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民

大國崛起,往往伴隨著產業變革,在這個過程中,誰能抓住市場機遇,持續創新,就有可能成為商業巨頭。
換句話說,商業巨頭大多是那些穿越經濟周期、歷經時代考驗而屹立不倒的企業。從這個角度來看,商業巨頭的發展歷程,往往能提供觀察大國崛起特別是大國商業變遷的絕佳視角。
《影響美國歷史的商業七巨頭》講述了生活在美國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末的7位知名企業家的故事。他們分別是:安德魯·卡耐基(美國鋼鐵)、喬治·伊士曼(柯達)、亨利·福特(福特汽車)、托馬斯·沃森(IBM)、查爾斯·郎佛迅(露華濃)、山姆·沃爾頓(沃爾瑪)和羅伯特·諾伊斯(英特爾)。
他們是上個世紀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幾家商業巨頭,其企業涵蓋工業、消費、電子等領域,而他們及其企業的發展經歷,也成了這段時期美國產業從工業制造轉向消費電子的縮影。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并沒有寫互聯網時代美國商業的變遷。不過,在新版序言中,作者理查德·S. 泰德羅提到,20年后,如果重寫這本書,他會把史蒂夫·喬布斯和奧普拉·溫弗瑞加進來,作者態度已然明了。
令人意外的是,這7人大部分文化水平都不高,卡耐基和沃爾頓是農民,伊士曼、福特、沃森連高中都沒有畢業,他們的成長經歷也較為曲折,可以說是草莽創業者,算不上傳統意義上美國典型的精英高管。
為何選擇這7人作為書的主角?一方面,他們的生活和事業跨越了很長時期,從卡耐基到諾伊斯貫穿了19—20世紀,分別反映了美國如何從一個發展中國家崛起為世界霸主,如何在20世紀中葉在工業市場(IBM)和大眾消費市場(露華濃)建立競爭優勢,以及如何在臨近20世紀末時,在消費領域(沃爾瑪)和工業領域(英特爾)開拓新的商業奇跡。可以說,他們見證了美國歷史上商業精神的變遷。如今這幾人都已經去世,這樣在作者“視角和語境方面有優勢,能知道發生了什么,答案是什么”。
另一方面,在作者看來,這些商業巨子都有極強的內在自驅力和競爭力,是“冒險者、創新者、實驗者”;他們的成功是美國文化和制度的產物,反過來,他們也重塑了美國的文化和制度。
盡管美國有較為自由的商業氛圍,但理查德·S.泰德羅曾斷言,這七位企業家,必須學會與政府打交道,因為作為監管機構、刑事或民事訴訟機構的政府,在努力地對企業進行監管。而反壟斷問題直接將這種關系顯性化。
美國這七大商業巨頭,如何處理企業與政府、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他們的創新又是如何推動產業變革的?他們身上,又蘊含著哪些寶貴的企業家精神?這些也是當下中國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命題,他們的故事或能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