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容 吳晶 李欣慧



摘 要:《瀏陽河》是湖南人民耳熟能詳的一首紅色歌曲,它源于湘東地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歷數代人的傳唱,形成了獨特濃郁的湖湘風味,以一種特殊的記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革命人。首先從湘東紅歌《瀏陽河》的歌曲背景出發展開闡述,然后從歌詞、旋律、聲腔三個方面來分析湘東紅歌《瀏陽河》的藝術特色,最后對湘東紅歌的歷史意義進行探討,以期吸引更多的音樂學者關注湘東紅歌,傳承并發揚湘東紅歌的魅力。
關鍵詞:湘東紅歌;《瀏陽河》;藝術特色
一、湘東紅歌及《瀏陽河》概述
湘東地區位于湖南省的東部以及與江西省交界的地方,主要包括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這三個城市。
湖南是一個自帶“紅色”光環的省會,當地的偉人才子層出不窮,如毛澤東、賀龍、彭德懷等都是湖南將帥。正是這份紅色的基因,推動了湘東紅歌的產生與發展。紅色歌曲一般產生于革命戰爭時期,反映了戰爭時期的人民生活和戰爭情況,是對祖國和革命的一種歌頌。
湘東紅歌是當地復雜多樣的地域環境、獨特的風俗文化以及革命歷史的產物,具有鮮明的特點——湖南的方言土語與湖南花鼓戲的曲調元素,代表作品有《韶山出了個紅太陽》《走出韶山》《瀏陽河》等,而《瀏陽河》就是眾多湘東紅歌中極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之一。
《瀏陽河》是由徐叔華作詞。歌詞來自徐叔華自己創作的歌舞劇,其主要描寫的是農民在豐收之后向國家繳納公糧的喜悅心情,同時表達了對毛澤東主席的感激之情。曲是由朱立奇、齊芝田根據唐壁光的《秋生送瓜》改創而成。1950年,湖南土改運動開始,湘江文工團下田采風。徐叔華在看到豐收時農民在田埂上推送糧車一幕時迸發出靈感,創作了花鼓戲《推土車》(后改名為《雙送糧》)。《雙送糧》一共分為三段,其中《瀏陽河》是第三段,且一直沒有單獨分出來演唱。直到1959年,阿爾巴尼亞藝術家代表團到湖南訪問演出,在聯歡時提出唱一曲湖南民歌。接待方決定將《雙送糧》中的第三段單獨分出來演唱,其歌名就取自第一句歌詞“瀏陽河”。于是,《瀏陽河》開始作為獨立的歌曲傳唱開來。
二、湘東紅歌《瀏陽河》的藝術特色
如今,《瀏陽河》作為湖南省的民歌廣為人知,這首歌曲膾炙人口,深受人們的喜歡并被廣泛傳播。
(一)歌詞的多樣性與語言特色
歌曲《瀏陽河》的歌詞一共有三段,第一段是提問,如“瀏陽河彎過了幾道灣?”“幾十里水路到湘江?”“出了個什么人,世界把名揚”等(見譜例1、譜例2)。第二段的歌詞是回答第一段提出的問題,如“瀏陽河彎過了九道灣”“五十里水路到湘江”“出了個毛主席,世界把名揚”。第三段的歌詞寫的是“毛主席,像太陽,他指引著人民,前進的方向。我們永遠跟著毛主席哎,幸福的日子萬年長……”,表達的是對毛主席的贊頌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
歌曲《瀏陽河》的歌詞內容以眾所周知的革命故事為創作原型,通俗易懂,并且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這首歌生長于民俗文化,扎根于人民群眾,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擁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
《瀏陽河》這首紅歌的歌詞中包含了大量的方言土語與襯詞襯句。湖南方言與普通話的區別在于翹舌音與平舌音不分,如“zh”“ch”“sh”與“z”“c”“s”不分,都讀成平舌音“z”“c”“s”。另外,湖南方言中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如“n”“l”都讀成“l”,而且舌根音“h”和唇齒音“f”都讀成“f”。歌曲《瀏陽河》在演唱時主要使用的是普通話,但在有些地方運用了湖南方言,比如“瀏陽河”中“河”字用湖南方言“huo”來演唱、“幾十里水路”中的“路”字用湖南方言唱“lou”、“出了個什么人”中的“出”字用湖南方言唱“qu”,這種方言土語的運用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同時,歌曲中運用了大量的襯詞襯句。每一段歌詞的結束句“咿呀哎子喲”(見譜例2)屬于湖南的一種獨特方言,大概的意思就是“你知道嗎?”。在歌曲中運用一種這樣反問的襯句,不僅添加了地方風味,同時也增加了幾分湖南人的熱情幽默。
(二)輕快明朗的旋律特色
《瀏陽河》的曲調采用的是祁陽當地的一種花鼓戲小調,是中國的五聲民族調式——宮商角徵。由于沒有“fa”和“si”,整體旋律聽起來順耳動聽,學起來也較容易。歌曲旋律大多采用級進和純四度的音程,旋律線條平穩進行,每一句樂句都呈弧線式走向,曲式結構十分工整。除結束句以外,每一句都有一個高起低落的特點,比如第一句“瀏陽河”中起音在“sol”,尾音“河”字落在“re”上,這種起音高結束音低的旋律特點恰恰符合當地方言的口語習慣。當地方言在說話結束時往往尾音下落。
除了方言土語之外,歌曲中裝飾音的特色也比較突出。歌曲《瀏陽河》中的裝飾音重在描述景象,其中用得比較多的是倚音,比如“瀏陽河彎過了幾道灣”中的“彎”字就運用了倚音。
在主音的上方級進再回到主音“re mi re dol”,這種倚音的運用巧妙地將“彎”字與曲調完美結合,聽起來像是畫了一道彎,給人以切身的體會。另外,“五十里水路到湘江”一句中的“到”字也運用了倚音,同樣的是“re mi re dol”,與歌詞中的“五十里水路”相呼應,給人 一種瀏陽河很長的感覺(見譜例3)。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中的“江”字,它的倚音就是從下方小三度往上級進“la sol dol”,起到了一個修飾音樂形象的作用,給人以身臨其境地俯瞰瀏陽河的感覺。
(三)巧妙靈活的聲腔特色
