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賈國輝
(內蒙古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為我國農業發展描繪了壯美的藍圖。在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和推進綠色鄉村旅游的政策指引下,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如雨后春筍,達到了一定的數量與規模。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眾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在當前疫情防控下,鄉村旅游憑借著鄉土性、參與性,以及滿足游客回歸開闊的大自然需求成為熱點。為此,加快推動惱包村鄉村旅游業發展,打造有特色、持續發展的鄉村生態旅游勢在必行。
惱包村位于大青下腳下,隸屬于內蒙古呼市新城區保合少鎮。近幾年惱包村成功打造成為綠色生態宜居鄉村,獲得許多榮譽稱號,被譽為塞北江南小鎮,成為內蒙古的網紅村。2015年惱包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2019年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等,2020年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村。自2018年,惱包村鄉村旅游開放后,當年游客累計超過600萬人次。鄉村旅游經濟效益直線提升,村民的收入出現了有史以來最高水平,村民人均年收入已達到26 000元。截至目前,生態文化旅游平臺總創收超過1億元,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周邊地區村民就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減輕了社會的負擔[1]。

圖1 惱包村經濟結構

圖2 惱包村人均年收入
惱包村從發展功能劃分為七大塊,包括物流區、宜居小區、文化產業園區、生態農業園區、美食街、生態公園和文化傳媒中心,主要整合為鄉村生態旅游景觀區、科技農業區、物流倉儲區三大功能區。鄉村生態旅游景觀區包括產業園區、美食街、生態公園與住宅區,商業功能開發有餐飲、休閑商務中心、民俗小吃街、農家四合院、民宿賓館,有帶著深厚文化氛圍的文化大院、鄉村博物館、圖書館等。為推鄉村農業經濟的發展,為剩余勞動力再提供就業空間,在產業基地西側建成以“合作社+企業+農戶”為主導的頤和生態農業區,項目占地約500畝,規劃總投資2.8億元,目前已建成標準蔬菜大棚88棟,科代科技溫控大棚1個,發展科技農業種植。惱包村充分利用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 ,把物聯網建在家門口。目前引進的呼市城發惱包物流倉儲區,在呼市來說是首屈一指的大型區域。總占地面積1 179畝,年貨物吞吐量1 000余萬噸,已進駐物流及快遞企業18家。
調研小組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惱包村的基本情況、村民的生活狀況,以及對村基礎建設的需求度及滿意度共四個方面14個問題開展問卷調查,基本情況匯總如下:
1.基本情況
村民已全部喬遷到惱包村小區,小區是高層樓房,規劃為高檔社區,環境幽雅整潔。小區有超市,便民服務店,購物比較方便。小區居住人口年齡結構偏大,村民以中老年為主,年齡33歲到55歲占比達到55%。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年人在家守“空巢”,面向中老年服務的機構成為剛需。村民的整體學歷情況較低,60%的村民為初高中畢業。65%的村民在村集體產業崗位工作。惱包村的旅游產業的發展激增了許多就業崗位,但也出現了崗位單一性的弱勢[2]。
2.生活狀況
生活狀況這幾年顯著提升,50%的村民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10%的村民平均月收入在5000元。但生活消費非常少,尤其對于村里老年人來說,花銷主要用于生活基本消費和醫療支出。65%村民收入來源在惱包村的旅游服務業和流通服務業。惱包村的發展近些年因鄉村旅游帶紅,經濟發展迅速有目共睹,75%的村民認為惱包村的發展使收入增加,但也有少部分認為不變甚至減少,這可能與疫情防控和旅游業淡季有關。村里大多數老年人抽煙、飲酒以及飲食不太衛生。由于長期以來亞健康的生活習慣,以及經濟消費觀念和健康觀念的限制,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還需要很長時間,更需要以積極合理的方法來引導。
3.對惱包村教育文化及基礎設施環境的需求度
據實地調查惱包村沒有小學,僅有一個幼兒園。沒有醫院,有一個衛生所。村里銀行也尚未進入,惱包村基礎服務設施與環境尚不完善。大多數人對學歷的需求達成共識,普遍對小中學學校教育的需要程度大。村民對醫院、銀行網點及體育設施等其他公共配套服務需求較大。70%的村民認為非常急需。惱包村鄉村生態旅游區停車場規劃不足,在旅游旺季時,外來車輛停滿了整個社區街道,給人們出行造成一定的困難。
4.對惱包村的滿意度及建議
惱包村冬季幾乎沒有游客,淡季旺季收入差距很大。大多數人認為冬季淡季對收入有影響,甚至有較大變化,導致收入也非常不穩定。疫情對惱包村這個新興的網紅村有一定沖擊,25%村民認為收入影響小或沒有影響,60%村民認為影響大且無補充途徑。對惱包村未來發展,85%的村民對今后的發展抱有良好的期望,而單一的旅游體系也確實令人擔心,需要調整經營模式,化解風險性。惱包村村民業余生活比較豐富,經常健身的比例為74%(多為年輕人),而剩下的年紀偏大的,他們很少鍛煉或從不鍛煉。村里規劃建設時沒有體育場所及健身器材,強烈的需求與現狀形成鮮明對比。另外24%的村民玩手機游戲,18%的村民能夠參加圖書館等文化活動??傮w來看,村民對居住環境比較滿意,對教育、醫療、旅游區的衛生狀況不太滿意[3]。
1.人才科技支撐不夠
