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斐
(青島市圖書館,山東 青島 266000)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8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數字鄉村戰略”,隨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于2019年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將數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逐步通過加強鄉村網絡建設、數字終端建設、數字移動服務平臺建設推進鄉村數字化網絡建設全面普及。目前,我國各個數字鄉村建設工作全面普及開來,各類鄉村數字化設施、設施、信息化設施建設工作也在逐步加快,以大數據、物聯網、新媒體為代表的數字業態也逐步融入鄉村發展中,農村電商、直播帶貨、虛擬鄉村文化服務站在鄉村全面扎根,數字技術、數字媒體、數字終端及數字化基礎設施在農村經濟發展、文化服務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面對農村數字化建設的新趨勢,各地圖書館也依托各種數字化措施開展內容豐富、種類多樣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引導更多農村居民積極參與閱讀、體驗數字服務,以達到提升農村群眾文化素質的目的。本文聚焦數字鄉村建設新趨勢,對數字鄉村建設給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影響與作用機制進行研究,提出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創新發展思路,以期為當前圖書館在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達成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目標提供新方法,從而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有效發展。
目前,在數字化浪潮背景下,眾多數字終端、數字化設施在我國各地紛紛落地,使農村數字化建設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農業生產方面,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農村種植業、養殖業的生產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在農情災害的智能監測、無人機消撒、農機智能化控制、動植物疾病精準預防、動植物精準投喂方面,數字化技術都取得明顯成效。在農副產品銷售方面,電商平臺、自媒體、新媒體、直播帶貨成為重要的銷售端口,對于農副產品流通、農產品消費市場拓展、農民經濟收入增加、客戶群體精準識別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農村生產生活方面,眾多以數字技術、數字資源為核心的數字服務場景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一方面,電商平臺、網絡學習平臺的引入給農民學習最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購買農業生產機械及農業商業化服務提供了良好端口;另一方面,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使眾多社交服務應用成為農民與家人朋友溝通的重要渠道。同時,數字平臺在鄉村民主管理、政務服務、黨務服務、基礎教育、醫療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逐步推進,并依靠眾多的應用場景成為基層服務、公共服務的一種有效方式,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現有學術研究成果來看,數字鄉村是依托當前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及網絡通信技術而形成的以鄉村治理、鄉村振興、鄉村發展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業態,既能通過對鄉村居民的有效培訓提高他們的數字化技能,也能借助數字技術通過對鄉村產業的賦能,幫助鄉村產業實現有效的轉型,提高鄉村生產生活效率。數字鄉村內含的多種政策要素、引導機制,與鄉村振興、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鄉村脫貧有著內在契合性。鄉村圖書站、鄉村文化服務站是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宣傳科學思想的前沿基地,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在數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依靠數字技術、互聯網、數字技術對鄉村圖書館、鄉村文化站全面賦能,促進鄉村圖書站、鄉村文化站在數字化建設與資源整合升級過程中進一步發揮數字資源的引導力、影響力,逐步提升數字化服務水平,滿足鄉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實現。
