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戰時期國立大學圖書館的內遷、重建及文化救亡運動*

2022-04-25 02:10:10,2
圖書館 2022年4期
關鍵詞:大學圖書館

石 嘉 朱 通 ,2

(1.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南昌 330022;2.中共撫州市委黨校 江西撫州 344899)

七七事變后,日本不僅以武力吞并中國領土,還推行文化侵華政策。一方面破壞中國文化教育事業,試圖徹底泯滅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另一方面掠奪中國大批古籍文獻,企圖摧毀中國固有之文化。國立大學圖書館作為文化教育之淵藪,是日軍破壞的主要對象。為躲避日軍的轟炸和破壞,各國立大學圖書館被迫內遷、重建。重建后的國立大學圖書館不僅恢復了圖書館功能,搶救了大批珍貴文獻典籍,而且向后方民眾傳播了先進文化知識,特別是宣揚了全民抗戰、抗日救國思想,粉碎了日本從文化、思想上滅亡中國的企圖。筆者梳理既往研究,發現抗戰時期圖書館研究相對薄弱,而考察戰時國立大學圖書館內遷、重建過程及其文化救亡活動,對了解近代中國大學圖書館的整個發展歷程,有著積極意義。

民國以來的大學素有公辦和私辦之分,其中公辦大學由政府創辦,主要包括國立大學、?。ㄊ校┝⒋髮W。依據1929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出臺的《大學組織法》規定:“國立大學由教育部審查全國各地情形設立之”“由省政府設立者為省立大學,由市政府設立者為市立大學,由私人或私法人設立者為私立大學?!盵1]因此,文中所指的國立大學,是直屬于教育部,經費來自國庫,由中央負責統籌管理的綜合性大學。1928—1937年,報國民政府教育部備案的大學共13所,分別為: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四川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暨南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國立同濟大學、國立北平大學。文章選取國立大學圖書館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因其屬于國家辦學,地位較高,是“舉國辦大學”的精華所在,研究國立大學圖書館能夠直接反映戰時高校圖書館的生存狀況。另一方面,相比?。ㄊ校┝⒋髮W及私立大學圖書館,國立大學圖書館在經費、管理及硬件設施等各方面相對更具保障,尤其在抗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遭受重創,高校生存環境更加艱難,許多高校難以為繼,紛紛向教育部提請改歸國立,涌現出大學“國立化”的小高潮(國立東北大學、國立湖南大學、國立云南大學、國立廣西大學、國立河南大學、國立貴州大學、國立重慶大學、國立山西大學、國立英士大學在1937年至1945年間先后由省立改為國立;國立廈門大學、國立復旦大學分別在1937年、1938年由私立改為國立)。穩定的經費來源也為國立大學圖書館內遷后的重建及其后續文化救亡活動做了鋪墊。文章專門研究國立大學圖書館的內遷與重建等活動,諸如四川大學等原設后方并未進行整體搬遷的大學圖書館,并不在文章研究范圍之內。

1 國立大學圖書館內遷

民國時期的大學圖書館大抵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乃至發展成獨立館舍的進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開始得到相對穩定的發展,在此期間,大學圖書館事業發展迅速。一是體現在館舍建造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許多大學圖書館或擴建或重修,如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館舍原有空間容量不過百人,羅家倫出任該校校長后決定加建圖書館左右兩翼及圖庫四層,總共可容1 000人以上,較前容量約大4倍,書庫容量較前擴大1.5倍[2]。國立北京大學于1935年8月興建了新的圖書館,包括4層書庫,總占地達1 256平方公尺[3]。二是體現在館藏上,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圖書館,國立大學圖書館以館藏豐富、涉獵廣泛著稱,各館在參考國內外圖書館先進辦館理念的同時,又立足自身,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辦館模式和學科特色。如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特藏包含明代文學家陳眉公手批的《西廂記》《琵琶記》,其他中文圖書亦搜羅豐富,共約9萬部,11萬余冊[4];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以藏書豐富著稱,其“圖書館規模之大,冠于全國各大學及公私立圖書館,藏書豐富,對于西洋文學系各種參考書,搜集尤多”[5]。三是體現在管理制度上,民國以來大學圖書館吸收了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圖書館逐漸行政獨立,直屬于校長之下,成為與“教務處”“事務處”等機關并行的組織機構,并且在規章制度上日臻完善,體現出“以人為本”“讀者至上”的服務原則。

