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要: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在學界對紅色文化資源宏觀研究的背景下,正在不斷地發展和豐富。目前該領域主要有鄧恩銘、冷少農、猴場會議等理論研究和融入教育、開發利用等運用研究,呈現出關注點持續增加、深度逐步提升、運用研究日益增多等特點,存在著整體性不足、理論深度仍需開掘、研究領域需要進一步擴展、跨學科的交叉研究缺乏等不足之處。建議將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研究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與民族非遺文化相結合、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結合、與紅色基因傳承下的時代精神相結合,推動該領域研究走向深入。
關鍵詞: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綜述;展望
中圖分類號:D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1-0014-04
紅色文化資源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不斷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形成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珍貴的物質和精神寶藏。當前,學術界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十分重視,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過對近些年學者的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并結合時代背景進行思考,以期為推動該領域研究深入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紅色文化資源研究概述
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學者就針對“紅色文化資源”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與紅色文化資源類似的概念還有“紅色資源”和“紅色文化”等,要準確把握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就需要對這些類似觀點之間的異同進行分析。通過對現有成果的歸納總結,目前學者們的主要觀點有:譚冬發、吳小斌[1]在2002年就從廣義和狹義兩個維度提出了紅色資源的基本概念;肖發生、張泰城[2-4]從2009年至2021年的十幾年來,對紅色資源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對紅色資源的內涵進行了闡述,論述了紅色資源在高校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方面的價值和運用。沈成飛、連文妹[5]在2018年指出了“紅色文化”的概念內核,并把這個概念外延至中國近代以來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精神。張紅英、何志敏[6]在2020年認為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指紅色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則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各時期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2018年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征程中所積累的文化資源,表現為物質形態、信息形態、精神形態的歷史文化遺存”[7]。
從這些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紅色文化資源”“紅色資源”“紅色文化”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在很多研究和使用中也沒有采用特別明顯的區分。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在不斷豐富和擴展著新的時代內涵,不再局限于某一個時期,其外延擴展到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進行艱苦奮斗的全過程。
二、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研究
黔南紅色文化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奮斗征程中領導人民,在黔南地區或者黔南籍人中積淀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資源。目前,黔南州各界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利用越發重視,學術界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研究
目前學界對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鄧恩銘、冷少農、猴場會議等方面,主要的觀點有:
一是鄧恩銘烈士的革命思想。陳文、唐建榮[8]從鄧恩銘少年時期充滿遠大抱負和志向到求學路上投身愛國事業,從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到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從參與建黨到最終獻身革命幾個階段論述了其哲學社會觀。王炳江[9]對鄧恩銘的革命思想分為三個部分進行重點介紹,即社會改造、工人運動、民族文化保護。翟廣順[10]從青島的革命活動入手,對鄧恩銘開展革命活動蘊含的精神進行了論述。劉曉鵬、余輝[11]從幾個階段分別論述了鄧恩銘革命思想的歷程,并提出了鄧恩銘革命思想的當代價值。汪洋[12]從三個階段談及鄧恩銘群眾觀的確立,從聯系群眾、心系群眾、相信群眾探討了鄧恩銘群眾觀的踐行,并從主體、價值、方法三個維度論述了鄧恩銘群眾觀在現實中的啟示。
二是冷少農烈士的革命思想。楊海齡[13]從家書中,解讀出冷少農的革命理想和高尚情懷,認為其表現出敢于為人民利益犧牲的革命精神。謝崇祿[14]從棄筆從戎、深入虎穴、重任在肩、喋血金陵幾個階段概述了冷少農的戎馬一生。《冷少農傳略》[15]《殘酷的美麗:冷少農烈士傳》[16]等著作,詳實地介紹了冷少農烈士的生平事跡,用真實的歷史細節還原了他和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
三是猴場會議的研究。李紅軍[17]從恢復政治工作傳統、長征勝利準備、形成領導集體三個方面論述了猴場會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宋延平[18]從民主集中的角度論述了猴場會議的實踐運用。周術槐[19]從歷史、軍事、教育等幾個方面論述了猴場會議的內涵,提出要先從物質層面保存好猴場會議會址,同時從精神、背景、內容、人物、歷史影響、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等多個方面增強開發意識,提出了建立教育基地、召開研討會、發揮媒體功能等幾個途徑增強宣傳教育意識。石仲泉[20]闡述了猴場會議的歷史定位,指出了這次會議的三大亮點,從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不畏艱險去奪取勝利的革命精神三個方面論述了猴場會議的時代意義。簡會[21]認為猴場會議具有奠定遵義會議基礎、初步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軍事指揮等歷史意義,闡述了猴場會議關于民主集中解決爭議、團結一致顧全大局、獨立自主迎難而上的精神。