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網、信息網絡鏈接鄉村文化服務站、農家書屋、鄉鎮圖書站、省市圖書館,形成了層級化的數字資源共享系統,借助虛擬“云空間”,音視頻等實物資料轉化為便于存儲利用的數字資源,依靠數字系統垂直供給到鄉村文化服務站,這樣不僅可以滿足鄉村居民的文化資源服務需求,而且可以通過打造相應的“數字閱讀終端”“全景共享平臺”,打破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間的信息隔閡,讓鄉村民眾足不出戶就能隨時隨地漫步“云”端,從而讓圖書館優質的數字文化資源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同步融合,這樣鄉村民眾就不再受傳統農家書屋閱讀資源不足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借助數字資源共享系統查詢書籍、閱讀書籍。例如,山東德州圖書館借助5G網絡技術,開發農業技術服務系統,將各類紙質農業科技書籍、農技文獻轉換為數字資源,并借助“農業技術服務系統”共享,鄉鎮民眾通過圖書館開發的移動App就能快速訪問,這樣不僅滿足了鄉村民眾的技術查詢需求,同時也擴大了圖書館數字服務的范圍,全面提升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文化資源保障能力。
數字鄉村建設使優質數字文化資源借助移動網絡與數字媒體實現更全面、更廣泛的共享,傳播效率也大幅度提升,不再局限于城市空間共享與傳播,各級鄉鎮、自然村也得到有效覆蓋。具體而言,數字鄉村使各種農業生產、農業科技、農業經營方面等實體資源升級為數字資源,從而將圖書館館藏資源、農業技術服務資源有效下沉到鄉村文化服務站、鄉村閱覽室,并依靠數字終端、移動設備更為全面生動展現,通過線上的互動交流、鄉村共享閱讀空間打造沉浸化閱讀場景,多元化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實現優化數字文化資源結構,擴充數字文化資源儲備提供自由交互的空間,進一步提升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功效使用效率。例如,煙臺市農業技術展覽館聯合市博物館借助云存儲技術,打造鄉村農業技能服務數據庫,將分布在網絡空間與各類公共文化機構農業數字資源進一步整合,依靠微信、微博社交媒體推送農業技能服務信息,使村民借助智能手機就能快速參與線上農業技能服務講座與農業知識交流活動。
數字鄉村建設不僅僅局限于鄉村數字文化資源體系的建設,還需要對農村群眾提供一站式數字文化資源服務,面向鄉村民眾提供信息技能培養、農業信息咨詢、農技指導等服務,以傳統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站為載體,借助數字技術打造“一站式鄉村數字服務驛站”,實現農業技能服務、農業生產指導、信息技能培養、公共文化服務的全領域服務,拓展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的范圍,促進數字文化資源傳播與利用各個環節的充分整合,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率。順義作為“首都糧倉”,村民們在糧食種植、病蟲害防治上有著巨大的知識信息需求,順義區農委聯合圖書館、農技服務站、鄉村振興局在全區23個鄉鎮建設了“數字農技服務站”,為農業種植戶提供災情預警、農技學習、病蟲害防治、咨詢問答等多種公共文化服務,使農業生產安全有了更充分的保障。
鄉村具有明顯的空間屬性,數字鄉村建設是從信息、文化、經濟、技術等維度遵循數字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通過“數字革命”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賦能,幫助鄉村解決信息共享不及時、文化資源匱乏、文化服務內容缺失等問題。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資源供給、文化服務布局、數字網絡共享三個層面上,通過精準對接鄉村群眾、農村公共文化空間協調布局、搭建數字服務平臺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目標實現(見圖1)。

圖1 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用機制
數字虛擬空間具有超時空性,能實現數字文化資源與農村公共文化均等化需求的精準匹配,讓最新的農業政策、農業經濟咨詢、政治動態、經濟政策、農業生產技術信息及時高效地傳遞到農村,有力解決了農村居民信息獲取不及時的問題。數字鄉村建設使農村的信息生產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優質的公共文化資源借助數字移動媒體實現了共享。以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數字鄉鎮”項目建設為例,昌平圖書館、文化館、鄉村振興局聯手南口鎮政府通過加強全鎮移動通信網絡、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了“數字鄉村智能服務系統”,借助云計算、5G技術打造了“數字鄉村云空間”,依靠數字網絡、數字媒體、智能終端以短視頻、沉浸式情景、網絡直播、真人互動的形式面向全鎮居民提供種植、養殖方面知識技能,垂直供給公共文化資源,提升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精準性。
數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在數字設施、數字網絡、數字文化資源建設與使用上協調布局,依托5G信息網絡、文化資源數據庫,農家書屋、鄉村文化站、鄉村閱覽室的信息資源獲取能力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通過建立數字文化資源共享體系,各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分工更為精細、聯系更為密切,使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到科學優化。浙江省德清縣作為國家“數字鄉村”建設第一批示范縣,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整合全縣各類文化資源,以5G網絡技術為基礎,圍繞全縣鄉村打造了數字文化資源共享服務體系,針對農村農業生產、鄉村數字文化服務建立了多類數字化示范平臺,真正做到了文化資源“惠”共享、文化服務“惠”普及,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數字鄉村建設使數字虛擬空間、數字網絡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過程得到全面應用,通過搭建數字服務平臺使多樣化的數字文化資源在和文本知識在網絡虛擬空間有效處理和分類,并通過數字多媒體、VR、AR使鄉村民眾借助數字終端充分感知,有效解決農村個體用戶信息處理能力缺乏造成的數字文化資源難以及時利用的問題。河北省張家口市借助冬奧契機,充分發揮市科協、文化館、圖書館的資源技術優勢,針對全縣鄉村民眾建立了冬奧“悅享”主題文化空間,并在線上推出“悅享”數字空間,針對全縣鄉村民眾冬奧知識普及服務需求建立個性化服務系統,為全縣鄉村民眾自動匹配冬奧主題文化資源,讓鄉村民眾能夠近距離接觸冬奧、進一步了解冬奧,使冬奧主題文化便捷性得到進一步傳播和弘揚。
