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娟
(甘肅省廣河縣水泉小學 甘肅 廣河 731300)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措施的深入落實,新課標對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小學數學課堂逐漸對小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明確完成學習目標,同時也要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近年來,隨著我國的教育改革,教師也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將自主學習策略應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當中,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抽象數學知識具體形象化,而且也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和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與此同時,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對知識網絡進行構建,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
1.1 教師未能夠樹立正確的教育思維。在傳統教學模式背景下,教師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各項基本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無法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小學數學知識的深刻內涵,不僅降低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教師僅局限于教材知識的講解,無法拓寬學生的視野,不能全面提升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的認知和體會,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針對性培養,不利于學生養成個性化的學習模式,未能給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在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往往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知識點更加偏向考試的重點基本知識,一些無關緊要的知識往往被嚴重忽略掉,無法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題庫,使學生只能見識到一些常見題型。這樣一來,會使得學生的解題思維受到極大地限制,一旦題目有了簡單的創新與提升,學生就會出現不會做或者讀不懂題目的問題,所以導致學生自身的能力不能有效地鍛煉與提升[1]。
1.2 教師并未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教育階段,教師往往在教學中占有主導地位,會憑借主觀意識決定課堂教學的內容與方式,學生在課堂知識學習過程中,只能夠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簡單的對知識進行理解與記憶,機械式的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與任務。許多教師認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并未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在教學時并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然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和教育。長時間以來,學生會逐漸養成慣性思維,在學習中僅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一旦教師沒有準時下達相應的命令,學生便對教材知識無從下手,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新課改背景下,人們更為重視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效率。小學數學不僅是學生接觸數學的基礎,更是學生深入研究數學知識的起始課程,其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極大地影響,會使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不同認知。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夠僅僅按照教學計劃與目標對小學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和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更加側重于引導學生理解與熟練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并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同時,由于小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其相應的數學題目與其他學段會有極大的差異,所以教師不能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小學學生進行輔導與教育,應該結合小學教學題目的基本情況,根據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接受與應變能力,從而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培養與塑造。另外,近年來隨著考試機制的不斷改革,當前的考試題目不再局限于基礎知識的考察,而是更側重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的考察。所以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時代的基本發展特點,合理借助現代教育元素,有效地優化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同時,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該基于教學目標與要求,合理設計教學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高效掌握知識,對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2]。
3.1 明確自主學習的目標與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自主學習策略可以快速提升小學生的思想覺悟能力,極大增加學生對相關基本知識的運用與掌握。但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首先要明確自主學習的目標與要求,注重引導學生利用生活與學習的碎片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章《因數與倍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告知學生本章節內容的重點與難點,需要學生簡單了解因數與倍數的基本概念與出題形式,然后引導學生重點掌握關于因數與倍數的基本解題方法,使得學生對因數與倍數相關的知識內容有著初步的認知,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首先,教師要有明確自主學習的目標與要求,要注重引導學生合理的對相關的數學體系進行合理的構造,可以通過查資料或者與同學之間的共同交流與探討,不斷地總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關于因數與倍數的解題方法,并通過對基本資料的審視與學習,可以更好理解關于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明確本章節內容的基本知識概述,學生才能夠進行更好的學習與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可以有效的提升自主學習策略運用的意義,最終也會極大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3]。
3.2 結合生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想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有效地結合生活,合理的在小學數學數學教學中滲透自主學習策略,并且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小學數學數學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第二章《百分數(二)》這一章的內容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地結合生活,合理地滲透自主學習策略,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觀察百分數的基本特征以,以及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化學習,從而為自身奠定良好的知識儲備。這樣一來,學生可以了解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既能夠讓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又能夠使得學生數學水平快速的提升[4]。
3.3 基于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授課計劃與教學模式的選擇都會對學生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該基于少教多學的理念,積極地優化自身的教學思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合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體驗式學習模式。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體驗式教學的情境,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使得學生通過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熏陶,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課堂知識進行自主的學習與創新。唯有如此,才能夠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推向更高的層次,才可以將體驗式學習模式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3章《角的度量》這一章的內容時,為了更好輔助學生對教材中相關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教師就可以努力為學生創設體驗式學習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自然生活中尋找“角”,例如:墻角可以看做一個直角,手指比耶大致可以比擬為一個30°的角等,如下圖:

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化想象與觀察,并進行實際的操作與訓練,對尋找的角進行實際的測量,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不斷地加強對相關知識的印象。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對角這一章節的內容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印象,從而可以更好理解與認知教材中所出現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性記憶與背誦。同時也會極大的提升新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極大的發揮了體驗式學習模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也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5]。