(二)黔南紅色文化資源運用研究
目前學界對黔南紅色文化資源運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開發利用、教育等內容中,主要的觀點有:
一是融入教育的研究。潘曉東[22]認為黔南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闡述了這些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和意義。任長幸[23-24]認為鄧恩銘革命思想中蘊含的品德修為、家國情懷、責任擔當以及理想信念等精神內涵融入中學、高校思想政治課有著重要的意義,并通過具體教學案例闡述了融入的途徑。石世學[25]認為把甕安縣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學校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魏書平[26]認為甕安縣猴場會議會址、毛澤東行居、冷少農故居、偏巖摩崖、玉華山咸同農民起義遺址、桐梓坡農會和游擊隊駐地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學生德育培育的過程中具有多種價值。陸光梅等[27]認為三都縣城解放、縣城保衛戰、剿匪、游擊隊等革命斗爭可以作為地方黨性教育的重要資源,并提出了運用的途徑。
二是開發和利用的研究。周開麗[28]認為黔南州擁有著豐厚的紅色歷史,但是由于人物和事件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以及價值定位和開發的短板,使得這些歷史資源并沒有發揮其價值,應從黔南實際出發,提煉文化價值,多途徑地開發黔南州紅色文化資源。張婕、曾竣[29]以甕安縣為例,探討貴州紅色旅游發展,對甕安縣紅色旅游發展現狀進行概述,指出存在內涵挖掘不足、設施不完善,服務單一,無法適應市場等問題,并針對旅游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游濤[30]認為荔波縣的紅色文化包含中國共產黨建黨人物、百色紅軍千里入黔會師、抗日時期的“黔南事變”等各種類型較多的文化事項和20處革命遺址遺跡,并指出荔波縣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不足,提出了“一核、一線、兩區”空間布局等提升的路徑。曹玉珍[31]從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館內陳列方式的角度出發,對陳列方式在發揮博物館功能方面的優劣進行論述,提出了增加展示手段、融入數字化和信息化、落實互動體驗等幾個建議。張子豪等[32]學者從都勻三線建設“山散洞”舊廠房改造的項目概況、設計思路入手,對設計、建設元素包含的“三線精神”內涵進行了思考。黃琳、黃紫怡[33]對“三線建設”的歷史、文化、社會、科學、經濟價值以及保護與再利用策略進行了闡述,并以都勻市東方機床廠為例,提出了傳承歷史文脈、協調區域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三個具有針對性的策略。
三、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研究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現有研究的概述,該領域研究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研究關注點持續增加,從對鄧恩銘、猴場會議的關注逐漸擴展到解放戰爭、“三線建設”等時期。二是研究深度逐步增加,對鄧恩銘、冷少農、猴場會議等內容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對歷史事件的回顧,而是提煉出一系列較有深度的思想內涵。三是運用研究日益增多,不僅僅把黔南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獨立個體進行研究,而是更加關注它在其他領域中發揮的作用。雖然對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學者進一步研究。
首先,學術界對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研究上,對鄧恩銘、猴場會議等個體資源的研究比較多,但是把黔南紅色文化作為整體資源開展的研究較少,缺少對眾多個體資源的宏觀歸類、整理和提煉,使得研究整體性不足。部分研究只是采用敘事的方式對紅色歷史進行了回顧,缺乏對紅色文化背后蘊含的革命內涵和精神進行提煉,學術層面的理論深度仍需提升。學者較多采用文獻查詢、案例分析等方法開展研究,但通過實地調查開展研究卻相對較少,缺乏對最新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當前,紅色文化資源被賦予新的時代價值,如果不能把研究與時代充分結合,就容易出現研究方法和內容單一和滯后,不能滿足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等問題。
其次,黔南紅色文化資源包括紅軍長征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末期剿匪斗爭、“三線建設”時期的文化遺存,一定程度上還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黔南地區各族人民在改革、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新的成就,但這些資源并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紅軍長征時期在黔南的戰斗遺址、板寨會議、蠻瓦支部、“三線建設”等革命文化遺存以及冷少農、蕭國寶等革命英雄人物的挖掘還不夠,研究領域需要進一步擴展。例如,對蠻瓦支部的研究,作為中國共產黨在貴州的第一個支部,除2011年、2016年有學者對其成立和現實意義進行了探析外,后續研究嚴重缺乏,沒有形成系統的、持續的研究成果。同時,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單一學科,跨學科的交叉研究較少,紅色文化資源研究與其他領域研究缺乏充分的融合,這使得研究成果無法有效轉化成指導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現實作用的發揮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深化研究的建議
在新時代背景下,結合黔南州的實際情況,可以從四個方面對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研究進行深化。
一是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2018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這為黔南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提供了基本依據。黔南州的紅色文化資源多處于偏遠鄉村,將兩者結合起來,把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精神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內在動力,利用紅色旅游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利用紅色文化提升文明鄉風建設,利用紅色精神加強鄉村治理,可以使紅色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傳承、保護和開發紅色文化資源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物質基礎。
