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蘭玉
教學多年,從剛站上講臺的滔滔不絕,唯恐遺漏知識,到后來退到幕后做課堂的導演,我一直在思考探索一個問題:一堂課如何讓學生收獲更多。
以《孔雀東南飛》為例談談“我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轉變,讓學生收獲更多的途徑就是讓他們大膽地參與,成為課堂的主角。
《孔雀東南飛》是我教的遍數最多的課文,文學常識,重點字詞,人物形象分析,鋪陳、排比、比興等藝術手法的運用。以前所教井井有條,面面俱到。可是,每次學生的興趣卻不怎么高,每次講完這一課我都著實苦惱。后來,我多次改變思路,革新教法,盡努力讓學生動起來,以便更好地深入文本,能夠真正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反復設計教學思路,我采用了“質疑——體驗——總結”三步走的教學步驟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孔雀東南飛》這首長詩是漢樂府詩,年代久遠,作者的思想認識與今人有很大的差別,中學生肯定有很多不理解、不認同的地方。鑒于此,導入新課時,我先營造氛圍,讓學生欣賞流行歌曲《孔雀東南飛》,歌曲纏綿凄惻,委婉含蓄,歌詞與詩歌的主要內容也很吻合。這引發了學生探究劉蘭芝“赴水”的好奇心。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很寬松的教學環節:我們已經知道了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結局,我們非常不愿意看到這樣的結局,到底是誰制造了這一場愛情悲劇?帶著這一問題,學生用心閱讀文本,用心去貼近詩歌情感,同時也讀出了自己的一些疑問。
閱讀之后,學生個個都很興奮,暢所欲言,參與熱情高漲。
我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歸納了起來,展示出來給大家:
1.劉蘭芝是自己要求回娘家的,為什么說“為仲卿母所遣”?
2.劉蘭芝明明是被遣,為什么還要“起嚴妝”?
3.針對再嫁,劉蘭芝為什么請求母親卻一口答應哥哥再嫁的要求?
4.劉蘭芝是被休回家的,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爭著再娶她?
5.當時的戶籍制度又不嚴格,為什么劉蘭芝、焦仲卿不離家出走?
6.焦仲卿“自掛東南枝”前,焦母為什么不拼命阻攔他?
7.詩歌最后說“兩家求合葬”,是兩家的人后悔了嗎?
8.導致劉蘭芝死亡的是誰?焦母?焦仲卿?劉兄?當時的社會?
針對這些問題,學生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這場愛情悲劇中學生們感受到了鮮活的人物形象:美麗又高傲的劉蘭芝,真誠卻帶點懦弱的焦仲卿,霸道的婆婆,專橫的娘家哥哥……人物沖突背后的家庭教育,愛情悲劇背后的社會原因,愛情與原生態家庭……學生的認識超出了我的預料,而且參與面廣,一掃過去課堂的沉悶氣氛。
語文學習同時也體現在感悟與體驗,情感的交流與濡染上。
有了體驗就會認識得深刻,體驗才是真正的、深刻的學習,是學習的核心,是開發悟性的重要途徑,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又布置了一項任務,全班同學分組合作,對詩歌進行“編、導、演”,推薦優秀的小組在課堂上展示。
討論了,演出了,我又引導學生們把感觸最深的東西寫成一篇文章,自定主題,自擬標題,進一步把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分析。我認真批閱后,選出優秀的文章裝訂成冊,在班內傳閱交流。
我讓學生把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知識點分類進行整理。這幾節課既營造出了活躍的氣氛,提升了高度,又腳踏實地,提高了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通過有效的課堂設計把課堂這一舞臺讓給學生,他們也許就會把自己變成課堂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