3.4 基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傳統教學模式背景下,小學數學教材中所出現的一些知識背景,往往是通過教師口頭進行闡述,學生在課堂上也只能簡單地聽從教師的講解來對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與認知。但這一傳統形式所起效果并不明顯,學生往往記憶的印象也不深刻,對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沒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小組合作學習背景下,教師應該合理的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上冊第六章《整理和復習》中“統計與概率”相關知識內容時,由于各種條件限制,教師不能夠帶領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摸球實驗。但是為了更好的輔助學生對教材中相關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教師就可以積極地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課堂上以一位學生為例,對學生演示相關的摸球實驗與相應的記錄數據的方法,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基本情況,與班級里的其他同學進行有效地分組,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共同完成相關的課程內容。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對統計與概率相關的知識內容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印象,從而可以更好的理解與認知教材中所出現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性記憶。同時也會使得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可以有效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極大的提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運用效率[6]。
3.5 借助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啟”,但是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師若抽象的介紹,往往無法高效率的向學生表達相關的概念與原理。因此,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借助啟發式教學對教材知識進行合理的引入。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減法”的相關知識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提出數學應用問題:“今天阿明的兩位同學來阿明家做客,阿明媽媽計劃為三個孩子準備一頓美味的晚飯。其中做韭菜雞蛋需要2分鐘,炒菜需要5分鐘,做紅燒豬排骨需要15分鐘,做酸菜鯽魚的準備時間需要8分鐘,炒菜時間需要20分鐘。那么阿明的媽媽做菜一共需要多長時間呢?”學生的計算時間會很長,因為學生只是簡單的將所有時間進行累加,沒有將時間充分利用,進而給出更加完美的答案。隨后,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分析“如果阿明的媽媽同時做幾件事情,時間會不會用的更少一些呢?”,進而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探究欲望。教師在課堂上還能夠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啟發與引導,使得學生能夠以更好地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也可以極大地發揮因材施教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意義,還能夠有效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6 基于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總結規律。小學數學這門課程最主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計算題是數學課程中占有較大比重的組成部分,數學考試題目大多也是側重于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讀取信息的能力,通過相關的題目從側面考察學生的計算思維與計算技巧。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其相關的計算理論往往比較簡單,但是在計算時有許多的經驗與技巧,可以有效地輔助學生進行快速準確的計算。所以新課改背景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計算速度的把握與提升,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不斷地總結規律,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題型分類。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六課時《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相關內容時,同分母的分數可以直接相加減,分母不同的分數進行加減時,首先要將分母進行通分,然后再進行分子的加減。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計算中適當的總結規律,避免出現簡單問題復雜化的現象。例如兩個分數的分母除1外,沒有其他的公因數,那么它們的通分后的分母就是兩個數的乘積,分子就是兩個分母之和。這樣一來,就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解題速度,不斷的提高學生本身的計算能力,對學生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3.7 借助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生初步接觸數學這門課程,往往對其中的知識抱有極大的興趣與好奇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積極地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講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5課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知與應用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合理的借助信息技術,努力活躍課堂的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借助PPT在課堂的開始,將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展示給學生,例如:一些舞臺的整體就是一個梯形,許多園林擺景的架子為了穩定與美觀,往往采用平行四邊形的形狀。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生活現象,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與認知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基本定義與結構,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有效地借助信息技術與學生進行合理的互動,可以極大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然后教師應該結合信息技術的優勢,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存在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真實的理解與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總結能力,可以使得學生更好地將數學教材中學習的相關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還能夠基于教材知識的學習,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8 因材施教,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建立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喜歡趣味化的學習活動,那么小學數學教師完全可以設計有效地課堂活動。比如在實際的“假設思想方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真實情境,進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小學生的創造潛能。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小學數學活動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提出“今天有小兔子和小雞在同一個籠子里,從上面看一共有28個頭。從下面看一共有80只腳。那么同學們思考一下,一共有幾只兔子?幾只雞?”等數學問題,并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假設思想方法的使用竅門。學生在嘗試分析雞的數量和兔的數量求解方法時,會發現每只雞的頭、腳數量,進而逐漸提出假設。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假設“全部都是雞,那么符合題目已知條件嗎?”,并讓學生嘗試列出算式,證明自己的觀點。同時,教師可以提出另一組思考思路,讓學生嘗試分析“假設全部是兔子,那么這種情況符合已知的題目條件嗎?”,“如何快速給出雞和兔子的數量呢?”等問題,進而讓學生掌握假設數學思想的用法。這一教學過程中,小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了如何求解數學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夠基于有效地提問,不斷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2]。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地滲透自主學習的教學思維,不斷地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現象,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同時,教師首先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主學習意識,并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碎片時間自主化對小學數學數學相關知識與技巧進行總結與提升,不斷地借助網絡,豐富自身的文化涵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綱目的基本要求,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合理的進行自我提高,進行自主化的學習與探究,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化的拓展眼界,不斷地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提升自身的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