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目的是培育鄉村民眾文化素養,提升鄉村民眾綜合素質,這也是實現鄉村居民思維、行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式。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創新發展在于實現優質數字文化資源的深度整合,并借助數字網絡、多媒體、數字設備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鄉村的普及、弘揚,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鄉村居民的實際情況,對鄉村民眾的文化需求差異化區分,逐步應用高質量的數字文化資源加強對鄉村民眾的技能培訓和文化引導。以天津市寶坻區“數字惠民工程”為例,通過打造“寶坻大數據集成共享平臺”,對全區17萬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進行重點統計與分析,劃分29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群體,針對農技信息獲取難、農科知識查詢難的問題,依靠農家書屋、鄉村文化站、鄉村閱覽室推出59種農技農科教育培訓班,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學習培訓,運用掌握的農技農科知識解決農業生產生活難題。
建設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鄉村區域全覆蓋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字文化資源傳播共享的重要渠道。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需要搭建統一的技術框架,將多種數字服務平臺、數字終端進行融合,打造成為接口統一、協議統一、標準統一的智慧服務系統。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要在保障鄉村居民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對不同鄉村用戶群體的無縫對接,建立鄉村居民群體信息特征數據庫,并對鄉村民眾數字文化資源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掌握鄉村民眾數字資源行為動態規律,進行科學的風控管理,保障數字文化資源的使用安全。例如,北京市農業科技館、懷柔區圖書館通過分析全區12萬農民的行為動態數據,建立鄉村文化服務用戶畫像,開發覆蓋到每個村鎮的鄉村數字服務系統,將涉及農村觀光、種養、旅游各類影音資源投放到服務終端,農民通過圖書館推出的線上應用軟件就可以查詢相關資源,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大量農民的信息查詢需求,同時也對數字文化資源的使用進行安全監管,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數字鄉村建設推進鄉村借助5G、AI、物聯網技術打造全新的沉浸式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憑借5G高帶寬、高傳輸、穩定性強的優勢,依靠AI智慧系統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各類服務手段、服務方式充分整合,通過物聯網系統對集成各類智能感知設備、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設備集成化控制,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創新。鄉村居民可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站、鄉村數字閱覽室借助智能設備、可穿戴設備以沉浸式體驗方式漫游網絡虛擬空間,便捷獲取不同領域信息資訊和數據信息。鄉村民眾也可通過先進技術體系搭建起來的沉浸式情景便捷接收信息數據,及時了解鄉村經濟、鄉村文化、方針政策及各類型鄉村政府方面的信息,在推進鄉村數字資源全面共享的前提下,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創新發展。
數字鄉村建設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提供了全新的發展空間,為鄉村文化振興、產業興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鄉村數字資源共享、文化資源建立了新的平臺。數字鄉村是依托“數字革命”賦能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全新發展業態,在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實現的過程中,要明確數字鄉村建設的背景、內涵、特點,認識到數字鄉村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影響及優勢,從精準對接鄉村民眾、農村協調布局、數字服務平臺找到其作用機制,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文化均等化的垂直性、普及性、便捷性,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