七七事變后,日軍野蠻轟炸、劫掠中國大學,繼而波及大學圖書館,無數典籍文獻慘遭損毀、掠奪。如北平的國立清華大學校舍被日軍占據,圖書館被作為外科病房,書庫為手術室及藥庫,館內未及時轉運的數10萬冊中西文圖書、期刊悉數落入敵手[6];上海的國立暨南大學圖書館被日軍炸毀,中日文圖書喪失大半,中日文雜志、日報損失2萬余冊,惟西文圖書雜志及部分較為珍貴的書籍幸得保存[7];華中的國立湖南大學圖書館被日機轟炸焚毀,所有典藏除小部分被搬出外,皆付之一炬,共損失圖書達54 091冊[8];華南的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圖書在敵進犯之前,多數未能轉移,總館圖書損失134 358冊,雜志日報損失66 025冊,圖書器具損失952件,總計損失201 335件,分館圖書損失約35 006冊,雜志10 522冊[9]。全國??埔陨蠈W校在七七事變后大部分停辦或者被迫內遷。大學圖書館館藏圖書也是日軍重要的劫奪對象,圖書損失達500萬冊以上,其中國立大學圖書館損失圖書達2 703 871冊[10]。隨著戰爭形勢不斷惡化,為挽救文化教育事業,國立大學及其圖書館被迫內遷,以謀求續學、復館。

早在九一八事變之際,東北大學圖書館就因戰爭被迫隨校遷移。該圖書館起初藏書達十幾萬余冊,九一八事變后皆被敵人掠奪[11]。是年11月,東北大學在北平復課,校址定于北平彰義門國貨陳列所院內,并設立閱覽室,圖書館事業逐漸恢復。其后,東北大學改為國立,至1936年館藏圖書達32 549冊,初具規模[12]。但不久后七七事變爆發,國立東北大學被迫再度搬遷,先后遷往陜西、四川等地,圖書儀器及重要校產亦隨校西運[13]??箲饡r期,國立東北大學圖書館生存環境異常艱難,被迫反復遷移、以謀復館,而這只是戰時圖書館界的一個縮影。抗戰全面爆發后,國立大學圖書館為避戰亂,大抵隨校內遷、重建。

七七事變后,華北地區首當其沖,平津高校紛紛南遷。1937年10月,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南開大學聯合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因三校外遷圖書甚少,故臨時大學與遷至長沙的國立北平圖書館合作,組建臨時大學圖書館。此后該校遷往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總館設于迤西會館工學院內,理學院另設閱覽室,并在蒙自分校設分館[14]。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聯合在西安成立臨時大學,其圖書館建在西安城隍廟后街,但館藏圖書損失殆盡,只得購買、借用西京圖書館書籍。此后該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遷校于城固,其圖書館遷至城固縣城內文廟尊經閣舊址[15]5-6。山西大學起初遷至晉南,太原失守后停辦一年,其圖書館圖書交由當地縣府保管,至晉南失陷時全部散佚。1939年秋,該校及圖書館在陜西三原縣重建,購進圖書,借當地民房復學、復館。1941年又北遷至陜西宜川縣,辦學經費和館舍條件有所改進[16]。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淪陷后停辦,其館藏圖書原計劃存放在萬縣,但在運輸途中損毀較多,剩余一萬幾千冊圖書轉交中央圖書館管理[17]。國立河南大學圖書館的大部分圖書在豫湘桂戰役中損毀[18]。

在華東地區,八一三事變后,上海的國立復旦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同濟大學、國立暨南大學等高校紛紛就近遷至租界以避戰亂,租界形勢惡化后又遷往重慶、福建等地,其圖書館也隨校遷出。如國立復旦大學最終遷往重慶北碚黃桷鎮,租用普通民房,充作圖書館參考室、閱覽室等[19]。國立同濟大學歷經六次搬遷,最終遷往四川南溪李莊鎮,其圖書館設于紫云宮廟內,大殿用作書庫和辦公室,西廂樓辟為閱覽室[20]208。國立浙江大學經歷四次大規模內遷,最終落址貴州遵義,圖書館設于遵義城區何家巷祠堂內,在湄潭文廟大成殿、永興九皇閣設分館[21]。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較早派員分赴鄂、湘、川等地考察遷移處,最后決定遷至重慶。因搬遷迅速得當,國立中央大學及圖書館儀器、圖書和其他設備保存較為完整[22]。

在華中地區,國立武漢大學為了保存圖書,曾組織人員將館內較為重要的書刊先行運存于宜昌,其整體遷至四川樂山后,提前搶運至宜昌的圖書儀器亦西遷[23]。湖南大學及圖書館遷移前慘遭日軍轟炸、損毀嚴重,直到1938年10月西遷至湘西辰溪縣,新建兩間平房充作圖書館辦公室及閱覽室[24]。國立中正大學遷移最晚,至1945年初從泰和縣遷至寧都縣,其圖書館圖書也隨之遷移。

在華南地區,七七事變不久,國立廈門大學將教學儀器和大批圖書搶運至鼓浪嶼、漳州、龍巖等處。至1937年底,國立廈門大學整體遷往閩西長汀,租用當地文廟、民房作為教室和館舍,并在虎背山增添嘉庚堂、教室及閱覽室[25]。1939年5月,國立中山大學緊急遷至云南澄江。至1940年7月,該校復遷粵北坪石,部分圖書也隨之遷移,其他仍保存在澄江,遷往坪石的圖書后因戰爭散佚殆盡??箲饎倮?,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重建于廣州文明路舊校址內,直至1946年遷回廣州石牌原校[26]。

