高要求,為實現集中化、持續化的外運供給,應針對糧食生產季節性、銷售集中性、市場價格變動性等進行綜合分析,找尋運輸問題的干預點,制定外運解決策略,為糧食產業高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文針對東北糧食外運現狀及問題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我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在2014-2020年期間,東北地區中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糧食總產量占據全國糧食總量的28%(見表1)。其中水稻、玉米以及大豆在全國總產量中分別占據17%、43%、57%。從東北區域的農作物種植品類來講,大多數是以水稻、玉米及大豆為主,此三類品種大約占據糧食總種植量的93%,其余部分糧食農作物為小麥以及薯類農作物。在國家經濟結構的轉變下,東北重工業發展進入緩步狀態,而與之對應的糧食產業則步入高速發展中,2014-2020年糧食總產量增幅達到了25%,東北地區糧食產量遠高于其他省區,目前已經是全國糧食重點生產區。

表1 糧食產量數據(單位:萬噸)
東北地區農作物生產已經步入規?;a業化階段,糧食生產程度高,但是受限于種植農作物種類單一的問題,造成糧食在儲存過程中多以農戶或經營個體為主,或者是由企業進行代儲存、代加工以及進行各類貿易形式。據數據調查顯示,目前東北地區農戶儲糧占據整個區域總儲量的45%~55%,而剩余的糧食儲存則是由企業或國庫進行逐一儲存。對農戶個人儲藏來講,由于冬天溫度較低,且糧食在儲存過程中易受到損害的影響,造成糧食損毀問題。大部分農戶采用地趴糧、玉米簍子或是鋼網倉等形式對糧食進行存儲,防止糧食存儲期間產生蟲害或霉變的問題。但是農戶個人存儲只是按照以往的經驗來進行,糧食擺放并未能科學地分析糧食農作物自身屬性與存儲方式之間的聯動性,從而造成部分層面產生損毀。據統計,因為鼠害或霉變所造成的間接損失占據農戶糧食存儲總量的5%~8%。對于集中存儲來講,采取高大平房倉、保溫鋼板倉等,對糧食進行科學性的存儲,可通過調節溫度以及室內檢測,完成對糧食存儲環境的科學化分析,避免糧食作物在存儲過程中產生的損失。
“北糧南運”是國家對糧食資源的一種宏觀調控形式,通過資源的協同化匹配,將農作物資源與經濟資源進行合理轉變,增強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從我國東北地區糧食外運形式來講,多數是以東北區域作為生產區,然后通過跨區域的形式,將糧食流通到外省。2020年東北地區跨省外運糧食高達6820萬噸,跨省外運量達到全國糧食總量的45%。從糧食種植生產到外運需要一套完整的流程,以確保糧食農作物在運輸存儲過程中的穩定性。
從現有的東北糧食收購情況來講,一般執行的是散糧運輸組織,此類運輸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低損耗的特征。但是從實際執行現狀來講,大多數是以包糧運輸組織為主,因為對于離散型的糧食儲運模式來講,包糧運輸的集成性特點對農戶糧食變現起到較高的支撐作用。但是從運輸角度來講,其呈現出劣勢,效率低下、糧食損耗比高,且包糧環節作業工序增加。據統計,包糧運輸過程中所造成的糧食損失在2.5%~4%之間,嚴重超出國家設定的運輸基準。除此之外,在糧食運輸方面,糧食企業需自行購買散糧運輸車,完成對區域內糧食的收購及運輸,但是此過程中散糧運輸車在使用期間則是以企業決策為核心,這將造成散糧運輸車回空計劃無法正確作用于運輸環節之中,產生作業環節增量的問題,造成散糧運輸車在出發及到達期間產生不均衡的現象。
目前東北糧食組織情況存在滯后性現象,大部分糧食企業在執行過程中,由于分散性的問題,限制了運輸組織發揮效果。例如,糧食倉儲企業具有的專項運輸線路未能滿足列車裝運作業的開展指標,在物流節點中存在裝載及卸載能力不達標的現象,造成作業效率低下。又如,在糧食物流節點,由于設備及人員配備不足,產生在規定時間無法達到相應的裝卸指標。此外,東北糧食外運容易出現集中性問題,大部分農民在秋收以后,需要將糧食出手,以獲取一定的經濟利潤,這也造成糧食在旺季集中運輸的特征。此期間,如果第一季度與第四季度糧食運輸量超出固有的外運承載量,將產生嚴重的矛盾點,影響著我國東北地區糧食外運效能。
