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彬
(中共清水縣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400)
關鍵字:以人民為中心;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創新對策
基層建設的穩定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政權穩固,所以加強基層建設和發展十分關鍵。就目前而言,我國十分重視基層農村地區治理工作的開展,雖然治理水平相對提升了很多,仍存在一定差距,加之農村基層治理工作長期矛盾較多,對于社會和諧與穩定影響較大。而對于農村基層治理工作的改善以及創新的關鍵,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顯著提升治理水平,真正緩解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糾紛,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也達到提升經濟建設水平的目的。
農村基層治理涉及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提供公共服務。作為農村基層治理的基礎和前提,在實際當中要以廣大村民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開展各項治理工作,確保為村民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政府方面起到引導作用,扮演“購買者”角色,其中部分項目需要加強資金投入,為廣大村民提供更多的優惠,還有部分服務,包括教育、文化、體育、醫療等,這些是政府免費供應的,以保障基本的民生需求。第二,實施社會控制。農村基層治理注重社會控制工作,即強調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性,以此為前提開展治理工作,以達到建立和諧鄉村的實質性目的。因此,在實際落實基層治理工作當中,一方面需要加強政府機構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還需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治理工作,確保社會控制水平的顯著提升,規范相關行為,解決農村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矛盾和糾紛,確保鄉村穩定建設發展。為了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實際當中可以運用相應的控制方式方法,常用的包括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以及輿論控制等,具體需要結合農村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以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第三,實施社會政策。在農村基層治理過程中,實施社會政策不僅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家對于農村基層治理的態度。在實際開展工作當中,治理主體要充分認識到實施社會政策的重要性,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明確基層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弱項和短板,然后結合社會政策進行有效的方法創新,以達到規避社會風險,提升治理成效的客觀要求。不僅如此,通過科學合理地實施社會政策,還可以有效修復基層治理工作開展中存在的負面社會影響,有效協調社會群眾的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糾紛的同時,有效促進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農村基層治理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行政化傾向嚴重。就目前而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經濟文化建設與發展成效顯著,但是受長期以來傳統治理理念的影響,我國農村村民民主治理意識不強,加之村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所以基層民主治理工作難以有效開展,直接導致行政化傾向嚴重。對于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來說,村民組織制度作為重要的政治制度體系,在實際中不斷完善和創新,為村民實施民主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指導,憑借該制度,村民可以依法實施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監督等工作,這對于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實際當中,由于村民民主治理過度依賴于政府行政職能,為政府行政職能在基層組織當中不斷延伸創造了條件,這使得大多數地區的村民委員會行政意識較為濃厚,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相對淡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層治理水平的提升。第二,治理績效“短板化”。所謂短板效應,也被稱為水桶效應,即一個水桶的實際容量大小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如果將農村基層治理工作比作一個水桶,那么黨、政府、市場、基層自治組織以及群眾等各方主體都是組成這個水桶的木板,在實際中,由于各方主體的素質及能力參差不齊,加之各方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協調機制,所以實際中,很容易出現短板化效應。當前的治理環境,非政府組織、社會群眾等主體便是整個木桶中最短的木板,主要體現為基層群眾的公民意識和能力偏低,加之村民參與度不高,使得短板效應愈發明顯,已成為制約基層治理水平提升的關鍵障礙。
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體系變革,為基層治理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行,在該背景下實施農村基層治理改革創新,首先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和理念,對基層治理方式方法進行不斷創新優化,顯著增強基層群眾參與治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構建多元參與的新型基層治理格局,為農村民主治理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可以有效強化村民參與基層治理工作的積極性,提升農村民主監督參與度,讓廣大村民在開展民主監督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重要性以及作用影響,為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創新發展提供充分保障。
在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創新優化過程中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不僅可以全面提升創新優化水平,而且實現的治理成果可以直接由人民共享,讓治理工作的開展更加規范可靠。就目前而言,相對于大多數城市地區,我國農村地區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還不夠,加之不同農村區域之間共享改革發展不均衡,包括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因此在當前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創新當中融入共建共享的原則和理念,可以更加直觀地認識到農村與城市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差距,意識到農村群眾在共享改革成果方面存在的弱項和短板,以此為契機加強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同時結合廣大村民的現實需求,補充農村基層治理體系運用中的弱項和短板,以達到創新優化的實質性目的,提升治理成效的同時,也能有效改善村民的現實生活品質,最終促進農村地區的健康長久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農村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和諧社會創建的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如果治理體系不健全,民生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無法切實維護農民根本利益,就會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把群眾工作做細致、做扎實、做全面、做深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加快實現農村基層治理體系的創新和優化,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推進農村社會進步。