綜上,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中,為了保存中國文化,延續中華教育,各國立大學及其圖書館紛紛離開故地,開啟內遷的征程。各圖書館雖然所處的地域不同,內遷的階段不一,圖書轉移的方式各異,但亦不缺乏共性。

一是內遷過程的長期性。抗戰時期國立大學圖書館的內遷往往受戰局影響,反復搬遷,能夠一次性完成內遷的大學圖書館極少。多數大學圖書館在戰爭中多次遷移,如國立同濟大學先后經歷多達6次內遷,在反復搬遷的情況下,圖書館內的圖書儀器也難以及時轉入新校址。1938年冬,當國立同濟大學第一批圖書運至廣西賀縣八步鎮,“還未及卸下時,學校又決定遷往昆明”[20]113。因此,戰時大學圖書館的內遷不僅路途迢迢,且在交通閉塞的條件下顯得舉步維艱,其過程往往迂回波折,周期漫長。

二是在內遷的路線上,整體呈現向西、向南的遷移動向。因為教育發展的不均衡,西南地區高校圖書館也較為匱乏。僅以四川省為例,抗戰以前四川省高校圖書館僅有4所,分別為:國立四川大學圖書館、私立華西協和大學圖書館、私立成華大學圖書館和私立相輝文法學院圖書館。抗戰爆發后,各?;蛞驊饏^關系,或為避免敵機轟炸,紛紛設法遷移,西南各省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高校及圖書館的搬遷首選之地。據1941年當年的統計信息,遷到四川的大學圖書館除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國立東北大學圖書館、國立復旦大學圖書館等國立大學圖書館外,還有金陵大學圖書館等私立大學圖書館,以及國立中央圖書館等大型公共圖書館。正是由于這些圖書館的內遷,促進了四川省圖書館事業的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中國人文薈萃之地。

三是內遷后的大學圖書館多以學院為單位散落各處。如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遷滇時,因昆明校舍嚴重不足,該校文學院、法商學院的校舍難以落實,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親赴昆明以南300余公里的蒙自縣考察,開會后決議將兩學院設于蒙自。故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除將總館設立于迤西會館工學院內,還在蒙自分校設立圖書分館一座,方便師生閱覽[27]。入川后的國立中央大學分為多處,其中總館位于重慶沙坪壩,館舍建于沙坪壩松林坡的山頂之上;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農學院的畜牧獸醫系和牙醫??茖W校遷至華西壩后,醫學院圖書館也遷至成都;1939年國立中央大學建立柏溪分校用于一年級學生學習,故該年冬又于柏溪分校建立分校圖書館一座[28]253。國立浙江大學于1940年遷至貴州后,將校本部設于遵義,包括文、工兩學院及師范學院高年級學生,而理學院及農學院則設置在遵義下轄的湄潭縣內,一年級及先修班則設置在湄潭縣所屬的永興場內,因此,國立浙江大學圖書館除總館設于遵義外,又在各分院分別設置圖書分館[29]。國立復旦大學在內遷初期,校舍及圖書館更是各自分散,縱橫錯雜,其主要校舍分散在嘉陵江畔的黃桷鎮上,但各學院散落鎮中,互不毗連,正如當時復旦學生所言:“我們的校舍,散處于黃桷鎮的每一角落,到處是復旦,但沒有一處特別是復旦。”[30]

2 國立大學圖書館重建

國立大學圖書館內遷后,開啟重建工作。各館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努力謀求新館舍、增加館藏圖書、調整運營和管理,以盡快適應戰時環境,恢復圖書館功能和事業。

2.1 尋求新館舍

重建圖書館,首要任務是尋求新館舍。當時館舍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租借各類館舍。廟宇、祠堂成為主要來源,如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遷至城固后,將縣城東北隅文廟尊經閣改為圖書館,閣內分上下兩層,作為閱覽室和書庫[31]。內地校舍也是重要來源,如潭頭高級小學主動讓出50余間教室,作為國立河南大學教室和圖書館[32]3。國立中央大學遷渝后,國立重慶大學將部分閑置土地劃給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以此為基礎建造2所木質平房圖書館[33]18。二是新建館舍。各圖書館僅靠租借館舍,難以滿足實際需求。1939年5月,國立東北大學代理校長臧啟芳向教育部反映,“查本校之藏書室,原甚狹窄,閱覽室則向系借用禮堂,座位既不足分配,桌椅又須常移動,易損壞,亦殊不便。添購各項圖書源源而至,藏書已無力庋架,勢須另行擴充”[34]。部分國立大學在政府的支持下興建新館舍。1939年,國立東北大學圖書館新館舍建成,設有普通閱覽室、雜志閱覽室、出納處、書庫、辦公室及研究室等,閱覽室配置大書桌40張,可容納400人同時閱讀[35]。同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新校舍竣工,圖書館設在校舍正中,館內設置大閱覽室,可同時容納600余人,設置書庫,可收藏5萬冊圖書,另設期刊庫和期刊閱覽室[36]2-4??傊?,戰時各圖書館館舍來之不易,起初依靠租借遷入地建筑,或為廟宇、祠堂一座,或為平房、草屋幾間,甚至僅占用一室。其后,部分大學通過借款、捐款或政府經費支持,建造新館舍、閱覽室,其圖書館得以重建。