二是與民族非遺文化相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黔南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黔南州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4項、省級非遺項目58項、州級非遺項目49項、縣級以上非遺項目300余項,擁有苗族刺繡、楓香染、牙周陶、民族山歌、猴鼓舞、儺戲等豐富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兩者結合起來,把在當地人群中具有極高影響力的民族音樂、舞蹈、戲曲等表演方式以及傳統手工技藝與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合起來,用當地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展現新時代的紅色文化內涵,可以使紅色文化價值豐富民族非遺文化內容,讓民族非遺文化成為弘揚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載體。
三是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結合。黔南州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并在2018年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擁有的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團結元素,例如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鄧恩銘就是水族人。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積淀了豐厚的物質和精神資源。上下同欲者勝,黔南各族人民自中國共產黨在貴州播下紅色革命的種子以來,在各個時期的艱苦卓絕斗爭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通過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為黔南地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奠定深厚的紅色內涵基礎,增強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的決心,深化對民族團結進步的認識,穩固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根基,激發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情懷。同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開展為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創新也提供了現實載體。
四是與紅色基因傳承下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各個階段進行艱苦奮斗的具體體現,需要不斷順應時代發展需求,體現出新的時代價值。“時代精神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是社會在最新的創造性實踐中激發出來的。”[34]黔南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改革創新、奮勇拼搏、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創造了“大關精神”“背篼干部”“麻懷干勁”等一系列新時代貴州精神的黔南實踐,這些黔南實踐深刻體現了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勇于犧牲、甘于奉獻、艱苦奮斗、依靠群眾等精神。通過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在保護黔南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豐富和深化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價值,讓時代精神成為煥發紅色文化資源新活力和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載體。
總之,學界針對該領域的探索才剛剛起步。黔南州并不缺少紅色文化的資源,亟需學者去發現和深入探索,這有利于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和產業帶動作用,推動紅色文化傳承、理想信念教育、紅色旅游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譚冬發,吳小斌.“紅色資源”與扶貧開發[J].老區建設,2002(7).
[2] 肖發生.定位與提升:“紅色資源”的再認識[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1).
[3] 肖發生,張泰城.近年來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理論與實踐[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7(1).
[4] 肖發生,張泰城.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德智體美勞育人研究述評[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9(2).
[5] 沈成飛,連文妹.論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教學與研究,2018(1).
[6] 張紅英,何志敏.論紅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毛澤東思想研究,2020(5).
[7] 王婧.“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研討會”暨新書出版座談會綜述[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6).
[8] 陳文,唐建榮.試論鄧恩銘的哲學社會觀[J].貴州民族研究,2006(6).
[9] 王炳江.鄧恩銘同志革命思想簡要回顧[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10] 翟廣順.鄧恩銘與青島大革命時期的學生運動——寫在“五卅”與“青島慘案”90周年之際[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6(11).
[11] 劉曉鵬,余輝.鄧恩銘的革命思想歷程及其當代價值[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
[12] 汪洋.論鄧恩銘的群眾觀及其現實啟示[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0(4).
[13] 楊海齡.冷少農烈士寫給母親的信[J].檔案與建設,2013(2).
[14] 謝崇祿.冷少農:潛伏在“老鄉”何應欽身邊的紅色特工[J].文史天地,2014(1).
[15] 謝崇祿,范祖貴.冷少農傳略[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1.
[16] 沈杏培.薛友津《殘酷的美麗:冷少農烈士傳》:見證與記憶[N].文藝報,2016-06-29.
[17] 李紅軍.猴場會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之我見[J].咸寧學院學報,2008(4).
[18] 宋延平.從長征中的猴場會議看民主集中制的實踐運用[J].黨史博采(理論),2011(1).
[19] 周術槐.猴場會議的價值開發研究[J].黨史博采,2015(6).
[20] 石仲泉.猴場會議:遵義會議前奏曲,偉大轉折一環節——紀念遵義會議召開80周年[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2).2022年1月上半月刊(總第154期)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