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城市應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既有宏觀維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層次性,也有微觀層面的國家級新區、郊區新城、特色小鎮、抵邊新村等載體,進而推動城市功能定位更為科學、發展更為協調。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這是對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工作的又一次年度安排,也是我國出臺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以來對新型城鎮化工作的重大部署。做好這項工作,對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促進新一輪新型城鎮化工作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城鄉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新型城鎮化取得歷史性成就。但是放在區域發展的視野下,可以看到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部分區域發展面臨困難,體現在城市維度就是,一些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還不健全,部分城市“大城市病”問題突出、輻射帶動能力尚未有效發揮,不少中小城市及縣城功能品質仍存在諸多短板。要破解這些突出問題和矛盾,持續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是題中應有之義,而《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不僅提供了“任務書”,而且排好了“施工圖”。
當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就必須構建相適應的城鎮化空間格局。一方面,產業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規律和長期趨勢;另一方面,不同城市和區域自然稟賦、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的不同,決定了空間需求的差異性,也決定了當前和未來空間供給的多元化趨勢。因而,大中小城市應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既有宏觀維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層次性,也有微觀層面的國家級新區、郊區新城、特色小鎮、抵邊新村等載體,進而推動城市功能定位更為科學、發展更為協調。
持續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核心是一體化。一般來講,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和體量,就會在周邊形成衛星城市,繼而匯成都市圈、城市群,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甚至跨越發展。但目前而言,不少城市發展協同化不足,重單兵突進輕抱團前進,一哄而上的同質化現象時而有之,影響著優勢互補、一體化效能的發揮。問題就是動力,差距就是潛力。無論是京津冀、大灣區、長三角、成渝地區,還是長江中游、北部灣、關中平原城市群,只有打破行政邊界的障礙,加快融合發展步伐,推動建立城市群多層次、常態化協商協調機制,才能以健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寫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文章。
持續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關鍵是中心帶動。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實踐證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既是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如何以“一小時”通勤圈建設軌道上的城市群,如何以“飛地經濟”強化產業合作,如何通過民生政策的銜接統一、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共享推動社會融合,如何探索建立稅收分享和經濟統計分成機制,成為擺在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面前的共同課題,需要依照相關規劃、落實重點任務,有序推進,久久為功。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持續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的根本。以同城化發展為方向,以軌道交通建設為先導,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夯實產業合作這個基礎,強化社會融合這個根本,推動生態保護這個保障,才能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使更多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和更多幸福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