2.2 增加藏書數量

各圖書館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增加藏書數量:一是購買新書。戰時各校辦學經費十分有限,各館只能以少量經費購買教學書籍。如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組建初期,邀請教師列出急需參考書單,共列出862種圖書、耗資2 700余元,由圖書館購置[37]。二是“共享圖書”。戰時各圖書館為解決圖書奇缺難題,積極采取“館際互借、資源共享”之辦法。如長沙臨時大學圖書館創建伊始,同北平圖書館協議共建圖書館,北平圖書館借出部分圖書,供臨時大學師生閱覽[38]280-286。三是捐贈圖書。捐贈圖書是擴充各館藏書的重要來源,而且形式較多。①向社會各界征集圖書,各館發布征書公告、制定獎勵辦法,激勵社會各界踴躍捐贈。如國立中山大學向教育界、學術界、出版界通函征求書籍,共發征函662封,最終獲贈圖書萬余冊[39]。②號召校友贈書。國立交通大學校友會發起“一本書”運動,號召“各地分會及在渝同學捐贈書籍,每人至少一冊,以便匯贈母校圖書館藉濟書荒”[40]417。③海外贈書。部分圖書館還得到海外友人支持,1939年國立浙江大學德文講師鮑克蘭夫人介紹德國萊城出版商向國立浙江大學贈送圖書40余種;1940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獲得英國牛津等大學贈送1 545冊圖書[38]287。④自編書籍。部分圖書館囿于經費所限,或因日軍封鎖、轟炸,購書十分艱難,遂采取“自給自足”之法——自編書籍。如國立交通大學不少圖書、教材仰賴各科教員編纂,“所編教材,一部分采自歐美西書,一部分則教授本多年之工廠經驗,向各方搜集切用資料,自行選編”[41]37。

2.3 改進閱覽設備

各圖書館內遷時,因館內圖書設備如鋼鐵書架等體積較大,價值相對其他重要設備又較小,搬運費時費力,故多半被遺留在原校址內,未能攜出,內遷安頓后,全部閱覽設施皆需重新置辦。內遷初期,國立大學圖書館在臨時館舍內,一切都只能因陋就簡。如國立河南大學圖書館遷至潭頭上神廟后,因沒有書架,該館職員只能把裝運的圖書木箱層層壘起,搭成簡易“書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李約瑟曾多次訪問國立河南大學,據他回憶:“這個圖書館原有很多藏書,可是連續幾次疏散,使圖書受到很大的損失。圖書目錄已經找不到了,書籍堆在那里,許多還成捆地放在古老的神像腳下,就像剛剛由汗流浹背的搬運工們扁擔上卸下來似的。”[32]11這種情況并非偶然,戰時的物資無疑是相當缺乏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1943年2月的《圖書館館務報告摘要》中提及“館產”一項,除“桌椅家具”外,其他重要物品僅有打字機四架,汽燈十四盞,三槍牌自行車一輛而已[38]329。正是基于戰爭環境下各種條件的限制,一些大學也不得不想方設法,盡可能地調動人力物力,改善館內設施。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圖書館自西安遷至城固后,因裝運艱難,原館內設備無法運達,該館在初置城固縣文廟尊經閣時,“院落寥闊,蒼苔遍地,空閣一座,內中一無所有”。此后該館極力修繕閱覽設備,做成閱覽桌20張,每張可容5人,閱覽凳100個,出納臺1具,雜志架4個,書架10個,目錄柜1個,報夾若干及辦公桌椅若干,由此始能勉強敷用[15]5-6。國立中山大學在西遷澄江后,為了使圖書館能夠及早開放,館內人員統一編排分作四組,包括設備組、園藝組、鐵路組、布置組,負責修繕館舍、制造用具、鋪平道路、環境衛生等事項,大部分由員工親自動手,并將在廣州裝運圖書時已提前設計好的“兩用木箱”開箱,這種木箱既可疊為書架,也可改作書桌板凳用[42]。重建后的國立大學圖書館設備雖然簡陋,但各館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中,依然設法改進閱覽設備,圖書仍有“棲息之所”,這是戰時教育得以弦誦不輟的重要保障。

