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楠
摘要: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思想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紅線,深刻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社會學”即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邃哲理,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時代主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著唯物史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美好生活”的需要主體、創造主體、享受主體都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了歷史進步性、追求全面性和發展前瞻性;“美好生活”的實現靠“奮斗”體現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在“美好生活”參與過程中體驗到幸福;“發展”是價值目標,是“美好生活”終極目標的時代表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哲思深刻、指向明確,對于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性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重要論述;人民;美好生活;歷史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2-0035-06
習近平關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論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方位下結合復雜變化著的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發展,并賦予了唯物史觀更深刻、更鮮明、更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意蘊,切中肯綮地闡釋了“美好生活”的時代內涵,是具有人民性、實踐性、發展性的時代論斷,標志著唯物史觀在新時代的中國踵事增華、日新月異。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包括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等深刻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將“人民美好生活”概括表述為八個“更”,即“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②,黨中央將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提升至戰略高度,統領全黨思想,并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③繼承并發展了體現著實踐的觀點,以“奮斗”一詞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創新解讀了唯物史觀中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這一哲理。“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③這些重要論述都強調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表明了黨中央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的價值標準價值觀的價值選擇,在“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發揮著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與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本色與使命責任,豐富并發展著唯物史觀意蘊。
一、承載主體“人民”對群眾史觀的創新解讀
(一)“美好生活”的需要主體是人民
實現“美好生活”,首先必須明確“美好生活的主體”是誰這一基礎性問題。“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1]44-45即是對該問題的精準回答,深刻闡釋了“美好生活”的本源性主體是人民,再次確認并強調了群眾史觀的人民主體思想,并在中國發展實踐中予以體現與證明。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馬克思、恩格斯躊躇滿志并旗幟鮮明地向全世界宣告:“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語重心長、壯志凌云。這個初心與使命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人民的需要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努力實現的偉大夢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要求始終代表著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方向,更是唯物史觀題中應有之義。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人的需要具有個體差異性、多層次性、發展性。多層次的“美好生活”絕不是空中樓閣,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直接現實性。于個人微觀層面而言,“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都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切實需要。于國家、民族宏觀層面:興國安邦、民族復興、物阜民豐都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一致的“美好生活需要”價值追求;于世界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66。
(二)“美好生活”的創造主體是人民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3]歷史昭然,中華民族始終以勞動創造偉業。百家爭鳴、思想迸發體現了古代先賢對于社會與生活的哲學思考;四大發明凝聚著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使古代中國走在世界前列并推動著人類文明進程;四書五經、各個時期的文藝形式與作品奠定著時代基調,展現著時代的眾生百態;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彰顯著古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力。唯物史觀在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中揭示了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是社會物質財富、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決定社會變革的根本力量。人類社會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下不斷發展,其中,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人又是其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全部人的活動迄今都是勞動”[4],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人類勞動學說史上的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在全面闡述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的決定性作用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對新時代中國夢的實現具有強大的現實啟迪意義,為民族復興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并指明了必經之路、為社會革命揭示了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如此勉勵廣大人民群眾:“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5],“人世間的一切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生命力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5],也蘊含著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的哲理。
