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藝術與旅游學院,四川內江,641000)
大學階段是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高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自學、創新創業、獨立思考能力,而且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載體,這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工作,也是專業課教師的任務。實際上,結合專業課程教學,穿插部分思政教育內容,更易于讓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程教育的教學成效。[3]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發揮文化素質通識課程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實現思想政治理論內容和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助力實現“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研究——以構成基礎課程為例”課題組于2021年10月開始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結合教學實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融合進行了以下思考。
以往的思政教育以知識灌輸為主,形式比較單一,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等、靠、要”的現象普遍。對此,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認識到“填鴨式”教學方法雖然輕松,但“授人以魚”僅供一時之需。而“授人以漁”的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雖然要付出更多精力,但可以讓人終身受用。如何引導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4],發揮好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與祖國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是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程融合的關鍵點。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人的精神源泉和安身立命之本。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自己民族、國家的理解,提高學生對黨的忠誠度,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能深化學生專業認識,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協調同步、相得益彰。[5]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動機較強,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效率普遍較高。[6]教師可根據該專業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特性,采用目標導學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設計構成中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的基本元素和構成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例如,在構成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具有思政內涵的構成作品,在學生掌握構成的方法和美學法則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的構成設計思維,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將各種造型元素按照某種規律和法則進行組合并構建成符合某種審美及功能訴求的理性形態,體會構成在生活中的形式美和秩序美,在學習和創作的過程中發現美、體會真、感悟善,做到熱愛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
課程設計是課程體現思政元素的核心[7],教師應結合課程特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找準切入點,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本文以構成基礎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色彩的情感表達”主題章節為例,探索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如何更好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課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色彩的情感表達”一課可分為六個教學環節:復習回顧、課程引入、學前思考、課程講授、課中思考和作品創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色彩的情感表達”一課需教師安排四個課時講解,如復習回顧、課程引入、學前思考共用1課時,課程講授需用1課時,課中思考需用1課時,作品創作為課后延伸活動。具體教學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色彩的情感表達”一課教學設計
從表1可知,復習回顧、課程引入、學前思考、課程講授、課中思考和作品創作六個教學環節分別對應了五個教學實施過程:復習回顧和課程引入對應的是導入教學內容,學前思考對應的是挖掘思政元素,課程講授對應的是深入知識點,課中思考對應的是引導思政,作品創作對應的是鞏固思政效果。教師先進行復習回顧,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的色彩構成方面的知識,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感受色彩帶來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深入分析“色彩的情緒與感受”時,教師以“中國還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融入創作”等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考,并通過在超星學習通上發帖回帖的方式激發學生主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或傳統文化元素的興趣。教師以“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為例子,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圖案的內涵,將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豐富了專業課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專業課學習中進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討論和作品創作,讓學生在學習和創作的過程中將藝術的價值追求和思政教育目標的真、善、美統一起來,做到堅定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總之,課程思政的步驟如下:首先,講解好理論知識,構建思政平臺;其次,挖掘與理論知識密切聯系的思政元素,并進行恰當的引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最后,拓展鞏固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內動力。[8]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專業課課堂教學,應達到以下兩個教學目的:一是提高學生的溝通及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其獨自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愛黨、愛國的信念;二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培養勇于創新、敬業樂業的工作精神,勇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課程思政應結合線上線下課程、課堂內外教學的方式,以靈活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9]課程思政教學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狀態中高效率地學習。[10]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轉化為優秀的課程資源,建立“知行合一,思政貫穿”[11]的課堂模式,是教師應該深入思考并積極實踐的課題。在教學應用中,課程思政元素不必局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可以是紅色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史、工匠精神等主題的人文素質教育,各教學環節的銜接與切換能契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即可。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比賽、展覽等實踐活動,課程思政的內容才能深入學生的靈魂,其成效才能廣泛輻射。在思想成果方面,課程思政助力“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實現,提升學生發現真、善、美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在作品成果方面,學生制作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史”“工匠精神”等為主題的作品,并用以參加各類比賽,達到“以學促用,以賽促學”的教學目的。例如,從2018年的省級三等獎到2020年的國家級一等獎,學校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在全校乃至更大范圍展覽,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以點帶面地提升了課程思政更大面積的輻射效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過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可以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與社會價值,促進它的傳承和發展,而且可以實現課程思政的長遠目標。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需要將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價值引領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融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和創作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歸屬感和民族自信,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