2.4 調整運營和管理模式

抗戰爆發后,各圖書館為適應戰時環境,及時調整運營和管理模式。一是調整借閱規則。各館內遷、重建過程異常曲折,而且經費嚴重不足,其館舍和藏書捉襟見肘、不敷應用。對此,各館一方面調整閱覽規則,即通過限制借閱圖書數量、延長閱覽室開放時間、實行提前預約借書制度、嚴懲逾期不還或損毀圖書者等措施,將有限的藏書實現最大化利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廈門大學等高校圖書館為滿足學生閱讀需求,曾將閱覽室開放時間改為全天開放。二是縮減規模和級別。戰時各館經費、人員、藏書銳減,整體規模和行政級別隨之精簡。如長沙臨時大學圖書館遷至昆明后,“學校當局乃改組圖書館,縮小范圍,改館長制為主任制,隸屬于教務處”[36]2。國立交通大學教務處出臺《教務處暫行辦事規則》,規定校長下設教務、訓導、總務三處,圖書館由教務處管理,“教務處下暫分教務長室、注冊組及圖書室三部分?!薪虅臻L之命分別處理各項教務”[40]446。在動蕩的戰爭環境下,國立大學圖書館的發展、運營受到嚴重影響。三是努力改進讀者服務工作。戰時各館不僅努力恢復館藏圖書、擴充館舍、改善閱覽設施,而且努力改進讀者服務工作。如長沙臨時大學圖書館為方便師生閱覽書籍,采用開架制的閱覽方式,學生可進入書庫、自由取閱,這樣一來,少量的圖書也能得到廣泛利用[38]285。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圖書館組織館員剪貼報紙,所剪報紙包括漢口《大公報》和長安《西京日報》,并將各類材料分別匯集成冊,大大方便了師生閱覽,提高了閱覽效率[15]6。

抗戰時期,盡管各圖書館條件極為簡陋、運營異常艱難,但廣大師生積極響應“文化救國”“文化抗戰”號召,讀書熱情高漲。長沙臨時大學圖書館重建后,其閱覽室常常爆滿,每日讀者超過700人[38]285。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友反映:“圖書館里雖然沒有多少書,地方也很狹小,可是每天總是在八點鐘開始,直到下午五點,每個座位,沒有空座,去晚了就得作向隅之嘆。”[43]國立廈門大學師生讀書氛圍也十分濃厚,1939年下學期全校師生400余人,共借閱圖書7 000余冊,平均每人16冊,圖書館只得延長開放時間,甚至全天開放,即便如此,其閱覽室座位仍時感不足[44]。

需要指出的是,各圖書館雖然積極內遷,通過多種方式完成重建,但在日軍瘋狂的侵略和破壞下,各館為躲避戰火,輾轉遷移,頻繁的搬遷嚴重影響大學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內遷至后方的國立大學圖書館雖然得到一定的喘息之機,但與戰前相比,在戰爭環境的束縛下,只能于艱難困頓中勉力維持。

關于表1,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說明。第一,表1所列舉對象僅為戰前已經設置為國立的大學圖書館,戰時由私立或?。ㄊ校┝⑥D為國立者并未統計入內。一方面是因為上表涉及戰前的統計數據,以此能更直觀地展現國立大學圖書館在戰爭前后的變化狀況;另一方面因為國立大學數量眾多,以此能避免表格的冗長和累贅。第二,由于各館在戰時頻繁內遷,時間不一,因此難以在同一時間段來統計內遷后各館的館藏狀況,故表1中關于各館在戰時的數據,展示的是各館在不同時間點的情況,目的在于對比內遷前后國立大學圖書館的發展狀況。

表1 抗戰前后國立大學圖書館概況一覽表

可以看出,與戰前相比,國立大學圖書館藏書規模呈明顯下降的趨勢,館藏量的下降也使圖書館規格精簡,館員數量亦隨之銳減??傮w言之,內遷較為完整的大學圖書基本得以保留,而大部分圖書館在經歷反復搬遷后,館內圖書已所剩無幾。具體言之,戰時各館中,藏書規模較大的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以及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館藏都突破10萬冊,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兩校因戰時搬遷速度較快,加之在后方通過各種方式添置圖書,故其圖書館館藏數量與戰前相較已有所增長,而國立中山大學在戰時遭敵破壞嚴重,圖書館藏書數與戰前相比大幅下滑。此外,各館的藏書數量在戰時懸殊更大,藏書較少的國立大學圖書館,如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圖書館、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尚不足萬冊。