在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路上,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勞動光榮、勤勞致富是時代強音,廣大勞動者必須堅定信念,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勇于奮斗、眾志成城、團結一致,以勞動的汗水澆灌收獲,以創造的實踐篤定前行。
(三)“美好生活”的享受主體是人民
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時刻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一切工作以“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偉大目標。社會主義的終極目的是達到共同富裕,但是有差別的富裕,是必須是控制在合理限度內的差別。共同富裕并不是社會全體成員時間同時、邏輯同步、程度同等的富裕,而是有先后之分、快慢之異,有時間、有程度差別的共同富裕。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語重心長道:“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同時、同步、同等富裕是對共同富裕的曲解。堅持共同富裕必須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出現貧富差距過大。鄧小平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因此“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達到共同富裕必經的一個手段與過程。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共享”,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全民共享,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成果”的全面共享,是“付出才能收獲,共創美好生活”的共建共享,是“從低級到高級、逐步趨近均衡,但總有差別”的發展共享。
“美好生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由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正是人民作為本源性主體對黨和國家提出的要求,也是人民主權的彰顯,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領導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創新詮釋群眾史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堅定篤行。
二、時代內涵“美好”對需要理論的創新拓展
(一)“美好生活需要”的歷史進步性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時代指導新實踐。習近平對社會主要矛盾新概括新定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奠定了明確的立論前提。新的思想、新的理論創造,都是世情、國情發生重大的變化而催生并在社會實踐中予以總結的產物,“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在時代的變革中呼之而出。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顯著提升,許多方面躋身世界前列;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影響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等均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依據。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從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歷史性跨越的發展結果。從數量的追求到質量的實現,從追求外延的擴張到追求內涵的豐富。新的矛盾判斷是對過去矛盾判斷在基本理念一致的基礎上的時代剖析與精準表述,是立足新的歷史方位依據我國國情、民情、社情所作出的重要論斷,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以人的姓名為例作以說明,名字承載了父輩對后輩發展的初心與追求,承載著人民最質樸的需求與愿望,也記錄并見證著時代夢想。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要求體現在徹底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欣喜,“建國”“建設”“解放”等名字表達出人民群眾“站起來”后對于一種“獨立生活”的內心向往;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政策的適時性轉變,“開放”“小康”“改革”成為了這個時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詞,記錄并見證著這一偉大的歷史變革,也寄托了人民對于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真正“富起來”奔小康的現實愿望;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人民對于精神生活的熱切向往,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需要對“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品質的要求,為“美好生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催生了愈來愈充滿詩情畫意、富涵寓意與創造力的姓名,這是人民對于追求“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美好生活”的時代憧憬,是人民真正“強起來”的時代符號。幾代人的姓名見證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體現著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進階。
(二)“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全面性
“美好生活”包含物質層面的需要與精神層面的滿足兩個維度。以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角度出發分析物質需要,生產決定著消費的對象、質量與水平,并為消費創造著動力。有效供給不足的票證時代,人民的需求均以票限定并憑票滿足,時代不斷發展、科技不斷創新,一部手機便連接著虛擬與現實,可滿足人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同時消費對生產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當前,我國社會中存在著的人民群眾的聚焦點即“民生”熱點、難點,涉及上學、就業、住房、收入分配、醫療、環保、社會保障、個人安全等諸多領域。物質文化生活要求不斷提高,人民的主體性被喚醒,愈加著眼于關乎切身利益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問題。立足“兩個一百年”④的歷史交匯點,“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收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碩果之后,抓住機遇、全力以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十四五”規劃建議以新發展理念為宗旨,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十二個重點領域做出工作部署,這些均為“美好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生存轉向發展、硬性兼具軟性、單一升級復合,“美好生活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深化著內容與層次的雙重維度,不斷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上中國色彩。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展質量、實現幸福生活,黨中央著眼全局,切合人民、民族、國家發展需要,統籌規劃、凝心聚力。總體小康、追求品質是“富強生活”;政治自由、人民主權是“民主生活”;文化繁榮、精神滿足是“文明生活”;社會安定、民生保障是“和諧生活”;綠色生態、持續發展是“美麗生活”,擘畫“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
