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翔宇
摘要:亞洲國家現有的醫療合作體系難以滿足抗疫需要,以中國為首推動亞洲醫療合作恰逢其時。通過公共衛生合作,有利于加強國家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亞投行的良性發展。而構建和完善亞洲醫療共同體,需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多領域合作、建立遠程公共衛生信息交流平臺、加大醫療物資供應鏈建設。但目前存在政治與經濟多重障礙,如部分國家在政治和安全上依賴于美國、各國醫療水平差距巨大、聯防聯控措施不到位。建立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的路徑包括:(一)要加強與各國之間的政治溝通;(二)建立健全合作機制;(三)加強公共衛生系統性合作。
關鍵詞:新冠疫情;醫療合作;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81;R18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2-0063-04
自2020年年初以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和衛生安全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面對如此嚴峻的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爆發,各國應該攜起手來同舟共濟,共同應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和平的堅定捍衛者,中國理應擔當起大國的國際責任,加強抗疫醫療合作,為亞洲人民的福祉做出其應有的貢獻。
一、后疫情時代急需亞洲醫療合作
(一)亞州醫療合作的背景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亞洲國家現有的醫療合作體系極其不完善,難以滿足抗疫需要。具體來說,亞洲內部國家間醫療水平差距巨大,富裕國家的醫療水平一般遠遠強于欠發達國家,而且各國之間很少有醫療合作,此次新冠疫情應對措施最好的就是中國,加強醫療合作可以幫助醫療水平較差的國家走出困境。“國家之間存在共同的利益,而這種共同的利益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1]因此以中國為首推動亞洲醫療合作恰逢其時。
新冠疫情的嚴重危害暴露出了亞洲衛生體系的不完善和應急公共衛生體系的缺失,亞洲大多數國家對新出現的公共衛生重大事件缺乏應對和處理的能力。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亞洲各國經濟迅猛發展,但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對經濟發展的破壞力卻難以估計。根據網絡報道,“韓國央行發布數據顯現,韓國2020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萎縮3.3%,創下1998年以來的最大跌幅。這是韓國繼一季度GDP環比下降1.3%后,接連第二個季度出現負增加,標志著韓國經濟自2003年以來初次墮入技術性衰退。”新冠疫情傳播速度極快,迫使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減少甚至放棄經濟活動,無疑對亞洲經濟復蘇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新冠疫情暴發使大量原本用于非傳染性疾病治療的醫療資源和醫療人員集中于新冠疫情的防治工作中去,這無疑加大了治療非傳染性疾病的壓力,甚至威脅到病人的生命安全。通過此次疫情影響,我們要認識到只有建立常態化的公共衛生應對機制,才能合理調配寶貴的醫療資源,同時處理好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避免抗擊疾病的亞洲防線出現漏洞。所以,建立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非常有必要。
(二)亞州醫療合作的有益影響
1.通過公共衛生合作,加強國家間的溝通與交流
重大傳染病疫情頻發帶來巨大健康影響,根源于全球社會經濟的巨大復雜系統[2]。推動亞洲國家之間的跨國區域公共衛生合作,不僅前景廣闊,而且意義重大。長期以來,由于美國等域外國家的推波助瀾,亞洲國家之間的關系一直復雜多變,既無助于亞洲的和平與穩定,也不利于亞州人民的福祉提升。因此,亞洲急需通過建立公共衛生共同體這樣的合作平臺,一方面解決非傳統安全的威脅,保護人民健康;另一方面通過公共衛生共同體的建設緩和國家間關系,開展互惠共贏的國家間政府合作和民間合作。同時,還可以推動亞洲經濟共同體和亞洲政治共同體的建設,順應全球經濟和權力中心轉移的歷史浪潮。
2.通過公共衛生合作,可以促進亞投行的良性發展
亞投行成立5年多來,有力地推動了地區經濟發展,但實際投融資額只有預期的一半。究其原因,缺乏合適的投融資項目成為了關鍵障礙,而亞洲公共衛生體的建設需要購進大量的醫療設備,需要支付醫療從業人員的工資,更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疫苗等公共衛生產品的研發和完善,因此推動建設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的建設將為亞投行投融資項目提供難得的機遇。中國作為亞投行的最大投資國,有理由也有責任借助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這一平臺的建設,利用亞投行的投融資渠道保障相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避免出現資金鏈斷裂的不利情況,這既能在資金層面上保障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的建設,又能為亞投行提供難得的優質投融資項目。