從地域分布上看,與戰前相較,原屬平津地區的大學圖書館館藏數量下滑最為嚴重,戰前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國立北平大學圖書館藏書皆突破20萬冊,私立南開大學藏書也在15萬冊之上,而三校在合組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后,其館藏圖書已不足5萬;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兩校圖書館館藏原在10萬冊上下,國立北洋工學院藏書在戰前也超過5萬冊,三校合組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時,藏書僅剩3 000余冊[45]682-684。其原因在于,日軍在北平挑起盧溝橋事變后,各校對戰事的發展并沒有正確預估,更沒有做好任何關于內遷的準備。以國立清華大學為例,在事變期間,適逢暑期,該校校長梅貽琦正于廬山參加談話會,圖書館內職員也多在假中。由于當時推測事件未必擴大,1937年7月10日,該校教務長潘光旦還專門函電致梅貽琦,告知“連日市民、學校均鎮靜。各方安,乞釋念”[54]。隨著平津迅速被敵侵占,國立清華大學校舍也被敵軍占據,此時圖書館內還未及搶運的圖書,多被敵劫掠而去??梢钥闯觯趹馉幍木o急狀態下,時間即為“生命線”,但校方由于缺乏長期抗戰的準備,大批圖書在戰火波及之際,已運轉不及,陷落敵手,這不由令人扼腕痛惜。

總而言之,在動蕩不安的戰爭時期,各館藏書數量及規格已不能與戰前相提并論,相比于學生日益高漲的學習欲望,學校圖書館的藏書相對貧乏。但仍值得肯定的是,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中,各館依舊設法努力擴充館藏、改進硬件設施,在動蕩的局勢中頑強發展,力尋生機,這些來之不易的圖書無疑成為學生學習的寶貴資料源泉。

3 國立大學圖書館文化救亡活動

抗戰救國是當時全國各族人民最主要的任務和使命,為動員最廣大人民群眾支援和參加抗戰,國立大學圖書館自覺擔負起抗戰動員、文化救國的時代使命?!皥D書館就是一種最好宣傳施教的機關,所以它的任務及使命是特別的重大?!盵55]

3.1 搜集抗戰文獻

1939年1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與國立北平圖書館共同組建“中日戰事史料征輯會”,廣泛搜集抗戰文獻和史料,以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銘記前線將士浴血奮戰精神。該會不僅在北平、昆明設立總辦事處,還在國內外各大都市配置采訪專員,負責搜集抗戰題材的文獻和資料。“舉凡九一八以來暴日侵華之經過,抗戰發動之緣起,國際關系之變遷,我軍戰斗之實績,國內政治、經濟、社會、交通、教育各方面之興革,民眾運動之發展,救濟救護之設施,淪陷區域之情況,敵軍之暴行等等,凡與此有關之文獻,悉在搜集之列?!盵56]至1940年該會共搜得中外文圖書5 300冊,中外文期刊報紙1 637種,其他公文、電稿、照片等500余種[57]。此外,該會還開展文獻整理工作,具體分三步進行:一是日報剪排,與抗戰主題有關者皆在剪裁之列,以《大公報》為主,其他報紙專載、特訊或《大公報》所缺者為輔。二是文獻編輯,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編輯,以便讀者檢索、閱讀。三是索引工作,從國內外數千種期刊雜志中選擇有史料性質的文字,分別加以甄選排列,編成索引。該會的工作一直持續到抗戰結束,不僅搜集了大批珍貴的抗戰文獻,而且在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行徑、爭取國際社會同情、歌頌中國人民抗戰精神、增強軍民抗戰士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2 搶救珍貴典籍

抗戰時期,日軍有意破壞、掠奪中國珍貴的文物典籍,妄圖從文化上、思想上征服中國人民。大批珍貴典籍如入餓虎之蹊,隨時有可能遭受日軍劫掠。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各圖書館排除萬難,擔負起搶救文獻典籍的重要使命。

一是成立文獻保存同志會。淞滬抗戰后,大批圖書典籍毀于戰火,或散落在民間。“通衢之間,殘書布地,不擇價而售。亦有以雙籃盛書,肩挑而趨,沿街叫賣者?!盵58]各地涌現大批廉價處理的典籍,引起日軍覬覦,遂成立“中支(華中)占領地區圖書文獻接收委員會”,以最低價格搜掠流落各地的珍貴典籍,并將其掠往日本。為挽救古籍文獻,1939年國立暨南大學圖書科主任鄭振鐸向國民政府教育部提議收購古籍、保存文獻,不久得到其支持,同意用英國退回的庚子賠款購書[59]。1940年初,鄭振鐸聯合國立暨南大學校長何炳松及留滬文化名流張詠霓、張元濟、張鳳舉5人組成“文獻保存同志會”,制定《文獻保存同志會辦事細則》,分工合作“辦理圖書點查、登記、編目及裝藏事宜”[60]。該會搜集的圖書十分廣泛,“不僅須在量上包羅萬有,以多為勝,且須在質上足成為國際觀瞻之目標”[61]。在搜集范圍上,不拘泥于東南沿海一處,“大抵我輩搜訪所及,近在蘇杭,遠至北平,與各地諸賈皆有來往”。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該會搜購古籍行動被迫停止,盡管活動時間不足兩年,但搶救了大批珍貴典籍,僅購得善本一項就達121 368冊[62],實為戰時保存國粹之一大壯舉。

