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菡亭
摘要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如今高中語文讀寫教學更傾向學生的整體發展,對于學生個體能力的開發與培養還稍顯薄弱。筆者試圖利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調動學生在讀寫方面的積極性,為其提供豐富的媒介資源,使其在更廣闊的視野下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辯析評判能力。
關鍵詞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
新課標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列為十八個學習任務群之一,它能拓寬學生的視界,為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提供更豐富的材料。它能培養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從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最終有效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實現。
一、理解“跨媒介閱讀與交流”
在語文活動中,“媒介”相當于大眾媒體,包括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它是承載多種信息的載體或平合,可以是平面的靜態媒介,也可以是立體的動態媒介。“跨”屬于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能夠有效利用多種手段,積極獲得大量既有素材。“閱讀”考驗的是學生讀取信息的能力,在大量材料中學會甄選有效信息。而“交流”的要求更高,它是語文表達的需要,其關乎學生的思考力,看學生能否理性思辨地分析闡述信息。
二、運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必要性
1.高中語文讀寫教學的現狀
高中讀寫教學材料局限在紙質文本。高一高二多為教科書、教師推薦的經典文本,高三會引入各地模擬卷或是上一年的高考真題。這些紙質材料最大的局限在于內容與信息大多是別人用過的舊聞。我們要善于讀,在閱讀中總結歸納前人的思想。但我們忽略了一點:在認同綜合別人觀點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地缺少了個體的思考與表達。另外,在寫作方面,我們經常會涉及文章的現實意義,當下社會在關注什么?
當下需要怎樣的時代精神?在解決當下棘手問題時,我們需要怎樣的思維?這些內容都需要多而新的信息來支撐,光靠經典的紙質材料遠遠不夠。
觀照如今高中的讀寫教學,對誦讀是忽視的。學生讀書多以集體形式為主,大聲代替了有感情。誦讀基本沒有個性,很容易走人全程高亢激昂的誤區。大多數同學對自己的朗讀沒有自信,課上但凡請同學出來單獨朗誦,老師見到的總是那幾張面孔,多數同學習慣以聽眾的身份參與到誦讀活動中。而高中寫作教學經常會瞻前顧后,努力適應改革的同時會有很多顧慮。譬如,任務驅動型作文涉及到的應用文形式很多,在作文訓川練時,教師總害怕自己有所疏漏,學生沒有練到所有形式。教師又會苦惱于那些善于寫記敘文的孩子,在如今的高考寫作中會處于劣勢,他們的寫作風格并不適用于應用文……
2.運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必要性
運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能有效豐富讀寫材料。國內外主流媒體對新聞事件的發聲、學者名人在自媒體上的觀點態度、影視作品的推廣流行等等,這些都能成為高中語文讀寫教學的素材。學生可以在多種聲音下獲得新的視角;也可針對這些素材進行再解讀,從而獲得新的認識。
涌讀方面,學生可以借助媒介交流充分大膽地表現自己,使朗讀更為個性化,更有趣味性與推廣度。讓學生聽到自己的聲音,這是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寫作教學方面,借助報紙雜志電視網絡,就熱點事件隨機布置微寫作,盡量多見識多感受生活中常用應用文體,多練一定有收獲,不必在意文體涉及全面與否。對于喜歡又擅長寫記敘文的學生,要充分認可他們的特長,畢竟作文不只是為高考服務的,鼓勵他們平時寫些小小說,并借助媒介將其推廣。
三、“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在高中語文讀寫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1.閱讀材料的篩選應用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經常受到時間與學生閱讀能力的制約。教師選擇應用好跨媒介閱讀材料,可以有效縮短學生的認知時間,可以用淺顯的方式導學生繼續深人理解文本。譬如有關長篇小說的整本書閱讀,如何行之有效地完成呢?教師可以選擇影視作品或像《一本好書》這樣高質量的綜藝作為先導,讓學生初步熟悉情節,再針對某些細節,回歸文本體悟感受。又如培養學生閱讀較難理解的社科類著作,利用跨媒介材料創設激趣情境很有必要。初遇鄉土中國》,學生普遍表示無法沉下心去讀,對某些專業詞匯似懂非懂,毫無興趣。于是教師找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梁先生用兩期節目,主要解讀了“差序格局”和“禮治”。因為解讀結合了當代農村的現狀,學生會被自然地帶人情境,隨之想去看看這本經典著作是怎樣解析“鄉土中國”的。雖然這些跨媒介材料可能存在解讀片面、內涵不深的問題,但在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上,確實功不可沒。
由此可見,教師在篩選應用跨媒介閱讀材料時,必須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首要目的,尋找選擇更為形象更為短時的跨媒介教學材料,完成對語文閱讀教學的激趣作用。切不能過度應用或解讀跨媒介材料,甚至將它取代原作來實施教學。
2.朗讀形式的跨介升華
