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燕
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闭Z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熱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筆者從緊扣語文要素,強化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聚焦言語形式,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設計讀寫遷移,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等三個方面,探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語言文字;語文;運用;閱讀教學
一、緊扣語文要素,強化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應緊扣統(tǒng)編教材相關的語文要素,把握好每一個知識點、能力點認真落實,強化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
以復述為例,在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等課文中,要求學生借助插圖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在第七、八單元中,重點落實“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內容”的語文要素,在課后習題中,又提供了利用關鍵句、示意圖、詞句結合的提示圖等多種形式的訓練,幫助學生復述課文。學生在系統(tǒng)的訓練中,學習、運用、發(fā)展語言文字。
二、聚焦言語形式,加強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
(一)品遣詞造句之妙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深化理解文本內涵。如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誦讀;通過增減詞語,體會用詞的精妙等,培養(yǎng)他們字斟句酌的品析習慣。在教學《鄉(xiāng)下人家》時,筆者先讓學生采用“長”“冒”與“探”對比讀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作者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竹筍剛破土的動態(tài);再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感受“探”字寫出了竹筍的羞澀、膽怯和渴望,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二)學謀篇布局之巧
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好課文這個范本,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文章謀篇布局的方法。如教學《大自然的聲音》時,引導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至四自然段是什么關系?讓學生明白文章先總后分的結構,學習寫作方法。又如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時,引導學生探究作者謀篇布局的巧妙,明白全文是按照提出觀點——印證觀點——總結觀點的思路展開,寫法很具代表性。
(三)悟表情達意之深
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文題、重點句、重點段、主要內容等方面入手解讀文本,走進文本深處,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時,因對時代背景不熟悉,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李大釗為革命獻身的偉大精神,筆者引導學生抓住文本重點,即關注外貌、神態(tài)、言行的描寫,有的放矢地去與文本對話,走進人物的內心,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
三、設計讀寫遷移,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是運用的基礎。在引導學生掌握文本所蘊含的語言規(guī)律后,教師還要精心設計讀寫遷移,讓學生通過模仿、借鑒、創(chuàng)新,逐步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搭建一個循序漸進的遷移平臺,讓學生在從低到高的思維坡度上前行,實現(xiàn)“仿”中求“新”。在教學《秋天的雨》時,在品析第二自然段的兩個重點句子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句式訓練:它把( )色給了( ),( )像( ),( )啊( )啊,( )了( )。在充分朗讀、體會的基礎上,學生說得不亦樂乎,有的說:“它把金黃色給了田野,金黃的稻谷像一串串珠寶,搖啊搖啊,搖來了豐收的喜悅?!庇械恼f:“它把橙紅色給了果樹,橙紅的橘子、柿子像一盞盞小燈籠,照啊照啊,照出了農民的笑臉。”……又如學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通過“小練筆”,引導學生通過事例來說明一個觀點。筆者先讓學生確立觀點,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等,然后引導學生圍繞觀點選取合適的材料,注意在不同的事例之間加上過渡語,增強論證的說服力。
四、詞語學習中滲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語言文字的積累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基礎與前提條件,兩者之間有著必然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不僅要進行專門的識字與寫字教學,還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將詞語教學穿插其中。這樣的教學方法存在兩方面的優(yōu)勢:其一,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詞語學習,學生能夠在閱讀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詞語,并加深對詞語含義的印象,從而更加精準與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其二,將詞語貫穿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對已學詞語進行鞏固與復習,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結合閱讀情境,通過直觀且形象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精準掌握詞語的使用方法。
在小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中,學生需要掌握的詞語有很多,包括“即使”“浙江”“額角”“稍微”“仰臥”“蜿蜒”等,教師可以將詞語學習貫穿于閱讀教學中。比如在學習“孔隙”這個詞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家想想看,孔是什么?”有學生回答:“很小的洞。”教師繼續(xù)提問:“那隙又是什么意思呢?”學生通過思考,能夠比較輕松地得出答案:“隙就是指很窄的、很小的意思。”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然后提出疑問:“這個很窄的、很小的東西是指洞嗎?”學生回答:“不是,是指縫隙?!苯處煟骸巴瑢W們說得不錯,那我們現(xiàn)在將兩個字聯(lián)合在一起,大家再思考一下,孔隙是什么意思?”因為有之前的鋪墊,學生很快做出回答:“孔隙就是很小的裂縫。”最后,教師再機進行總結:“是的,孔隙就是指窟窿眼非常狹小的縫?!敝?,教師再結合文本內容,對這個詞進行拓展、延伸:“大家通過了解‘孔隙’這個詞語,能夠發(fā)現(xiàn)文章中孔隙這處景點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嗎?”學生回答:“這處景點在很窄小的地方,主要特點就是窄小?!边@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詞語,并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
五、文本速讀中滲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所謂文本速讀,是指在能夠理解閱讀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快速閱讀。學生對文本進行速讀能培養(yǎng)自身的語言文字識別能力,同時能夠提高自身的語言獲取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文本速讀的習慣與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速讀技巧的傳授、閱讀時間的限制及明確問題的提出來幫助學生學會速讀。
首先,在速讀技巧傳授方面,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速讀的要領,從而提高學生速讀的效率與質量。
其次,在閱讀時間限制方面,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具備良好的時間觀念,如果沒有對閱讀時間進行限制,學生就難以感受到緊迫感,也就不會對閱讀速度進行提升。給出時間限制后,學生就能真正實現(xiàn)快速閱讀的目的。
最后,在明確問題提出方面,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閱讀,使其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目標,并且能夠有層次地進行閱讀,清晰掌握閱讀內容的主次。
六、文本細讀中滲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整個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常在進行文本速讀后,便需要進入文本細讀階段。在該階段,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對文本進行詳細閱讀,并分析其中的語義,從而幫助學生精準、透徹地解讀文本意義,這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七、讀寫結合中滲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經常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對文本內容進行加工與表達,如閱讀過程中的自言自語,或者主動寫讀后感等。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來開展教學。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 王寧. 談談語言建構與運用[J]. 語文學習,2018(01):9-12.
[2] 唐建軍. 語文閱讀教學“言語體驗”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