惱包村居住人員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旅游發展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村民在經營理念與風格上都表現一定的保守性,缺少對年輕游客的吸引力,在一些項目上開發研究不夠。農業科技設備投入大,但農產品產出時間滯后,經濟效益低,缺乏農業專業人才與相適應的科研技術的開發。
2.旅游模式單一、項目開發不豐富
目前,惱包村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物流倉儲產業與生態旅游產業。而惱包村生態旅游產業目前模式單一,缺少創新性的活動與項目。惱包村旅游收入以小吃街等餐飲、培訓住宿及其他項目收費為主,缺少親近自然、與眾不同的旅游項目。同時,夏季旅游項目、旅游人數、旅游收入明顯高于冬季,且差距很大,冬季旅游游客減少、景點蕭條、旅游收入下滑。
3.旅游項目和相關產品開發不夠
惱包村旅游項目單調、不夠豐富。有的旅游項目品質及服務質量不高,如兒童游樂中心的設施簡單,環境布置檔次不高。旅游區的停車場與衛生條件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4]。許多項目文化與商業結合不緊密,如缺少旅游衍生商品等。許多項目吸引游客消費能力有限,旅游開發空間不足。
4.認知條件所限,對新事物的學習缺乏熱情
長期生活在農村,大多的村民思維比較固守,再加上缺乏合理的引導,對于新的信息比較閉塞滯后。尤其是村里的老年人,不主動學習了解,對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有一定的排斥,對村里各項活動的開展有一定的阻力。有時不能理性地對待鄰里間的問題與矛盾,對村里的建設發展與公益活動關心不夠,村民沒有充分發揮主動積極性與主人翁意識。
1.創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提升服務品質
抓住鄉村振興的良好機遇,在鄉村旅游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大型企業公司進入,村民積極參與的多元的、充滿活力的模式。這既有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還能進一步激勵村民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行動。通過這種共同投資共同收益的新發展模式,達到企業增值、村民增收的最終目標。要注重擴大、豐富鄉村服務業類型,提升服務品質。大力發展旅游特色食品,特色手工業,積極開發民宿,發展連鎖餐飲業[5]。針對不同類型的游客設計不同的活動及服務項目,增加旅游樂趣。針對旅游旺季與淡季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不斷增加冬季室內活動項目,彌補冬季旅游不足,保持旅游的持續收入。
開發鄉村旅游APP,讓游客能夠更加便捷地去了解惱包村的風俗習慣,當地特色與美食,還可為游客提供最佳旅游路線,做旅游安全溫馨提示,讓鄉村旅游更加便捷。鄉村旅游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帶給游客更多的優惠與便利。利用APP和各種網絡的宣傳,推進開發網上產品交易,加快電子商務的發展,破解旅游發展的單一模式。利用網絡介紹宣傳,將特色農產品、手工業商品與各種美食等開發推廣,不斷拓寬收入渠道。通過網絡銷售,把鄉村旅游文化印記烙在游客們喜歡的商品上,增加線上收益。以線上宣傳銷售與線下實地休閑旅游相結合,把鄉村旅游資源不斷地整合提升,使鄉村旅游業走上優化升級的良性道路。
2.豐富鄉村旅游項目,增加游客休閑農業活動
結合實際情況,給以政策支持,豐富鄉村旅游項目,把傳統農業模式轉化為旅游休閑農業模式。充分利用內蒙古地區高校農業科研的資源,開展產學研合作,引用現代科技手段發展休閑農業,帶著各類項目資金在試驗田搞科技攻關,以較快的市場效益打開休閑農業的突破口[6]。如大面積開展景觀種植業,開展休閑采摘等休閑農業活動,開展種菜、做豆腐等農事體驗活動,開展親子農作活動,積極打造親近大自然的體驗。
休閑農業要引用一些現代科技手段,增強休閑采摘、農事體驗等活動的趣味性,達到旅游功能的目的。在某些場景,利用光、聲、電的完美結合,吸引游客,打造精品旅游景點與線路,為游客提供優質與舒心的服務。打造內蒙古地區獨具特色的綠色鄉村旅游農業區,這既是親近大自然的一種綠色體驗活動,又是在現階段疫情防控下,身處開闊寧靜的環境中放松心情的最佳方式。
3.以文化促鄉村旅游,形成文化集聚滲透效應
鄉村旅游的靈魂是文化,沒有文化的鄉村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惱包村要凝練內涵、持續發展,形成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帶動經濟,以經濟的成效反過來又體現文化的良性循環。要充分利用惱包村旅游旺季強大的客流量優勢,以開展不同主題的文化節發揮其文化的集聚功能。通過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節吸引游客,延長旅游時間,加深旅游印象,提升旅游的價值與獲得感[7]。如有計劃地推出泥土節、鄉村音樂節等節日,以此提升旅游的品質,提高經濟效益。還可探索其他旅游景點開展商演活動,與劇團、二人臺劇社等開展有泥土氣息鄉村文化的舞臺劇表演,也可開展民族特色歌舞演出,提升旅游知名度,打造旅游新農村。在豐富娛樂項目、延長娛樂時間的同時,注重在住宿、交通等方面也要相應地推出服務性的保障措施[8]。
鄉村旅游要將惱包村文化充分銘記在游客心里,滲透在每一件紀念品上,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工藝品,都要集中體現惱包村文化品質。發揮特色商品的文化因素,逐漸提升惱包村旅游的文化含量[9]。如設計售賣帶有惱包村文化因素或地域因素的風景折扇、手工制作品、旅游紀念品等。通過這些承載著惱包村文化的小商品,著實增強商家攤主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刺激游客的消費力,不斷促進惱包村小商品市場的繁榮,從而促進惱包村鄉村旅游發展,推進惱包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