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敏
【摘要】離開語言文字的鑒賞,語文教學的智育、美育、德育都將會落空。我們鑒賞文學作品,就應該從品味語言文字入手,品其美,悟其情。本文是作者在引導學生課堂研讀吳伯簫作品的過程中,將學習的方法進行提煉總結的結果。
【關鍵詞】吳伯簫;語言文字;韻味;美不勝收
吳伯簫是一位語言大師,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有時代的明顯足跡。他的語言含蓄雋永,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品評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基于以上原因,我們直升班的兩位語文老師在學校的“揚帆”教學展示課上選擇了吳伯簫的《燈籠》一文進行教學。
在進行了第一課時的內容感知之后,我打算用第二課時對其語言進行深入解讀,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吳伯簫的寫作風格和特點,并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一、各種修辭活運用
第一小組在匯報的過程中,找出了文中若干不同的修辭手法,比如“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是比喻;如“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就會想起龐大的晃蕩著的影子……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須……”是排比。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總結出“各種修辭活運用,文字活潑很靈動”,全班同學拍手稱好。
二、引經據典添韻味
第三組在匯報的過程中,找出了文中若干有著文化底蘊的引用內容,比如“《司馬懿探山》”是豫劇、山東梆子等地方戲曲劇種的傳統劇目;如“《宋史·儀衛志》載,準有打燈籠子親事官八十人,但輝煌景象已夠華貴了”。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總結出“引經據典添韻味,文章底蘊豐厚深”,全班同學點頭稱妙。
三、文白相間兩相宜
第四組在匯報的過程中,找出了文中若干表達風格迥異的句子,比如“歲梢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這個句子中,“歲梢寒夜”用詞古樸典雅,“燃滴滴金”是方言俗語。學生在分析過程中總結出不同的語言風格融合在一起,卻毫無違和感,真是“文白相間兩相宜”。
四、排比結尾撼人心
第六組在匯報的過程中,對文中的結尾做了細致的品評。文章的結尾句中,“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是一個排比句,排比句本身就有加強語勢的效果,而作者選擇的事物“火把”“探海燈”“烈火”本身就都是能夠發光發亮的物體,與“燈籠”有相似處卻又更進一步,一個比一個作用大,一個比一個影響深遠,用在文末,把作者的愛國豪情推向了高潮。
五、引用過渡巧結構
第二組在匯報的過程中,對文中的結構做了一個獨到的分析。第四自然段是一句引用母親的話:“路上黑,打了燈籠去吧。”這句飽含著母親濃濃愛子之情的家常話,既起到了自然的過渡作用,由對祖父的回憶轉到了對母親的懷念;又巧妙地設置了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還為下文做了鋪墊。過渡的方式與傳統的過渡段的寫法完全不同,既新鮮,又教了我們一種銜接過渡的方法,學生將其總結為“引用過渡巧結構,實在精妙有新意”。
課堂上各小組的匯報精彩紛呈,將吳伯簫這篇抒情散文分析得既深入又有味,把語言文字所呈現出來的美景一一展示在我們面前,各有情味,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