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姍姍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徐州,221004)
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學前教育對幼兒教師“能力本位”提出了新的理解與要求。其中,對幼兒教師觀察能力的要求納入各項政策文件。《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指出,幼兒教師要“有效運用觀察、談話、家園聯系、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客觀地、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幼兒”[1]。
查閱有關教師觀察能力的研究文獻可知,我國關于幼兒教師觀察的研究始于2008年,2014年至今,有關幼兒教師觀察行為的研究日益增多。
在已有的研究中,很多學者揭示了當前幼兒教師觀察行為普遍存在的問題。[2-3]隨著對幼兒教師觀察行為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學者開始對某個活動區域中的幼兒教師觀察行為進行研究,針對不同活動類型中幼兒教師觀察行為的現狀開展研究。姜娜就數學活動中幼兒教師的觀察記錄展開研究,發現幼兒教師存在觀察記錄的內容、過程形式化的問題。[4]邵亞麗揭示了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教師觀察記錄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支持策略。[5]於金艷等人對幼兒教師在區域游戲中的觀察行為進行研究,揭示幼兒教師在區域游戲中觀察行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6-7]
綜上可知,關于幼兒教師觀察行為已有部分研究,且研究越來越深入,然而,在已有研究中還沒有對戶外活動中教師觀察行為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研究戶外活動中教師觀察行為的現狀,揭示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支持策略。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以X市幼兒教師為研究對象,以了解當前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中的觀察行為現狀為研究目的。調查問卷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基本信息部分,二是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包括觀察意圖、觀察頻率、觀察方式、觀察結果的分析與困惑方面。本研究于2021年9月通過問卷星,隨機發放問卷總計336份,回收336份,其中有效問卷335份,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9.7%。問卷結果采用百分比的計算方法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調查顯示,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中的觀察意圖明確(表1),92.6%是為了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78.7%是為了滿足幼兒需要,50.7%是為了完成幼兒園工作任務,42.6%是為了響應國家政策的要求。由此可見,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中的觀察意圖以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和滿足幼兒發展為主,但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應付工作的狀況。

表1 戶外活動中幼兒教師的觀察意圖
調查顯示,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進行觀察記錄的頻率偏低(表2),有待進一步提高:52.9%是每月1—2次,26.5%是每月3—4次,19.9%是每月5次及以上,0.7%是0次。

表2 戶外活動中幼兒教師的觀察頻率
調查顯示,戶外活動中幼兒教師選擇的觀察方式差異不大(表3),大都能夠選擇合適的觀察方式開展戶外活動中的觀察:39.7%能夠關注全體幼兒,35.3%選擇多次追蹤個別幼兒或現象,25.0%針對個別幼兒定向觀察。

表3 戶外活動中幼兒教師的觀察方式
調查顯示,在戶外活動中,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幼兒教師更傾向于選擇電子設備作為觀察工具(表4):56.6%選擇使用手機、攝像機、錄音筆等電子設備,54.4%選擇綜合使用多種工具,27.9%選擇觀察記錄表、檢核表等紙質材料,28.7%選擇使用自身感官(看、聽、記)。

表4 戶外活動中幼兒教師的觀察工具
調查發現,幼兒教師更傾向于選擇依靠經驗(對于幼兒的了解經驗、自身經驗等)進行觀察結果的分析,其在學習使用相關理論支持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表5):94.1%選擇依據自身對幼兒的了解程度(幼兒的年齡特征、已有經驗等)開展分析,83.8%選擇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現場實際情況(材料、情境、幼兒情緒等)進行分析,46.3%選擇依據個人經驗進行分析,26.5%選擇尋求相關理論支持。

表5 戶外活動中幼兒教師觀察結果的分析(%)
調查發現,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中對觀察結果的解讀仍存在一些困惑(表6):對于教師困惑較多的項目,按照選擇次數從多到少排序,分別為觀察結果的解讀及分析(62.5%)、觀察記錄方法的選擇與使用(35.3%)、觀察目的/目標的確定(30.1%)、觀察對象的選擇(15.4%)。

