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鈺萱
(吉林藝術學院 設計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1)
蘇繡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立的藝術風格,但蘇繡文化發展至今,我們已經不滿足于其最初的實用性,更多的是想表達創作者自己的思考,以及作品本身對蘇繡工藝的創新和再次創造。因此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認識。讓傳統的蘇繡產品能夠滿足快速發展的審美需求,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軟裝飾設計中,創作蘇繡作品,不僅要消化吸收傳統蘇繡技巧,更要進行二次創造,創作出既具有傳統刺繡文化精髓又具有當下時代精神的軟裝飾作品。通過創新蘇繡的裝飾手法,其所形成的形態,帶給人一種與傳統蘇繡截然不同的感受,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創造過程。
蘇繡(圖1)是我國四大名繡之首,同時也是江蘇省地區的傳統美術。蘇繡為蘇州刺繡的簡稱,它是以發源地命名,歷史上曾廣泛存在于蘇州城鄉。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近十年來蘇繡行業逐漸萎縮,現主要集中于蘇州市區和高新區東渚鎮、鎮湖街道一帶。在2006 年,蘇州刺繡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繡作為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因此繡品有諸多的種類,如品種上有單面繡,雙面繡,表現內容上也越來越豐富,如人物,動物,花鳥,風景等。蘇繡的圖案秀麗、繡工細致、色彩清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蘇繡的技法十分精巧,在刺繡時講究慢工出細活,繡面娟秀服帖;在圖案上更是要求其精美細膩。蘇繡針法有很多種如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滾針、打子等四十多種,繡出來的繡面具有平滑整齊,順暢勻稱的特點[1]。近代最常用的是平針繡和亂針繡,平針繡作品的線條比較規律而且均勻,排列整齊,難度比較低,是其他一系列針法的基礎。而亂針繡的作品是由不同線條組成的繡法,表面的線跡比較雜亂,通過調整線條的疏密以及顏色的變化,使繡品比較立體,需要擁有一定的經驗才能將繡品完美體現。
作為一種根性文化的載體,蘇繡飽含著彌足珍貴的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文化傳承價值。首先蘇繡的歷史悠久,在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每個朝代的作品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蘇繡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歷來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結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其中,中國的傳統書畫在蘇繡作品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傳統的蘇繡作品多會吸取繪畫和書法作品中的藝術精華。從宋代起,山水、花鳥、佛像等畫作就開始成為蘇繡的繡稿;明代受“吳門畫派”影響,蘇繡形成了精細雅潔的獨特藝術風格,四大名家的畫作也成為刺繡藝人喜愛的題材;直到當代,國畫仍然是蘇繡的重要表現題材。并且當代中國的文化藝術在蘇繡作品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更為巧妙的是,蘇繡藝術家能運用劈絲技術,即將一根絲線劈成四十八分之一,無論是表現山水、花鳥、動物還是人物,精湛的蘇繡技藝都能使之達到栩栩如生的境界。也正因為如此,蘇繡才被世界各國人民譽為“東方的明珠”,同時也體現出它更為獨特的文化價值。
軟裝飾設計主要是一些家居陳設配飾品上的設計,其核心在于如何運用軟裝配飾以及色彩搭配等,營造出極具審美意識的室內空間。軟裝飾設計可以根據環境的功能需求、形式美的追求以及陳設物品的特點,對空間進行的二次設計,最終達到和諧統一,具有某種文化或主題氛圍的藝術美感。軟裝設計主要包括四大內容:裝飾設計的風格,空間如何處理,色彩怎樣搭配,光線合理運用等,需要設計師進行衡量創造出舒服的內部空間環境。同時軟裝飾設計師們需要更加注重細節,讓設計作品貼近主題、貨品的選擇更有目的性,也需要很強的動手能力。
蘇繡構圖的主體與客體搭配協調,疏密繁簡有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畫面整體安排得當,動靜交融,聚散合理,意境深遠。蘇繡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具有圖案秀麗、構思獨特、色彩清雅的風格。其常用多種不同的同類色線和臨近色線搭配暈染出漸變色的色彩效果,非常適用于臨近色澤的變化微妙。并且在色彩變化中層次鮮明,整體輪廓工整,繡工十分精巧。在清代時,蘇繡達到了全盛的時期,產生大量的刺繡品,刺繡更是廣泛地運用到了生活用品中,這些刺繡品不僅針法豐富多樣,色澤清新雅致,而且圖案和花紋具有喜慶,長壽和吉祥的寓意,表達了好的祝福,也蘊含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學習借鑒蘇繡的獨特構圖,色彩搭配以及創作題材基礎上與軟裝飾結合,使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充斥在現代軟裝飾設計中,同時也為工藝美術設計作出貢獻。