行腔主要指對唱腔進行處理以及運用各種唱法技巧,潤腔是指對唱腔加以修飾、加工,是美化、裝飾、潤色的特殊技法。《瀏陽河》的曲調是花鼓戲《秋生送瓜》的曲調,在經過李谷一、宋祖英、王麗達等湘籍歌唱家們的演唱與二度創作后,在行腔上更貼近花鼓戲。花鼓戲要求字重腔輕、以字行腔、快速歸韻,從聲腔技巧上來看,演唱時注重個別字音的方言,注重咬字清晰,并且采用真假聲參半的聲腔技巧。在潤腔上,多運用前倚音和下滑音,如“瀏陽河,彎過了幾道灣”中的“彎”,豐富了歌曲的內容,強化了情感表達,以及襯詞“咿呀哎子喲”也增加了地方特色。
三、湘東紅歌的歷史意義
(一)紅色教育意義
紅色歌曲反映著革命斗爭,同時也是革命斗爭的有力精神武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紅歌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另外的作用。在當前的和平年代,紅歌常常被運用于德育中,其教育意義大于原有的斗爭意義。例如,歌曲《瀏陽河》被納入了小學音樂課程。在學習紅歌的時候,我們要學習它的革命精髓,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很多紅色歌曲都含有大量關于革命戰爭的內容,形式也很通俗易懂,能夠在傳唱的過程中讓人們了解我國那段艱難的革命和生產建設歷史,從而設身處地地感受當時的革命先輩為了取得勝利的目標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充滿積極向上、努力奮斗的動力。因此,湘東紅歌不僅是一段朗朗上口的旋律,更是一種對新生代的精神教育。
(二)紅色傳承意義
湘東紅歌《瀏陽河》不但被廣大群眾所熟知,而且被許多器樂領域的專業人才借鑒改編。我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王建中就曾將它改編成鋼琴曲,而著名古琴演奏家張燕也曾將其改成古箏曲,并使之廣為流傳。
傳唱湘東紅歌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揚。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屹立世界、振興中華的根基。《瀏陽河》等一系列紅色歌曲的傳播與傳唱,讓我們領會到創作者對作品的精心打造,感受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同時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認識到歌曲所蘊含的民族力量對人民群眾長久的影響力。傳唱過程中體現的藝術價值與所傳承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紅色歌曲的生命力。
傳播和發展紅色歌曲中的紅色基因,能夠在激勵新時代青年感恩和珍惜現如今來之不易的國泰民安的美好生活的同時,鼓勵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建設更美好的家園,不斷地增強人民群眾的民族自信心和榮譽感。
四、結語
紅色歌曲是過去的人民群眾在音樂上書寫的歷史,它歷經時間的洗禮和沉淀,仍然具有積極深刻的意義和價值。新時代,紅色歌曲中蘊含的革命精神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強大支撐。對湘東紅歌進行傳唱,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會風氣,對于提高國人的愛國意識、增強國人的民族榮譽感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對于弘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作風能夠起到積極作用。出生在紅色的革命熱土上,我們要以積極的、正能量的狀態去傳遞紅色力量,傳承紅色文化,共同努力,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
[1]張建國.中國“紅歌”傳播現狀及其音樂文化思考[J].中國音樂,2011(3):217-220.
[2]江晨穎,張建國.“紅歌”文化傳承與表達創新[J].電影評介,2014(11):98-99.
[3]高嘉櫻.淺析中國作品《瀏陽河》中的民族元素[D].太原:山西大學,2019.
[4]彭靚.淺析湖南民歌《瀏陽河》[J].黃河之聲,2020(3):8.
[5]葉倩,李朝.《瀏陽河》與《又唱瀏陽河》藝術特色的比較[J].韶關學院學報,2012(11):137-140.
[6]李月簫.淺析湘東地方民歌的藝術特色[D].開封:河南大學,2018.
[7]陳勇.論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J].法制與社會,2020(3):143-144.
[8]雷亞林.紅色歌曲的傳唱與歷史意義研究[J].藝術評鑒,2019(9):63-64.
[9]高玉丹.歌曲《又唱瀏陽河》的演唱分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10]馬丹薇.湖南民歌的語言風格特點與演唱技巧解析[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9.
[11]蔡小艷.簡述湖南漢族民歌藝術特點[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2.
作者簡介:
王容,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
吳晶,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
李欣慧,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
注:本文系株洲市社科聯項目“株洲本土原創歌劇《英·雄》的花鼓戲元素審美特征研究”(zzsk2223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