從我國現有的糧食外運產能來講,大多數是以鐵路運輸為主,例如黑龍江糧食主產區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此過程中,糧食外運季節呈現出較大的周期性及集中性特點。農戶在收糧之后,如果市場收購價格與農戶預期出售價格相符,則需將糧食進行及時變現,此過程中將導致糧食農作物在第一季度以及第四季度集中化產出。據統計,每年東北地區糧食上市產生的集中運輸量達到全年運輸量的55%,此類糧食運輸可能與春節運輸高峰期相重合,如果出現運輸通道資源占用重合的問題,將降低東北區域的外運效率。例如,京哈線、沈大線、平齊線等區域,運輸區段通過性不足,將產生極限飽和的形勢,嚴重影響著我國東北地區糧食外運。此外,我國東北區域黑龍江、吉林多處于平原區域,無法實現海陸運輸,這也將整個東北區域的海陸運輸點集中在遼寧省。但是受限于遼寧省港口及轉運能力,將造成海運與鐵路運輸聯合方式產生限制問題。
對于跨省糧食運輸物流來講,應為散裝、散卸、散運、散處等流通作業提供多元化、協同化的供應機制,以保證糧食物流體系在發展規劃與應用過程中可實現多節點的物流匹配,降低運輸費用,減少糧食運輸過程中的損失,提高運輸效率以及質量,真正推動東北糧食外運散裝轉變。對此,應建設具有集成特性的轉庫設施,針對散糧專用車供給形式進行調整,確保在高峰期時間糧食對外運輸的可持續性。與此同時,應對各類糧食裝卸設備進行優化,將現代物流體系、技術機制等,正確應用于糧食一體化物流建設之中,例如,打造糧食立桶倉、散糧接發收自動裝置,提高區段糧食運輸的承載能力,保證糧食物流鏈與供應鏈的產業化匹配,增加糧食外運效率,為東北地區“北糧南運”奠定堅實基礎。
鐵路運輸形式作為東北地區糧食外運的基礎保障,應進一步完善基于鐵路設施的貨源組織結構,實現協同化的匹配,保證糧食運輸的持續性與效率性。第一,組建運輸協調體系,保證每一類運輸方案的可執行性。對于糧食產品種類問題,應針對不同類別的糧食數量以及運輸頻率,完成組合預案處理,并對列車運輸時間進行合理調整,保證各類組織計劃在推進過程中,可達到持續性的糧食運輸。與此同時,應增加列車開行頻率及密度,特別是在糧食運輸高峰期,調整站內業務結構,增強貨物列車的運行效能。第二,鐵路部門應對集中區間的糧食企業進行資源扶持,專門設定糧食綠色運行通道,針對糧食外運訴求完成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的運輸管理,確保做到優先計劃、優先配空,完成鐵路運輸與企業外運之間的精細化合作,達到雙贏的效果。
集裝箱運輸模式的組件及應用,極大降低了人力資源的損耗,且裝載效率及運輸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不僅可以簡化交接手續,還可實現多節點聯動運輸的形式,避免出現糧食損耗的問題。從集裝箱運輸特點來看,其適用于多品種、小批量的糧食作物,通過不同運輸方式完成多節點化的傳輸,例如,公路運輸、鐵路運輸以及水路運輸等,針對不同外運需求,形成時間與空間方面的協配處理。從運輸效能來講,集裝箱模式無需承運模式單獨開通糧食流通渠道,此類集裝箱也可以完成自動化、機械化的裝配,降低資金成本的投入,增強外界因素抵御能力,實現全天候的作業。對于此,在后期發展過程中,應針對糧食集裝箱運輸模式進行分析,做到多部門聯動,充分利用散糧運輸專用車不回空、不灑漏的優勢,增強糧食外運的適用性,解決散糧運輸車在高峰時間段內短缺的問題,增加糧食集中處理效能,為糧食外運奠定堅實基礎。
“北糧南運”思想將部分糧食產能過剩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完成東北經濟體系的促進,同時也可以實現對南方省市區域的糧食供給,真正達到雙贏狀態?,F有的鐵路運輸是東北內陸區域的一個主要渠道,但是受制于多節點化、易沖突化的運行局限,需要發展其他運輸模式。例如,對遼寧省區的港口站實現海運與鐵路運輸的聯動,降低糧食外運壓力。對此,在后期發展過程中,應加大對港口中轉以及倉儲組織的建設,確保海鐵聯運既可以符合糧食增量需求,也可完成對不同區域的點對點糧食運輸,降低山海關區交通運輸能力緊張的問題,并深度挖掘出海陸運輸的各類價值。此外,針對內部鐵路運輸結構進行解決調整,分析東北糧食外運高峰期與低迷期呈現出的特點,以及運輸能力不達標的問題,按照鐵路在不同時間的運輸特點進行擇優處理。例如,實行“一主兩翼”戰略,做到高峰期利用干線完成以客為主、以貨為輔,利用翼線做到以貨為主,兼顧客運。對于運輸高峰期,適當增加貨運車輛,提高貨運運輸頻率,保證干線與側翼線的協同運用,為東北糧食外運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
綜上所述,東北區域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在糧食外運期間,糧食運輸方式不夠科學、糧食貨源組織效率比較低下、外運通道能力匱乏等問題,對糧食運輸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此,后期發展過程中,應加強解決貨源組織及供給形式之間的矛盾點,開展多種外運方式的組合,以達到橫向聯合、縱向貫通的格局,維系糧食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