二、亞洲公共衛生合作的構想
(一)可行性論證
東亞國家普遍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表現突出是不爭的事實,東亞很可能將成為后疫情時代僅有的區域合作亮點[3]。未來的全球化不會是以一個單一國家或者是單一中心或者是一個國家主導的全球體系,它可能會出現歐美亞多個區域,產生區域共同體、區域產業鏈、產業圈、貨幣圈、區域一體化或區域共同體。
區域一體化需要成員共同努力,醫療一體化作為地區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需要區域成員國的堅定支持。雖然全球范圍內區域一體化曾受打擊,但亞洲各國仍然攜手抗擊疫情,互利共惠。“新冠疫情不僅沒有切斷東亞區域內合作進程,反而從需求催生供給的角度激勵東亞成員更加重視區域合作,強調通過協作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和挑戰。”在此次疫情的影響下,亞州國家進一步擱置政治爭議,開展合作,將會有利于醫療共同體的構建和完善。
(二)具體措施
1.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多領域合作
中國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該地區主要游客來源國和投資方。新冠疫情對雙方經濟交往和人員交往產生巨大沖擊,嚴重影響這些國家的經濟。2020年2月20日,中國—東盟在老撾萬象召開特別外長會議,發表了《中國—東盟關于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聯合聲明》,就各國加大政治層面溝通,加強疫情應對,協調規劃,增強本地區人民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形成共識;中國與東盟之間、中日韓三國之間都在既有合作框架內召開外長會議,在政治上推動合作,在物資上提供援助,通過視頻會議加強技術交流,分享經驗;在2020年4月15日召開的東盟與中日韓抗擊新冠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上,中方承諾“愿在亞投行中國減貧與區域合作基金中指定1000萬美元,專門用于區域抗擊疫情項目”,亞投行提議設立初期規模為50億美元的恢復基金,這是除了世界衛生組織以外,國際多邊機構在應對這次危機所采取的為數不多的具體措施。可以看出,相比于全球衛生治理混亂乏力的現狀,亞洲醫療合作卻前景廣闊,生機勃勃,中國在其中大有可為[4]。
2.建立遠程公共衛生信息交流平臺
此次新冠疫情在考驗各國國際合作和醫療水平的同時,也凸顯了網絡交流和數字技術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據有關報道,“數字技術在中國第一次較大范圍用于應對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事件”,中國的數字技術已成功用于這次疫情防控,亞洲國家可以順應歷史潮流,通過國家間疫情防控數字技術的交流,推動建立亞洲醫療共同體。
在疫情防控中中國提高了遠程教育和遠程會議平臺的使用率,而亞洲各國一方面可以利用遠程會議平臺開展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的構建工作,相互溝通,彌合分歧,同舟共濟;另一方面,遠程教育平臺為醫療公共教育的傳播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以往醫療教育往往只有學生才能接觸,而且越珍貴的學習資料越難獲得,這些客觀上阻礙了醫療人才的培養和基礎醫療知識的全面普及,例如有些民眾因為缺乏基本的醫療知識,重復使用一次性口罩,加大了疫情傳播的風險。各國通過遠程公共衛生交流平臺互通信息,就在民眾中普及了基本醫療常識,減少了重復公共衛生開支,共筑公共衛生防線,切實保障亞洲人民的公共衛生安全。
3.加大醫療物資供應鏈建設
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的建設離不開對亞洲統一醫療物資供應鏈的大力建設。亞洲幅員遼闊,而且各個國家的醫療水平以及醫療物資儲備水平差距巨大。因此,為了盡快地有效援助需要得到醫療物資的國家,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可以在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等次一級區域建立起次區域醫療物資儲備中心,并在各個儲備中心之間建立起完善的醫療物資供應鏈。為了確保醫療物資供應鏈不輕易出現問題,建議各國明確責任范圍,成立機構保障物資安全運輸。
三、建立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的障礙和解決路徑
(一)障礙和困難
1.政治因素
任何地區的一體化進程都會遇到困難,亞洲醫療共同體的建立也不例外。眾所周知,推動亞洲一體化的最大障礙莫過于政治障礙,需要亞洲各個國家的通力合作與摒棄前嫌,同樣必須清除政治障礙。例如,亞洲雖然擁有共同的文化,但行政體制和法律制度都存在較大差異。亞洲現存的合作機制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這也為亞洲醫療共同體的建立設立了難以逾越的政治障礙。
