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琦
寧夏纖維質量監測中心按照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關于非棉纖維公證檢驗的工作部署,根據《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山羊絨公證檢驗操作規程》及GB 18267—2013《山羊絨》規定,圓滿完成2021年山羊原絨公證檢驗任務,并對山羊原絨質量檢驗數據進行質量分析。
2021年,寧夏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完成山羊原絨公證檢驗100批次,共計1205.1噸。公檢樣品分別來自寧夏同心祥福絨毛制品有限公司、寧夏伊興羊絨制品有限公司、同心縣鑫源絨業有限責任公司、寧夏同心宏業工貿有限責任公司4家企業。依據GB 18267—2013《山羊絨》國家標準,對山羊原絨的平均直徑(μm)、平均長度(mm)、洗凈率(%)、凈絨率(%)、平均型號等級5項指標的檢驗數據進行綜合統計分析。
受檢的山羊原絨產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寧夏、陜西、甘肅、山西、青海、新疆等。其中寧夏368.00噸,占比30.54%;陜西118.4噸,占比9.82%;新疆48.0噸,占比3.98%;內蒙古336.2噸,占比27.90%;山西47.3噸,占比3.92%;甘肅237.3噸,占比19.69%;青海49.9噸,占比4.15%。公證檢驗山羊原絨各產地產量分布見圖1。

圖1 2021年各產地山羊原絨產量分布
公證檢驗結果顯示,2021年山羊原絨總體質量平穩、部分指標呈下降趨勢,具體為:平均直徑15.3μm,手扯長度41mm,洗凈率73.97%,凈絨率44.88%,平均型號等級特細型特等。與2020年相比,平均型號等級相同,平均直徑變細0.3μm,手扯長度變長1mm,洗凈率上升1.19個百分點,凈絨率下降1.9個百分點。2021年各產地山羊原絨指標分析見表1。

表1 2021年各產地山羊原絨指標分析
(一)平均直徑。2021年,我區公證檢驗的山羊原絨平均直徑為15.3μm,與2020年平均直徑15.6μm相比減少0.3μm。其中平均直徑最大的產地是內蒙古,為15.7μm;平均直徑最小的產地是新疆,為14.7μm。2015—2021年山羊原絨平均直徑變化情況見圖2。

圖2 2015—2021年山羊原絨平均直徑變化趨勢圖
自2015年以來,我區公證檢驗山羊原絨平均直徑呈現的是波動狀態。分析原因:一是由于環境、草地、絨山羊雜交(繁殖培育)等造成山羊絨品質發生改變;二是公檢任務所檢羊絨樣品來源不一,各地區羊絨細度不一致,造成年度平均直徑之間存在較大波動。
(二)手扯長度。2021年,我區公證檢驗的山羊原絨手扯長度為41mm,與2020年山羊原絨手扯長度40mm相比變長1mm。手扯長度小于41mm的產地有寧夏、新疆、青海,分別為39mm、40mm、40mm;甘肅、山西、陜西均為41mm;內蒙古手扯長度大于平均手扯長度,為42mm。2015—2021年山羊原絨手扯長度變化情況見圖3。

圖3 2015—2021年山羊原絨手扯長度變化趨勢圖
2015年以來,我區公證檢驗山羊原絨手扯長度不穩定,呈現出波動趨勢。分析原因:一是公檢任務所檢羊絨樣品來源不一,各地區羊絨長度不一致,造成年度平均長度之間存在波動;二是為降低取絨成本,農戶用剪絨代替抓絨,套子絨比例呈增加趨勢,造成羊絨長度指標的波動。
(三)洗凈率。2021年,我區公證檢驗山羊原絨洗凈率73.97%,與2020年洗凈率72.78%相比上升了1.19個百分點。洗凈率小于平均洗凈率的是青海、新疆、陜西、甘肅,分別是64.50%、73.41%、65.19%、71.82%;山西、寧夏、內蒙古洗凈率大于平均洗凈率,分別為79.53%、76.76%、75.15%。2015—2021年山羊原絨洗凈率變化情況見圖4。

圖4 2015—2021年山羊原絨洗凈率變化趨勢圖
2015年以來,我區公證檢驗山羊原絨洗凈率指標,總體呈上升趨勢。這是由于隨著經濟發展,養殖戶和收購販賣者質量意識逐步提高,飼養、釗絨、分揀環境較以前改善很多,因此洗凈率指標上升趨勢明顯。
(四)凈絨率。2021年,我區公證檢驗山羊原絨凈絨率為44.88%,與2020年凈絨率46.78%相比下降了1.9個百分點。凈絨率大于44.88%的產地有青海、新疆、寧夏、陜西、山西,凈絨率分別是47.08%、50.36%、48.20%、47.20%、52.35%;凈絨率小于44.88%的產地有內蒙古、甘肅,凈絨率分別是42.33%、39.29%。2015—2021年山羊原絨凈絨率變化情況見圖5。

圖5 2015—2021年山羊原絨凈絨率變化趨勢圖
2015年以來,我區公證檢驗山羊原絨凈絨率指標呈下降趨勢。分析原因:一是與絨山羊養殖、羊絨采集、地域差異等因素有關,缺乏標準化、科學化的養殖和管理導致;二是由于部分養殖戶剪絨不分部位,收購販賣者不分優劣,未按照山羊部位歸類放置,混雜堆放,一定程度上人為地降低了山羊絨的凈絨率。
(二)平均型號等級。2021年,我區公證檢驗山羊原絨平均型號等級為特細型特等。自2015年以來,我區公證檢驗的山羊原絨平均型號等級基本保持平穩。
近年來山羊絨公證檢驗的實施,有效地維護了山羊絨流通秩序,保護了山羊絨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同時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了詳實、準確的山羊絨質量數據。但在具體工作中仍發現一些問題:一是受企業融資和疫情影響,全區山羊原絨交易量大幅縮減,公檢數量有所下降。二是為降低取絨成本用剪絨代替抓絨,套子絨比例呈增加趨勢,凈絨率降低,對后續羊絨加工產生不利影響。剪絨不分部位、不分優劣,在一定程度上人為降低了山羊絨使用價值。
(一)推動山羊絨公證檢驗數據應用。充分發揮公證檢驗數據在山羊育種、養殖、山羊絨成交結價、生產工藝改進、產品質量提升、安全風險防控等方面的作用,為羊絨加工企業、農牧和經信等行業主管部門提供數據支撐。
(二)提倡合理取絨。根據絨山羊品種、生長規律、脫絨時間等因素合理取絨。在已成規模的養殖區內深入推進毛絨分選制度,從取絨方式上保障質量。
(三)提高優質絨山羊養殖規模。建議養殖戶和農牧部門提高絨山羊品種改良技術,推進標準化示范養殖,建立優質的絨山羊品種養殖基地,進一步發展適度規模的現代化養殖業,促進羊絨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