表6 戶外活動中幼兒教師觀察記錄的困惑
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觀察意圖明確,認為觀察可以促進自身專業的發展,但仍存在部分幼兒教師為了應付工作而觀察的情況,這導致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中的觀察頻率較低。
一方面,這可能是由于戶外活動環境比較復雜,幼兒人數較多,幼兒教師需要保障所有幼兒的安全,很難有精力進行針對性的觀察。另一方面,部分幼兒教師認為觀察記錄是為了完成幼兒園的工作要求,這樣的認識給觀察行為造成了壓力,從而導致幼兒教師觀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不足,在戶外活動中觀察的行動力不足。
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中能綜合選擇多種方式開展觀察記錄,尤其是能利用電子設備輔助完成觀察記錄。在觀察后,針對幼兒戶外活動中的行為進行分析時,值得肯定的是,有一些幼兒教師能夠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或相關理論開展分析,但大部分幼兒教師還是依據主觀經驗開展分析。
一方面,幼兒教師觀察行為水平和質量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識技能儲備,然而,一些幼兒教師所具備的幼兒發展理論相關知識(學前兒童心理學、學前兒童游戲等)不扎實,只能依靠自身經驗(自身教育經驗、對幼兒了解的經驗等)開展觀察分析,這樣的分析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較淺顯的特點,缺乏理論的深度。另一方面,幼兒教師缺乏幼兒戶外行為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這使得其在戶外活動中分析幼兒行為時無從下手,只能從已有經驗出發。
在戶外活動中,幼兒教師觀察行為存在的問題與沒有相關的理論體系支撐密切相關,因此,筑牢幼兒教師的專業理論基礎,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中觀察與分析的水平,使幼兒教師更有效地在戶外活動中開展精準式觀察并科學解讀觀察結果。幼兒教師要結合自己的薄弱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如學習有關戶外活動觀察的理論,強化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理論知識提升的途徑是多樣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如閱讀學前兒童心理學、學前兒童行為觀察、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與指導等方面的書籍。幼兒教師也可以通過參與集體教研提升理論水平,如研修活動、共同學習研討活動。幼兒園可以邀請高校資深專家進園授課,讓其結合本園教師的知識結構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培訓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
在戶外活動中,教師所處的環境非常復雜,面對的幼兒人數較多,在觀察前確定觀察目的至關重要。
一方面,教師要明確觀察目的與觀察內容。戶外活動的觀察內容包括幼兒對戶外活動區域的興趣、戶外活動器械的玩法、幼兒戶外活動的運動能力表現、幼兒戶外活動中社會性發展水平的表現等。根據不同的目標和內容,幼兒教師可以采用多樣的記錄方式。例如:觀察幼兒對戶外活動區域的興趣可以采用圖示記錄法,記錄幼兒的活動軌跡和在各區域中的時間;觀察幼兒戶外活動器械的玩法可以采用表格符號記錄法,用符號或簡短的文字進行快速記錄;觀察幼兒的運動或社會性發展可以采用視頻、敘述性記錄(白描的方式)。
另一方面,教師要明確觀察的目標對象。開展個別化的深入觀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觀察中,明確觀察的目標對象,有利于幼兒教師找到開展戶外活動觀察的抓手,做到在保障全體幼兒安全的前提下,深入觀察每名幼兒,有針對性地了解每名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及其發展水平。教師只有做到深入了解每名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的表現,才能把握全體幼兒的情況。
針對戶外活動的特點,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幼兒教師要梳理戶外活動觀察與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有效開展相關的戶外活動觀察與分析指導工作。
首先,根據戶外活動的特點,幼兒教師要明確戶外活動中的觀察要點。在戶外活動觀察中,幼兒教師應重點觀察幼兒自由狀態、幼兒自主狀態、教師指導行為及其他方面,如圖1所示。

圖1 戶外活動觀察要點
其次,幼兒教師要結合幼兒戶外游戲的行為梳理分析思路。根據幼兒戶外活動的特點,在開展行為分析時,幼兒教師應考慮幼兒學習品質、心理學相關理論、幼兒活動興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圖2中簡稱為《指南》)相關領域,如圖2所示。此外,幼兒教師也可以分析環境創設方面是否適宜(如提供的材料、工具是否合適)、介入的方式是否適宜(如介入的方式、言語指導是否合適)。

圖2 戶外活動中幼兒行為的分析思路
幼兒教師應樹立戶外活動分享式的觀察成果導向理念。幼兒教師的觀察結果不能只停留在紙上的記錄,尤其針對戶外活動這種復雜的情境,幼兒教師可以采用分享交流的方式,將戶外活動觀察的結果進行多元化呈現,如微博推文、視頻分享、軼事記錄等,這樣做方便幼兒教師之間分享、交流,并在交流分享中不斷思考、反思、提升。
對戶外活動進行觀察記錄不是最終目的,幼兒教師需要在觀察前、觀察中和觀察后思考,并將觀察結果運用到后續的戶外活動中。對教師觀察行為的評價可以采用多主體、互評的模式,如可以邀請其他幼兒教師、園長、家長等參與。幼兒教師可進行教研或者日常經驗分享,共同商討觀察記錄中存在的問題,研討下一步的改進對策,包括戶外活動中針對個別幼兒的教育策略、自身行為觀察的改進對策等。幼兒園要讓幼兒教師意識到在戶外活動中開展觀察的實用性與重要性,促進幼兒教師將觀察的成果與實際工作銜接,將觀察成果轉化為教育行為。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在戶外活動中富有個性地發展,教師的觀察能力才能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