在當前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構建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原則,促使其有效落實,并且發揮理想的效果,首先需要加強法治化建設,以法治化治理手段為標準,對各方主體行為進行有效約束和管理,達到民主治理的實質性效果。具體對策如下:第一,重視農村立法。以人民為中心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創新,首先需要重視農村地區的立法工作,通過法治的理念和思維進行治理工作的引導。在實際立法過程中,中央立法屬于頂層設計,地方立法為農村各項改革和設施建設提供指導,對于不符合或不適用農村基層治理的法律法規,要及時進行修改或廢除,確保以人民為中心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創新有依據。就目前而言,很多農村地區立法工作已經逐漸開展,為了確保立法的可行性,地方基層政府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充分有效的立法調研,積極向上級獻言獻策,對于有利于農村基層治理工作開展的經驗做法,要定期總結和分析,開展具備地方特色的立法工作,真正解決本地區基層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弱項短板問題。除此之外,當前我國農村基層司法力量相對薄弱,因此要加強對于基層法治的基礎建設。一方面要配置健全完善的執法機構及人員,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于執法隊伍的建設,不斷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真正確保執法監督等工作的有效實施。第二,加快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結合信息化網絡平臺,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服務體系,實現農村公共法律服務全方位覆蓋,可以隨時隨地根據村民的實際情況提供專業的法律問題解答,為有效化解村民糾紛和矛盾提供理論指導。與此同時,通過法律服務體系的建設,還可以有效提升村民的整體法律素養,讓他們遇到糾紛和矛盾時,懂得利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和處理,充分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在實際建設服務體系過程中,每個鄉村可以設置一名法律顧問,定期開展法律宣傳以及有效法律援助,真正意義上實現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
以人民為中心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創新,除了要重視法治化建設以外,還需要通過德治的方式,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將德治與法治二者有機結合,充分提升基層治理水平。詳細措施如下:第一,引導新時代農村價值體系的建立。當前社會經濟水平顯著提升,農村發展步入快車道,村民的生活質量比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同時也形成了一系列不良的鄉村風氣,包括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這些不良思想觀念的存在不僅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基層治理水平的提升。針對這些問題,要善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地區建立正確的價值引導體系,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與新時代的發展理念相融合,讓中華傳統的優秀美德成為鄉村建設的靈魂力量,不斷引導村民傳承和發揚優良品德,可以有效提升廣大村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面貌。第二,重視村規民約培育村民道德情懷。對于村規民約而言,其雖然是一種非正式的制度體系,但是實際中,在規范農村社會秩序以及村民行為等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有利于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彌補法律制度體系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就目前而言,雖然農村地區宏觀環境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但在實際中,村規民約仍然可以發揮出相當的治理效果。對于其中存在的某些村規民約過于陳舊,與農村實際發展不相適應,因而治理效果大打折扣的現象,要重視對于村規民約的修正管理,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原則,明確農村基層治理工作開展中存在的各項難題。融合傳統道德、鄰里關系、民風習慣等多種因素,制定出規范合理的村規民約,成為引導基層治理工作開展的關鍵力量。
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村地區社會矛盾及糾紛頻發,如何有效化解和預防這些矛盾糾紛,已經成為當前開展基層治理工作的重點。在實際開展基層治理工作當中,需要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重點如下:第一,將預防矛盾糾紛作為機制建設的關鍵,構建矛盾糾紛風險預警機制,提前制定行之有效的化解策略,確保一旦出現矛盾糾紛,可以第一時間進行解決。與此同時,農村自治組織要定期開展矛盾和糾紛排查,排查工作實施要徹底,真正做到無死角,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上報,確保化解工作及時可行。第二,建立規范的矛盾糾紛調解機制,發揮村“兩委”在矛盾糾紛調解中的重要職責,開展矛盾雙方的有效調節。第三,加強激勵引導。在農村治理工作開展中,對于化解和調解矛盾糾紛有貢獻的人員,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以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矛盾糾紛調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出一個和諧的鄉村氛圍,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除此之外,還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基層治理水平,需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完善各項福利制度,為農村村民生活、工作、醫療、教育等提供有效的社會保障,讓他們可以真正感受到政府的關心和關注,發自內心地投入農村各項建設和治理工作中,從而達到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目的。
綜上所述,在農村基層治理工作開展中,要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原則,讓人民群眾直接參與基層治理工作,通過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的創新,要加強法治建設、道德引領以及社會保障等,通過這些手段和方式,為農村基層治理體系的創新和完善提供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