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害羞靦腆,在網絡世界中卻果敢熱情。判若兩人的性格與他們成長的環境大有關系。身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作為社會人,因為學業的關系,他們的社交變得越來越窄。他們從小習慣于獨處,所有體驗和感受都愿意在相對私密的空間中進行。由此可見,跨媒介交流更符合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建構,更有利于他們進行個性化的朗讀。為了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使誦讀活動開展得更廣泛,我以一篇詩詞為藍本,讓學生自己編寫誦讀腳本,在此基礎上自選背景音樂進行朗誦。整個過程請學生自行錄制聲音文件或小視頻,發到班級QQ群共享。在之后的一節語文課上,同學們針對誦讀文件進行有意義的互評互賞,最后選出五位同學推薦到校廣播站和公眾號。一次班級網終平臺的互動,大大增強了孩子的誦讀自信,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將互動平臺擴大,鼓勵學生在網上(直播間)開設朗誦沙龍,與名家或同學同誦一首詩,可采取合作模式,亦可采取競爭模式,還可模仿《朗讀者》,讀自己喜歡的文章。
將朗誦定為“跨媒介交流”的形式,縮小了學生朗誦的空間,使他們充分盡情地釋放自我;又擴大了學生展示的空間,使他們看到自己從未發覺的潛能。“跨媒介交流“為高中語文誦讀教學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3.寫作任務的多樣有趣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為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信息越多,越需要師生進行有效篩選整合,需要師生用理性的眼光判斷信息的真偽與價值。
(1)電視新聞類、綜藝類節目的啟示
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大學生辯論賽是可以借鑒的媒介材料。但讓學生一看到底,其實收獲不大。怎樣最大化地利用辯論賽材料呢?可以試著讓學生先看前三辯,學會聽取多種聲音。再讓學生選擇一方,以這方四辨身份作總結成詞。最后播放四辯選手的總結成詞,并與自己的作比較。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思維的優勢或漏洞,既鍛煉了整合信息的能力,又在寫與改中提升了思維。
如今,學生會涉及到發言稿、倡議書之類的應用文寫作,這些文章要求學生能針對某個話題,具有煽動性地發表自己觀點。仔細想想,擁有這種能力的杰出群體,非主持人莫屬。所以在平時的讀寫訓練中,不妨引入主持人大賽的素材,先讓學生模擬主持人或記者,在規定時間內,就大賽話題寫一篇文章。這能培養學生迅速組織語言,簡明得體又邏輯清晰地表述事件與觀點的能力。
最后,必須談一談《新聞周刊》,這個節目白巖松堅持做了很久,以前筆者總是利用班會課播放,以達成自己的德育目標。隨著語文新課改的推進,“立德樹人”成為語文教學的新坐標。《新聞周刊》自然成為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有效材料,學生可借此了解最新時事,也可學習白巖松,做一個負責任的表達者。
(2)報紙雜志類的指引
曾經大家提到作文素材,最先想到的是“一人一事”。但如今不管是你仰慕的大家還是你關心的一件奇事,都無法指向真實生活情境,無法發揮語文的實用價值。這時,我們發現最具時效性的報紙雜志,可以成為我們收集素材的新途徑。譬如,我們可以就《人民日報》《新華日報》這類報紙做時評收集。多閱讀時評文章,會讓我們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帶著批判眼光審視世界。我們也可看《南方周末》《三聯周刊》上聚焦的社會熱點,關注并記錄小人物的生活狀態,學會從不熟悉的視角探究人性。
當代,紙質刊物的訂閱渠道越來越少,報紙雜志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習慣于閱讀電子媒介。假如我們能利用高中語文讀寫教學,喚醒學生購買閱讀紙質材料的熱情,教會他們而耐心閱讀長文,這又是“跨媒介閱讀與寫作”的另一層意義了。
(3)電影、繪畫音樂作品的熏染
學生要把閱讀能力上升到鑒賞能力,這需要大量跨媒介材料的支撐。利用繪畫或音樂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體會、欣賞美,將美的感知遷移到文學作品上,這是高中語文讀寫教學可以嘗試的途徑。當然,只會感知美,無法表達美,這也是極其悲哀的。我們不妨上學生了解一些淺顯的美學知識,讓他們聽一些美學講座,涉獵領域也可廣一些,也許這不經意的行為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電影也是一門美的藝術。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僅有吸引人的情節,更有涉及各個層面的技術支持。寫好一篇作文,也不只需要一個好的故事,我們還可借鑒某部電影的拍攝技巧,將它遷移成寫作技巧,對作文進行謀篇布局。另外,我們經常會遇到同一主題的不同電影,或翻拍文學作品的電影。我們可以將電影與電影進行比較鑒賞,也可將電影與文學作品放在一起賞閱。這時比較的目的不在于分個高下好壞,只在于提高學生的評析能力。
不管是繪畫、音樂還是電影,只要是有關美的事物,都可以成為高中語文讀寫教學的抓手,這種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最后提高的也不只是學生的讀寫能力了。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旨在引導學生獲取、呈現與表達信息。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交流分享中提高辨析評判能力。這些能力既是高中語文讀寫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充分體現。
[作者通聯:江蘇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