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荷塘月色》(以下簡稱《荷》)是朱自清寫的一篇描寫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它之所以能產生如此的閱讀效果,使人以美的享受,我以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詩意美
何謂詩意美?就是詩一般的意境美。它含蓄、朦朧、深沉、幽遠。蘇軾在評價王維詩歌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從某種角度講,《荷》的寫景正體現了詩畫合一。《荷》正是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中洋溢著詩意美。它對自然風景的描寫有獨特的切入視野,采用的是“全景式”的統攝手法。同時《荷》以作者的行蹤為順序,采用移步換景法,多角度多層次地描寫荷塘月色。它猶如朦朧的仙景,又似飄渺的夢幻。
二、結構美
所謂結構,就是一篇文章或作品的情節安排。《荷》開篇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者借懸念開篇,給讀者一種迫切感,這推動了情節發展。應該說,這是散文的一種創新,也是同中所求的異。作者開篇點題,悠悠數筆就將自己融注到一幅生動的畫卷中去了,給人一種意不言傳的韻味,顯得幽遠、空靈。而眾多的抒情散文都擅長于景中融情,那種慣有的美景好心情、哀景壞心情的模式,似乎成了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一種傳統流向,就連小說寫作中都有這種慣勢,如魯迅的《祝福》。由此可見,這種市場大得驚人且覆蓋面廣。然而朱自清卻另辟蹊徑,將自己苦悶和惶惑的心情融入了鮮活、優美、和諧的自然景物中。這種巨大的落差把作者當時那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及矛盾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必然使朱自清筆下的《荷》獨創新意,這正體現了結構上的質感,而質感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美,這種構思不但流光溢彩,而且別開生面。
三、語言美
語言美對散文來說是舉足輕重的。《荷》體現了濃郁的語言美。文章多處使用比喻、通感、疊字等,使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而荷塘月色的馨香、靜謐、和諧早已洋溢其間了。
如描寫月光下的荷塘中的荷花說“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通過比喻、擬人的運用,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
通感手法的運用也較多。如描寫微風吹過來的荷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而且還振動了荷葉,傳到“荷塘那邊去了”,嗅覺和聽覺的交換,寫出了那種沁人心脾的馨香。
《荷》通過對美的語言的運用,勾勒出幅幅目之可見心之可感的畫面,顯示了語言的魅力,同時也烘托了作者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