二是協運文瀾閣《四庫全書》。1937年底,日軍進攻杭州,藏于杭州文瀾閣的《四庫全書》隨時有被日軍劫掠的風險。對此,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陳訓慈(兼任國立浙江大學圖書館主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等人自覺擔負起轉移閣書的任務,并得到教育部支持,最終決定將其遷往貴州。1939年4月,閣書秘藏在貴陽市郊的地母洞中。其后,竺可楨多次考察洞內藏書情形,為更好保存古籍,避免受潮損毀,他提出“四庫全書封閉于各書箱內時已年余,且移置洞中,經此梅雨季節,設不開箱完全曝曬,恐書受潮,須備曬書臨時費,俾得即時著手辦理”[63]。竺可楨還請示教育部增加管理人員及經費,定期集中開箱曝曬書籍。自1939年起,每年秋季曬書一次,平均每日曝曬五六箱,由國立浙江大學派1名教員或館員負責。1944年日軍入侵貴州,竺可楨、陳訓慈等人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將該套《四庫全書》從貴陽遷往重慶。1945年2月,教育部在重慶成立“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由張宗祥、竺可楨、蔣復璁、顧樹森、徐青浦、賀師俊、余邵宋等8人擔任委員,均為教育界、圖書館界名流,負責保存此古籍。

此外,戰時各國立大學圖書館被迫輾轉遷移,圖書館人員、儀器及圖書得以轉移,尤其“搶救”了部分珍貴典籍。如國立清華大學早在1935年底就將圖書館珍貴古籍和外文圖書裝成417箱,包括大批宋元版古籍、雍正本《古今圖書集成》《大清會典》及眾多縣志、文集的精善本,經由天津運抵漢口,寄存在漢口的上海銀行第一倉庫,其后又遷往重慶、昆明等處[64]。1938年初,國立中山大學也曾將320箱珍貴圖書存放在校內安全地點,后又將其中的199箱圖書寄存至香港,其余121箱暫存于校內。同年底日軍進犯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緊急西遷211箱共計53 847冊圖書[65]。

3.3 購置、編印及展覽救亡圖書

一是購買抗戰主題圖書雜志。為提高師生抗戰救國意識,各圖書館購進大量抗戰題材的圖書雜志,方便師生及時了解戰爭形勢。1937年10月,國立浙江大學訂購大批抗戰書刊,分置于該校文理學院與農學院圖書館內,以供師生閱覽[66]。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曾開設戰時資料閱覽室,配置專門書架兩列,陳列英美最新出版的圖書、報刊,以引起全校師生對各戰區局勢的密切關注及研究[67]。滇緬公路遭敵封鎖后,國外期刊難以寄送至大后方,英美科學文化界遂于1943年在重慶設立“國際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該會將英美最新出版的圖書、報刊攝成縮微膠片,然后空運至大后方,分發給各大學圖書館使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收到該會所制縮微膠片4 000余卷后,配置幻燈片兩座,以供全校師生觀覽[38]289。各館積極添購抗戰書籍,方便師生洞悉國內外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增進他們的愛國救亡意識。

二是編印抗戰救亡圖書期刊。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重建不久,即廣泛搜集國內外有關抗戰的各類圖書資料,遴選西方各國期刊刊載的中國抗戰專題文章,共選得58篇編印成《暴日侵華與國際輿論》一書,“各篇執筆者,皆現代遠東問題之權威,一字一句,均足以代表各國人士對于我人抗戰所懷之觀感,而作同情之呼吁;又能增強我人抗戰之信心與把握著最后之勝利”[68]。國立浙江大學教授梅光迪、張其昀及圖書館館長陳訓慈等人創辦《國命旬刊》,主要刊載抗戰形勢、國內外局勢、文化救亡等文章,強調“根據我國固有之文化精神,以解釋目前抗戰之意義”,呼吁廣大民眾擔負起救亡圖存之使命[69]。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專門成立“圖書館抗敵后援工作隊”,以“保存我國文獻,宣揚文化并增進民眾抗戰常識”為目標,編印大批抗戰主題書籍、戰時民眾讀物,分發給云南當地民眾。此外,該館還定期舉行抗戰主題的書展,向地方民眾宣揚抗戰精神和民族意識[70]65。

