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丹
(重慶藝術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2560)
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代背景之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高等院校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體現。2014 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掀起了雙創的浪潮。此后幾年中,國務院陸續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等多項政策意見,這些政策是新時代對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為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創造了良好的環境[1]。目前國內針對雙創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雙創的途徑、環境、機制、探索雙創人才的培養模式與路徑等。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集中于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等獨立的創新創業類課程,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主要是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設立校內創業園區。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主要集中于創業課上的理論講解,少有創新創業實踐的指導,也沒有將雙創理論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專創融合”課程的實施還需要更多理論和實踐的支撐。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由于沒有形成自身的制度體系和制度標準而被矮化為“低層次”教育的認知。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變革,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逐漸明確為是為產業提供更多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以學歷教育為重的發展理念也應之調整。在2019 年1 月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 號),明確了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施工藍圖[2]。《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開篇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普通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積淀,研究能力的培養,更多關注人類思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等理論層面的探索。職業教育側重培養人技術與技能,其培養目標面向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側重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形式的實踐教學,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3]。
“專創融合”核心內涵是“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各取所長、相得益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達到最佳融合育人效果”。“專創融合”的課程形式是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業課程的內容,呈現的是一個逐漸吸納的過程。“專創融合”需要探索雙創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培養人才的模式,對專業課程進行探索和挖掘,不斷進行打磨和改造,精益求精,突破兩類課程中間的間隔。以專業知識為內容,以創新創業實踐為紐帶,在學習的過程中模擬工作的形式,將生硬的理論知識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吸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能夠主動探索與創造的人才。“專創融合”的教學模式與高等職業院校側重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培養為主要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契合。
從學校層面來看高等職業教育是將“職業性”和“教育性”相互融合的辦學類型,其教學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相比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注重實踐技能的提升[4]。貼近社會,與實踐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各高校積極響應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道路不夠明確和清晰。高校在設置創新創業課程時較為明顯的是把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分開,學生在創新創業課程中接觸到的知識跟自己專業不相關,課程顯得枯燥和空洞,學生難以設想具體實踐內容,從而導致學習價值并不大。因此,“專創融合”是創新創業課程發揮價值的有利方式,也是提高學生專業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從學生層面來看,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興趣較為欠缺,相比之下更喜歡實踐類課程,并且單一專業教育理論課程,難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和工作實際需求。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實現相互配合、互相補充的良性循環關系,能激發出學生潛在的斗志和動力,進而培養出專業創新型、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服裝設計專業作為一個藝術性交叉學科,其課程內容包含了基本素質層面的通識教育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技能課程,設計思維課程,審美提升課程和設計實踐課程。服裝設計的課程從基礎理論的學習到思維意識的培養,從專業技能的學習到專業技能的實踐,形成遞進式的課程體系。并且,服裝專業作為“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之一,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服裝設計課程中“專創融合”的實踐既可針對本專業學生開設創新與創業基礎類必修課程,也可以面向非本專業但是對服裝專業和服裝創業有意向的同學開設選修課程。通過實踐強化學生的服裝專業知識,培養創新創業意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是一個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師生共創的過程,教育的目標強調的是以學生和學習成果為中心,通過定制合理的學習規劃,讓學生理解問題,并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專創融合”將教學中由“老師講,學生聽”的一對多模式轉化為人人參與的合作共創模式。在課堂上,教師以學生實踐為中心,基于體驗和引導的教學方法,堅持成果導向,使學生在模擬實踐的體驗中學習,運用專業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做到知行合一。“專創融合”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與運用現場實現,積極打造“高行動,高反思”的引導型教學模式,改變了管與被管、教與被教的師生關系,提高了課堂對老師的要求,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高校應整理現有學科課程,挖掘能夠進行情景體驗教學的課程,推進“專創融合”課程的建設與實施。
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專創融合”應該定位清晰的培養目標,以專業教學為依托,運用現場實現,打造體驗式教學模式。以高等職業院校中服裝設計專業為例,服裝設計是一門藝術性交叉學科,同時服裝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大重要影響因素,在創新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高職院校中的服裝設計專業旨在培養能在服裝或者服飾企業從事產品開發工作和從事相關管理工作,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重在培養學生的生存技能和就業技能。在服裝專業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設置中應該多元化,并且接近實際案例。首先,從既有的服裝設計實踐路線中,學生可以通過參與課題,參加創新創業比賽或者參與專業類型的比賽完成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這一傳統范疇的實踐活動可以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在課堂上進行模擬,以場景式體驗教學完成教學任務,達成學生高效率學習目標。其次,在緊跟時代潮流的課程形式更迭中,服裝設計的“專創融合”還可以走向市場。學生可以通過參加文創市集,跳蚤市場等活動了解市場需求,或者和商業店鋪合作,完成設計接單的實踐項目,尋找個人價值的呈現。另外,在課程的設置中,除了包含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也可以結合名人講座、素人講座等形式普及專業領域內的創新創業知識,尤其是素人講座。創業不分大小,課程也應該多元化,接近實際才更能激發興趣。單以名人案例分析,不夠貼近日常生活反而顯得空洞,課程內容也不會持續性影響學生的發展。素人創業者是在創新創業活動中有所成就的大眾之一,其個人經歷更加接近普通群眾范圍,不像創業名人一般,從生活圈子到實際距離都與大眾學生群體相距甚遠。素人創業者的創業經歷更能起到對學生的持續性的引導作用。
高等職業院校中服裝設計專業的“專創融合”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展開,其一是學生團隊的組建。從傳統創新創業項目的發展過程分析,參與比賽還是日常的訓練都需要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為指導,在學生團隊中劃分成員角色,分別完成商業計劃書的編制,模擬企業的實際運行和創業報告的撰寫[5]。在創新創業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中,需要摒棄單兵學習的常態化學習方式,成立學習小組,創立沉浸式教學氛圍,接收團隊力量,成倍地提升學習與執行的能力。其二是實踐平臺的搭建。基于服裝設計專業角度可以創設具有“專創融合”特點的校內工作室,例如服飾設計工作室,服飾制作工作室,服飾文化工作室等跟服裝專業相關的工作室。工作室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作指導,采取線上線下同時運營的創新模式,實現資源共享,開啟創業啟蒙與體驗環節。
教師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教書育人”,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身為一名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一名合格的引路人,起到喚醒、賦能、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大步前行。
在高校的“專創融合”中,要將校內的專業教師和企業的實踐教師組建為一支具有專業特色的師資隊伍。以服裝設計專業團隊為例,校內專業教師能夠解決理論知識的傳授,審美意識的培養,創新意識的提升。熟悉生產一線的企業教師能夠解決現實中的技術問題。有創新創業經歷的教師能夠將創新思維、創業基礎、創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個人經歷的案例進行解析,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要加強內部的溝通與交流,從個人角度分析問題,從合作角度解決問題,成為具體務實的“專創融合”教學團隊。
教學的環節需要反思與改進,教學的成果需要評價。高等職業院校中“專創融合”的最終成果是多形式呈現的,不是某一件單一作品或某一獨立觀點。針對“專創融合”的教學成果需要以實際作品和實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評價里應該包含課程的最終成果,成果好與壞的原因,以及后續改進的方向與方法,脫離機械的評價機制,靈活解決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問題。
“專創融合”的本質是基于創新創業趨勢之下的新教育范式轉型,符合高等職業院校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教學理念。“專創融合”把教學的中心聚焦于學生與教師的成長,改變學生與教師之間傳統的教與學模式,以實踐營造氛圍,圍繞提升認知、推動創新展開學習,讓課堂更加靈活,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專創融合”的教學模式下,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持續性發展都有著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