(三)“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前瞻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類本身通過自身或外部力量認識與改造、利用自然,并不斷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必然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這對永恒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科學的社會主義,就在于其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正視人與自然矛盾、尊重自然規律,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我們黨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以前瞻性的發展自覺目光著眼全局,在探索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上始終不渝、不斷深入。黨的十六大立足中國實際與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發展經驗與要求,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中國化產物與創新表述,是發展思想的變革、發展模式的變革,更是政、經、文、社各方面的綜合革新,旗幟鮮明地提出生態環境優先性發展理念必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遵循的前提條件與客觀規律;黨的十八大從全局出發作出重大部署,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置于新時代“五位一體”⑤總體戰略布局之中、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路線圖,十八屆三次會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環節與重點領域;黨的十九大首次將“美麗中國”納入現代化中國發展愿景,將其作為偉大“中國夢”宏偉藍圖的重要組成,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明確列入中特事業“十四個堅持”⑥基本方略,以“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理念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清醒的生態文明問題意識與“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強大決心與重要使命,并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態度,彰顯了保衛全球生態安全、為全球生態文明貢獻中國智慧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立足中國現實國情,必須要走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我國現代化“文明建設”“中國夢”宏大格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是我國“美好生活”發展道路的戰略性引領。新發展理念強調人類文明的可持續性,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揭示著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為解決我國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與嚴峻挑戰指明了努力方向。我們黨要帶領人民實現“美好生活”,必須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正視人與自然的矛盾,并把握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秉承實事求是的理念,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著眼全局并將戰略部署落到實處,以實踐的手段與切實有效的行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人類和諧美好未來。
三、實現途徑“奮斗”對實踐觀點的形象詮釋
(一)“美好生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于沉靜中顧首年輪,于發展中看待歷史,他們是時代中蓬勃跳動的心臟,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中國脊梁。一個個“英雄”一次次負重前行、一次次感動中國,帶來歲月靜好。時代涌現出無數如屠喲喲⑦、鐘南山⑧這樣人民的英雄,但他們亦是英雄的人民。社會發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其過程是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社會由人組成,社會歷史根源于人民群眾,于許多單個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恩格斯致約·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在歷史過程中,許多相互沖突的單個意志構成無數力的平行四邊形,形成一個推動歷史前進的總合力,在這個合力中,每個意志都有所貢獻且都不等于零。”這是恩格斯合力說理論的表達,即獨立的個體積極或消極的社會歷史活動都將成為歷史事件的具體內涵,是整個人類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匯聚成為影響歷史的力量,而一切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是人們的意志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結果。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個人奮斗作為人類意志合力的組成在“美好生活”的實現路上意義非凡,億萬個平凡的夢想匯聚成為偉大的中國夢,點點繁星努力奮斗編織浩瀚星空。追夢的腳步齊心協力向未來邁進,前行的希望化為實踐照進現實,在同一面國旗下凝聚著近十四億國人的夢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正在做好準備向世界展現新時代中國的風采。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講道:“唯有只爭朝夕、接續奮斗,方能不負韶華、不辱使命”,新的時代,如沐春風,做好種子,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奮斗路上,有你有我,“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以奮斗之力去拱起未來更加美好的中國。
(二)“美好生活”參與過程體驗幸福
“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也依靠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治理格局需要全民皆“戰”,匯聚人民之力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體現在每個人的微觀現實中、主觀感受里,在共建良好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實現人民幸福感指數穩步提升。人人盡責才能人人享有,廣大青年懷揣熱情與理想,積極投身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響應國家號召,保障自身就業權利、履行勞動義務,體現國民素質教育的培養成果,以個人之力真正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群眾在滿足了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愈加關心個人與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著眼于個人素質的提高、自身價值的實現,創造財富、奉獻社會。青山忠誠的衛士以生命撲滅涼山大火;戰功赫赫卻堅守初心的退役老兵張富清深藏功與名;年逾古稀的伍淑清以愛國愛港的赤子之心真正實現守土有責;大山中走出又回歸大山的黃文秀帶領家鄉脫貧致富以生命化作幽遠的蘭谷遺芳;頑強不息、不屈不撓的女排姑娘超越體育向世界展現中國精神;一群孩子披上白衣便化作天使扛起時代重任,在抗擊疫情的嚴峻斗爭中挽救生命。
“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美好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勞動不僅是人類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實現社會財富創造與累積的手段,且更是人之所以為人以實現自由本質的重要途徑[6]。勞動奮斗創造著人類物質生活,更充盈著人類精神世界,使人收獲、成長。千尺高臺,起于壘土,凡有成者,必務于實,惟其如此,才能所求皆如愿,所行化坦途。
四、價值目標“發展”對偉大目標的創新意蘊
(一)“美好生活”階段性與共產主義