在軟裝飾設計中可以結合蘇繡的技巧,蘇繡的繡技具有“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繡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繡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將設計好的圖樣選用蘇繡的繡法:平針繡、亂針繡、虛實亂針繡、雙面繡、雙面三異繡和發繡同時結合印染手繪等方法,在軟裝飾設計品局部加以運用。選取不同的針法表現出濃淡虛實的不同效果。傳統蘇繡的技藝與現代綜合材料相結合,實現了傳統的再創新。蘇繡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需要結合中國傳統刺繡的工藝提升作品的高級感,增強蘇繡藝術的表現力。運用一針一線的細致,在現代浮躁的社會中添加一絲安靜。
傳統蘇繡在造型的設計和應用上較為單調,多年的發展使它成為一種特定的裝飾方式。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大眾對于審美逐漸多元化,相對來比傳統的單一的裝飾圖案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新時代的生活需求與審美需要。在隨性、自由、熱烈的現代社會環境中,傳統的蘇繡技藝已經超越了本身所具有的裝飾意義,這就使設計師有了更加自由的發揮空間。
5 月29 日,“星火姚繡——有溫度的非遺生活展”在蘇州誠品書店開幕。姚繡品牌主理人姚蘭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為展覽揭幕。本次展覽以全新的設計理念,刷新了市民、游客對蘇繡的印象,打破對傳統手工藝局限的固化思維,呈現蘇繡更加年輕靈動的面貌。展覽分為:出處——傳承之美,出發——時代之美,出手——成人之美。本次展覽通過展示姚繡對刺繡的時尚設計賦能,以及姚繡原創設計開發的一系列生活美學作品,體現姚繡在追尋獨特溫度生活美學之路上的探索和實踐。如姚繡的作品“蘭意”(圖2)沙發系列選用了蘇繡元素,實現了千年蘇繡的歷史韻味與現代時尚設計的交織融匯,作者用手工致敬經典藝術,創造了新中式儒雅東方意境之美。而作品“歸云”(圖3)是一件與傳統刺繡完全不同的裝置作品,在展覽中十分搶眼。“歸云”綜合運用了刺繡、木、鋼化玻璃、鋁合金的材質,木質底座上是刺繡畫面,秀峰聳峙,直入青冥,呈現出一派水云生煙、如臨仙境的感覺。設計者李文博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這位“90”后新生代刺繡工作者對現代刺繡進行了大膽創新。作品中的紋樣是從敦煌藝術的理念中發掘的,但是做得更加當代化,更加柔美,更加符合蘇繡的手法,看起來如中國畫傳統技法般層層暈染,在傳統技藝上與綜合材料相結合,實現了在傳承的基礎上再創新。
姚繡品牌主理人姚蘭曾說過“我們希望可以把中國的故事、中國手工藝的故事通過一件非遺產品呈現,我覺得這是非遺傳承的新方式——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創新轉化獲得活力,而非僅依賴同情心”。當代蘇繡在繁榮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傳承的危機,究其根本,還是其服務生活的原始功能漸漸被人淡忘。姚繡堅持“未來的傳統”這一設計理念,對傳統材料與傳統手工藝進行分解與結構,并用當代設計方式賦予其全新的詮釋。回歸生活,才是對蘇繡藝術最好的傳承發展,也是蘇繡對當代生活美學作出的最大貢獻。
隨著科學技術與手工藝的互融,蘇繡已經充分地融入了現代人的生活,在題材、技藝、材料和形式上都得到了創新,更多優秀的蘇繡藝術品進入了大眾視野。蘇繡與軟裝飾設計結合的作品既有了蘇繡的技藝水平,又使作品具有更好的裝飾性與實用性,蘇繡與軟裝飾一面是文化,一面是經濟,將它們結合會更好展現自己的優點又能互相補充對方不足,可以讓蘇繡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又為軟裝飾設計拓展了豐富的技巧。滿足了當代人追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審美。蘇繡藝術是比較特殊的文化形態,作為手工技藝之一,她既是一種技術,又是一種藝術,從遠古時代便已萌發。千百年來,她以活態方式不斷演化發展,與江南人的真實生活緊密交織,經世代相傳,不但從最初的單純辮股勾勒輪廓,發展到今天變幻多姿的各種針法,經歷了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的漫長過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凝結著江南地區的民情風俗,自然積淀為一種獨有的地域文化記憶。
蘇繡與軟裝飾的結合使創作在具有裝飾性基礎上變得更加的實用,通過大師作品,學習到了蘇繡精細雅潔,了解了中華民族的珍貴技藝,當代青年設計師應在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發散思維,讓我國的民族傳統工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只有不拘于傳統,將傳統技藝緊密結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如日用品,服裝,工藝品等,才能更好地使蘇繡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