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實
河北省是傳統產棉區,生產的棉花綜合品質優良,深受紡織企業歡迎。為了穩定河北省棉花質量,應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棉花質量提升。為此,筆者到河北省統計局和河北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進行了走訪調研,了解近幾年來棉花種植、產量及質量情況,在此基礎之上,提出河北省棉花質量提升的幾項措施。
從河北省統計局統計大隊了解到,近年來,受國家棉花產業政策調整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河北省棉花種植面積逐年減少,2015年全省種植面積750萬畝,產量約68萬噸;2016年全省種植面積708萬畝,產量約64.6萬噸;2017年全省種植面積550萬畝,產量約50.2萬噸;2018年全省種植面積近316萬畝,產量約23.9萬噸;2019年全省種植面積近306萬畝,產量約22.7萬噸;2020年全省種植面積縮減至284萬畝,產量約20.9萬噸。
隨著全省植棉面積的逐年下降,傳統植棉地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15年以前,邢臺、邯鄲、滄州、衡水為河北省主要產棉市,這4個地市的所屬各縣幾乎均種植棉花。現在邢臺市棉花種植主要集中在威縣、廣宗、南宮3個縣;邯鄲市主要集中在邱縣、曲周、成安3個縣;滄州市主要集中在東光、吳橋兩個縣;衡水市主要集中在冀州、故城、棗強、武邑4個縣。
筆者向河北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棉花公檢科棉花檢驗專家了解了近3年的棉花公檢情況以及河北省近3年的棉花質量狀況,并查閱了《2020年度河北省棉花質量分析報告》等相關資料,近幾年河北省棉花質量整體穩定,棉花軋工質量適中,顏色級較好,長度有變短趨勢,馬克隆值適中,斷裂比強度較好,長度整齊度較高,是棉紡企業和其他用棉企業的優質原料。
河北省的土壤、氣候、日照等天然條件非常適合棉花種植,棉花質量優異。上世紀90年代前后,河北省棉花長度基本在29mm以上(28mm及以下長度級很少),棉花細度適中,成熟度較好,非常適合紡織企業生產高檔產品,棉花品質在全國聞名,深受國內外紡織企業歡迎。當時,棉花是河北省農民的主要農作物,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民植棉積極性很高。但近幾年,河北省棉花品質有下降的趨勢,尤其是棉花長度和細度。因此,要想重振河北省棉花質量聲譽,必須提升河北棉花質量。
影響棉花質量的因素有多種,一是育種企業對種子繁育認識不到位,對培育的種子考慮產量較多,考慮品質較少;二是棉農在棉花種植管理上缺乏科學性,重產量輕質量;三是棉農采摘棉花后混等級存放,“一棵棉”式的存放方式大量存在;四是多數棉農不直接向棉花收購加工企業交售籽棉,而是由棉花販子交售,棉花販子在收購棉農籽棉時,故意將高品質棉花和低品質棉花摻混;五是棉花收購加工企業沒有嚴格執行“一試五定”,沒有嚴格執行分等級收購、分等級存放、分等級加工。
為了有效提升河北省棉花質量,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發揮河北省纖維質量監測機構的纖維質量監測職能,纖維質量監測機構從棉花育種、種植、施肥、澆水、采摘、儲存,收購、加工等各環節進行質量監測。
1.對棉花育種企業進行質量監測。摸清省內棉花育種企業底數,對各個育種企業培育的棉花品種掌握清楚,制定詳細的質量監測方案,對各品種進行跟蹤監測,監測各品種的產量及顏色級、長度、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指數等各項品質指標,及時將質量監測報告送達企業,用質量監測結果指導企業培育出品質優良的棉種;將優良品種在纖維質量監測機構監測平臺發布并做好宣傳工作,使棉農了解優良棉種,方便棉農采購種植。
2.對棉農棉花種植、采摘、存放進行質量監測。在省內幾個主要產棉區,選擇有一定種植規模的棉農,從棉花種植、施肥、澆水、采摘、存放等各環節進行質量監測。記錄好棉農種植的品種、種植時間、地溫、是否地膜覆蓋、株距、行距、每畝株數等;記錄好所施肥料的成分、用量、次數、間隔時間;記錄好澆水時間、間隔、次數;記錄好打藥時間、間隔、次數、劑量、農藥名稱;記錄好棉農整枝的時間、次數;記錄好棉農采摘的時間及是否分等級采摘;記錄好棉花存放的地點、存放環境及是否分等級存放;記錄好棉農銷售渠道、是否分等級銷售。對棉農存放的籽棉抽樣監測,視籽棉存放情況分等級取樣試軋檢測,監測顏色級、長度、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指數等內在品質指標。匯總所有監測點的記錄結果及監測結果,形成質量監測分析報告送達棉農,并在纖維質量監測機構網絡平臺發布,以指導棉農科學種植。
3.對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的收購、加工環節實施質量監測。在棉花主產區選擇部分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對其棉花收購、加工各環節進行質量監測。在收購環節,監測其收購棉花是否執行“一試五定”、棉花垛位是否有質量標識、是否分等級收購、分等級存放并做好記錄,同時對籽棉大垛抽樣試軋,測試衣分并在實驗室檢測棉花各項內在品質指標。在棉花加工環節,監測其加工棉花是否采取措施挑揀異性纖維、是否分等級加工、加工后的成包皮棉是否按標準標注標識并做好記錄;在棉花加工風道按一定間隔抽取皮棉樣品,對應記錄好正在加工的籽棉垛位號和質量標識,在實驗室進行質量檢測。匯總分析監測的棉花加工企業收購、加工情況,形成質量監測分析報告,送達棉花加工企業,并在纖維質量監測機構網絡平臺發布,使企業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改進,從而提高棉花加工質量。
(二)充分發揮河北省纖維質量監測機構的技術作用。纖維質量監測機構要加強對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加大對棉花標準的宣貫力度,提高企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使企業能夠掌握標準并嚴格按標準規范進行收購加工。
(三)監管部門應加大對棉花質量的監管力度。一是加強對棉花商販的監管力度。棉花商販是內陸省份棉花混等混級的主要行為者,絕大多數棉農是將采摘后的棉花分等級存放的,棉花商販購買后就地將分等存放的籽棉摻混均勻,造成棉花加工企業無法分等級加工,這也是白棉2級以上顏色級棉花很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應研究對棉花商販的具體監管措施,盡可能杜絕棉花商販的棉花摻混行為,從源頭保障棉花分等級收購,保護優質資源。二是加大對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的監管力度,對棉花收購加工實施全過程監管。現在很多地方的纖維質量監測機構已沒有行政監管職能,無法對棉花實施監管,而縣級監管部門監管任務繁重,對棉花標準等技術要求不夠了解,造成棉花企業質量監管缺位,是棉花加工企業質量違法行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主要原因。因此,監管部門在監管中要充分發揮纖維質量監測機構的技術支撐作用,充分利用纖維質量監測機構的技術優勢,使監管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做好優棉優用的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各種方式向棉農、加工企業和用棉企業宣傳優棉優用、優棉優價,鼓勵棉農優棉優賣,鼓勵加工企業優棉優購,鼓勵用棉企業優棉優用,提高棉花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意識,推動河北省棉花質量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