必須要闡明的是,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這一階段性質變,并未改變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辯證統一地看待、科學地把握“變”與“不變”,才能實現偉大事業的真正勝利。“美好生活”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在中國這片熱土之上具有中國特色的階段性目標具象化,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漸進過程與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障更高質量的民生是“美好生活”凝聚的人民價值共識,并使人民以更熱切地向往、更自信的底氣、踔厲奮發,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昂首闊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照進現實,為時代答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階段性實現,是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莊嚴承諾的現實性兌現,是中華民族歷史洪流中的偉大事業、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成就。“美好生活”階段性勝利,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在世界舞臺上走出了堅定正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道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鏗鏘有力,指導黨帶領人民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過第一個百年奮斗大關,并更加堅定信心走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步”。“美好生活”的階段性與共產主義美好愿景的長期性協調一致、追求統一,是習近平同志對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美好愿望的高度概括與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踐,“人民至上理論,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增添了新的理論內涵”。
(二)“美好生活”終極目標時代表述
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讓歷史轉向,開始了絕大多數人解放自己、發展自己、實現自己根本利益的歷史。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實質表現為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在馬克思看來,“全面發展”包括人的活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人的價值的全面實現、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以及類的全面發展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與基本原則,更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對于社會主義終極目的的創新性表達,而“美好生活”的追求即是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所追求的階段性價值實現,是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想的具象化與對其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內涵升華,更是以人民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對時代課題的作出的完美答卷。共產主義理想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強大精神支柱和不渝的奮斗目標,初心和使命是理直氣壯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不竭動力,“美好生活”凝聚著中國人民內心的追求渴望并為其砥礪奮斗以踐于行提供強大的精神動能。
潮平兩岸闊,中國道路愈加坦蕩,風正一帆懸,美好生活愈加明朗。時代新、思想新、實踐新,新的氣象成就中國新形象。歷史偉業由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由人民享受,每個人都是“中國夢”的創造者,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見證者,十四億人都是鮮紅國旗的護旗手。一帶一路,文明交融,中國與世界,世界與中國,同向而行、共榮共生。世界各族人民逐漸形成一個與中國有關的夢想軌跡,“地球村”同呼吸、共命運,共同體驗發展改革帶來的美好生活。歷史長河浩浩蕩蕩,改變的是生產力與社會狀況的與日俱進,不變的是一輩輩國人的奮斗與堅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守初心,于奮進的時代中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等科學理論為指導,高舉信仰的偉大旗幟,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與深厚情懷,立足中國實際把握歷史發展脈絡,探索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指明未來中國科學發展方向,帶領人民在“美好生活”大道上闊步前行。“四個自信”⑨意氣風發,硬實力、文化軟實力方興未艾、欣欣向榮,中國聲音響徹世界,中國故事被世界知曉認同,中國力量震撼全球,中國發展舉世矚目,中國精神震古爍今,中國智慧為人類共同難題貢獻方案……中華兒女的底氣愈來愈足,眾志成城團結一致以驚人的毅力與偉大的氣魄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
堅定信念、心向星光,習近平關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論斷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新時代的中國創新詮釋、創造發展,其理論形態也將隨著世情變化、實踐深入而歷久彌新。
注釋:
①八個更:201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中外記者時談到,后又在2017年7月26日于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再次概括為“八個更”。
②奮斗目標: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講話的主要部分。2014年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③ 2012年11月15日,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中外記者時提出。
④ 兩個一百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即第一個一百年,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一百年,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⑤五位一體:“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指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推進。
⑥十四個堅持: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回答了新時代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內容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⑦ 屠喲喲: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寧波,漢族,中共黨員,藥學家。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⑧鐘南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蘇南京,福建廈門人,呼吸內科學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領軍人物。
⑨四個自信: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中提出的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4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2.
[3]辛鳴.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J].求是,2018:05-0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5]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9(00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