一直以來,亞洲國家在二戰以后長期在安全和政治領域倒向美國,在政治和安全上依賴于美國。但此次美國在應對疫情時不但沒有遏制疫情傳播,反而受制于黨派沖突和種族歧視,自身難保,插手亞洲公共衛生方面共同體的建設更是有心無力,而中國的抗疫成就舉世矚目,新冠疫情的嚴重性前所未有,中國為亞洲的很多國家都提供了防疫物資和醫療隊伍的援助。中國的援助模式經常被闡釋為有別于西方的不同援助方式,其特征是不附加政治條件以及更有效地達到發展目標等[5]。
2.各國醫療水平差距巨大
根據全球頂尖的醫療雜志《柳葉刀》公開的2019年全球醫療質量排行,亞洲各國的醫療水平差距令人吃驚。其中亞洲醫療水平最好的國家是日本,它在全球排名第12位,而亞洲的一些國家相比之下醫療狀況令人堪憂,印度的醫療水平排名僅為145名。面對現實中國和其他負責任的亞洲國家應該攜起手來,在公共衛生領域摒棄前嫌,堅持和維護亞洲醫療共識,學習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外援助的成功經驗,建立起由實力較強的亞洲國家帶頭援助醫療落后國家的公共衛生援助機制,組織協調各國頂尖醫療專家集中處理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同時培育吸納優秀的醫護人員,從根本上解決亞洲國家醫療水平差距過大的現實問題。
3.聯防聯控措施不到位
由于各國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文化意識等各方面的不同,導致在此次疫情發生后,處理的方法和成效也不同。一些相對落后的國家在應對處置、醫療物資供給、國民危機意識、醫療資源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由于人員的跨境流動也帶來了病毒擴散風險,鑒于此次疫情影響范圍廣、涉及領域多、影響時間長,必須加強各國之間的聯防聯控,否則一旦疫情再次擴散,后果將不堪設想。
(二)解決路徑
1.要加強與各國之間的政治溝通
疫情無國界,面對這樣一場極其嚴重的人類社會共同危機,各國應攜手合作,共同抗擊新冠疫情。應對亞洲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各國之間的政治共識是開展醫療合作的基礎。在聯合國的主導下,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已經就應對新冠疫情通過了共同決議,呼吁各國在醫療、信息、經濟等各方面加強合作。相對于其他領域的合作而言,各個國家在公共衛生安全領域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只有加強政治溝通,推動合作開展,才能實現共同安全[6]。
2.要建立健全合作機制
如何解決醫療人力資源匱乏的問題?首先,我們應該建立醫療人員流動合作機制。亞洲各國地域相連,在治療時可以共享臨近國家的醫療成果。此次疫情期間,中國向亞州各國捐資捐物,派駐醫療隊,共享抗疫經驗和成果,都是促進合作的有效機制。此次新冠疫情已為亞州各國敲響了警鐘,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全球化和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發展的今天能獨善其身,只有開展醫療合作,促進醫療人員的跨國家流動,亞洲國家才有希望戰勝疫情,切實維護亞洲人民的生命安全;其次,還可以利用高科技和人工智能領域的迅速發展,從線上開展跨國醫療合作,分享抗疫經驗,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建立醫療合作機制。
3.要加強公共衛生系統性合作
建立亞洲公共衛生共同體,中國和其他負責任的亞洲國家應該攜起手來,在公共衛生領域摒棄前嫌,堅持和維護亞洲醫療共識,學習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外援助的成功經驗,要利用網絡等便利條件,在信息共享、經驗傳授、科研攻關等方面加強合作,要做到早發現、早防控,總結抗疫經驗,做到互學互鑒,建立起公共衛生援助機制,組織協調各國頂尖醫療專家集中處理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培育吸納優秀的醫療從業人員,加強科研合作,各國在藥品和疫苗研發等領域應加快合作,必要時對于一些專利制度等可做特殊處理,將人類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從根本上解決亞洲國家醫療水平差距過大的現實問題。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挑戰。因此,加強醫療合作,建立亞洲醫療合作共同體,是現實所需、時代所需、變革所需。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基歐漢.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小理.生物安全時代:新生物科技變革與國家安全治理[J].國家安全研究,2020(4).
[3]王政.后疫情時代東亞合作將更強勁[N].參考消息,2020-07-03.
[4]張清敏.新冠疫情考驗全球公共衛生治理[J].國政國關外交人,2020(7).
[5]潘亞玲.中國特色對外援助理論建構初探[J].當代亞太,2013(5).
[6]凌勝利.推動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大變革[J].國政國關外交人,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