三是舉辦抗戰主題圖書展覽會。“圖書館對于文化,只圖保存,仍沒有用處,因此除保存外,它時時還要讓這圖書供人使用,而將文化一而十、十而百地傳遞開展來。”[71]戰時各圖書館通過舉辦圖書展覽會,向后方民眾展示抗戰主題圖書、報刊,以喚醒其抗敵報國熱情。中日戰事史料征輯會曾舉辦抗戰史料展覽會,“有關抗戰書籍、雜志、報章、圖書、照片、地圖、統計圖表、信札、日記、布告、報告以及各種宣傳品全數陳列,以供展覽云”[72]。國立中山大學在澄江時期設戰時圖書閱覽室,并借用澄江縣黨部大禮堂開辦圖書展覽會,挑選抗日救亡圖書,并安排剪報、地名索引、戰況指示、空襲統計等工作,閱覽人數頗多[73]。國立東北大學圖書館主任王錫藩、文科研究所主任金毓黼等人在重慶發起東北文獻展覽會,向后方民眾展示“偽滿”相關歷史文獻和資料,揭露日本在東北的野蠻統治?!爸醒敫髟?、部的長官及朝野名流學者多來入覽,每日參觀者達二三千人?!盵74]

3.4 助力后方民眾教育

為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意識和抗戰熱情,不少國立大學圖書館將工作范圍拓展到館外,助力后方民眾教育、開展識字掃盲運動。1944年初,國立浙江大學組建“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社教工作服務隊”等組織,在遵義開辦民眾學校及各類補習班,由該大學圖書館負責設立民眾閱覽室,并將館內部分科普讀物、文史圖書復本贈與遵義當地學校,以推進當地識字教育的開展[75]。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從云南遷至粵北后,為推進當地民眾教育,將舊戲臺改建成民眾閱覽室,配置簡單的書架、桌椅,藏有普通民眾讀物2 000余冊和其他報刊百余種,每周舉行新書及專題圖書展覽。自圖書室開放后,到館閱覽者平均每天達五六百人[76]。國立中正大學圖書館還在贛南官溪村、夢陂村各設立1處民眾閱覽室,并向中央文化驛運總站泰和支站征購大批普通讀物、報刊充實閱覽室,方便當地村民閱覽[77]。國立東北大學遷川后推行民眾識字運動,其圖書館成立民眾讀書編輯組,負責編輯包括《國民千字課》《中國史地淺說》《外族侵略中國史》《抗戰小說》等書籍,分發給當地民眾,不僅提升其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激發其民族和國家意識,真正實現全民抗戰[78]。

總體來看,戰時各國立大學圖書館雖然身處后方,但其活動和服務范圍并不局限于有限的圖書館館舍,而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參與到全民族的抗戰之中。大學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青年學生,因此戰時的國立大學圖書館不僅搶救了大批珍貴資料、古籍,使中國的文化精華得以傳承;還征購、編印及展覽了不少與抗戰有關的書籍雜志,使青年學生能夠耳濡目染,提升其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更是以社會教育的形式聚集學生,在促進民眾教育的同時,發動青年學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抗戰當中,在無形中為抗戰爭取到了青年的力量。

4 結語

抗戰爆發后,日軍大肆摧毀中國文化教育事業、掠奪中國文物典籍,妄圖從文化上、思想上消泯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國立大學圖書館因此慘遭浩劫。為保存文獻典籍、延續中國文脈,國立大學圖書館隨高校內遷。各館內遷后,努力擴充館舍和藏書,調整運營和管理,不僅適應了艱苦的戰爭環境,逐漸恢復戰前圖書館功能、延續圖書館事業,更為重要的是向后方傳播了先進文化知識,尤其宣揚了抗戰救國精神,動員后方民眾參與和支持前線抗戰,成為傳播抗戰救國思想的重要陣地。戰時圖書館學人也意識到要轉變圖書館功能、服務于抗戰救國。陳鴻飛認為:“今日之圖書館,已非往日之藏書樓,已由貴族化而變為民族化,由靜的工作,變為動的工作。”[79]陳訓慈指出:“我們服務于圖書館界的同人,站在領導民眾的教育者地位,更應努力工作,以盡本位救國的責任。”[80]杜定友指出戰時圖書館使命為“一為保存本國文獻,二為宣揚本國文化,三為增加民眾抗戰常識”[70]52。鑒于此,各國立大學圖書館并不局限于館內活動,而是延伸到館外,諸如廣泛搜集抗戰史料,搶救珍貴古籍文獻,購置、編印及展覽救亡圖書,助力后方民眾教育等,自覺擔負起文化救國、教育救國之使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猜你喜歡
大學圖書館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圖書館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12
時間重疊的圖書館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40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飛躍圖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青草网站| 欧美成人日韩|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无码在线激情片|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天堂自拍| 久久国产拍爱| av无码久久精品|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亚洲一级色| 日本www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精品视频91|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黄色在线不卡| 99热亚洲精品6码|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不卡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一级片一区| av在线人妻熟妇| 色视频久久| 天天色综合4|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黄色在线网|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a在线|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国产视频a|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欧美a√在线|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色婷婷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丁香婷婷激情网| 国产色伊人| 毛片久久久|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欧美啪啪一区|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欧美亚洲欧美| 韩日免费小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亚洲一级毛片|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亚洲天堂自拍| 久草中文网|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伊人久综合| 色婷婷狠狠干|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www.精品国产| 亚洲乱伦视频|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亚洲91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青青草91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