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琪
摘 要:線描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彩陶紋樣,但早期的線描還處于以形畫形的階段,主要用于表現人物、花鳥等紋樣,用筆用線也缺少變化。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線描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相繼出現了不同的線條表現方法,如高古游絲描、鐵線描、竹葉描等,但表現題材依然以花鳥和人物為主。20世紀90年代初,當代山水畫家黃格勝以線描形式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山水畫作品,首次提出并確立了“山水線描”的概念。山水線描在繼承中國傳統白描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風景速寫的表現方法,在材料選擇上也更加豐富多樣。將山水線描引入藝術類高校的國畫教學,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山水畫。
關鍵詞:山水線描;國畫教學;黃格勝
一、黃格勝山水線描的形成與特點
(一)形成
黃格勝山水線描的形成得益于他常年的寫生積累與教學實踐。他對線條的理解與應用遵循了中國畫以線為美、以線為骨的特性,同時在寫生過程中既表現出了對大自然的尊重,又加入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理解,將藝術符號化。黃格勝線描風格的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探索階段,他初用鋼筆,用稚嫩的線條表現連環畫、大字報以及寫生對象。第二個階段是發展階段,經過大量的寫生創作,黃格勝逐漸對線條和語言符號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并出版了《黃格勝山水線描集》。第三個階段是成熟期,他對用線的理解更加深刻,對物象結構的掌握更加嫻熟,且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樣式獨特的線條繪畫語言,出版的《黃格勝山水線描寫生教程》也風靡于全國各大藝術類高校。
黃格勝山水線描的魅力在于其把寫生和創作相結合,不同于西方速寫寫生的“打草稿”。他將傳統山水畫技法對線的要求與現場風景寫生創作相融合,充分體現線條的魅力,作品強調客觀性、藝術性和完整性,同時也形成了極具魅力的黃家樣式。這種方法對于山水畫入門學生來說,能夠讓學生直觀地表現大自然的風光,以線賦形,鍛煉學生捕捉物象造型的能力、塑造意象的能力以及面對復雜物象取舍的能力,同時也能加強學生對中國畫線條的應用和深刻理解,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和對大自然的感悟能力。
(二)特點
康德曾說:“線條比色彩更具審美性質。線的藝術正如抒情文學一樣,是中國文藝最為發達和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它們同是中國民族的文化。”中國畫講究筆墨的運用,以線為造型是中國畫最基本的表現形式與特征。黃格勝在已有的線條技法上融入了西畫速寫的特性,采用鋼筆或毛筆在速寫紙上作畫。當然,表現工具不局限于水性筆、毛筆、鋼筆、圓珠筆、鉛筆等,作畫紙張也不局限于速寫紙、卡紙、素描紙等,很多材料均可用來作畫。黃格勝的山水線描不拘泥于對物體的客觀描繪,而是在尊重客觀物象造型的基礎之上對其加以夸張、變形、擬人化處理。他對于線描的表現還在于突破和超越形式美本身的范圍,在面對自然本質的基礎上,從無限想象中獲得更多更加豐富的審美感受。這種抒情表意的審美功能是山水線描對自然藝術基本格調的還原。
黃格勝是一位非常注重作品形式感的畫家,特別強調畫面形狀的整體感和完整性。他的作品中物象都有完整的形狀,外形的整體感非常強。有的作品中物象的形狀非常明顯,這種表現方式被稱為團塊式構圖。除了在工具材料的選取上比較講究外,黃格勝山水線描在用筆用線上也很有講究。結合謝赫“六法論”中的“骨法用筆”觀點來看,用筆用線其實也就是以線立骨,隨物賦形。黃格勝強調山水線描的用線用筆要如同草書用筆一般,一方面,講究線條的節奏感,運筆時而直抒胸臆,酣暢淋漓,時而岳鎮淵渟,泰然居之。合理地運筆節奏對完整的水墨作品的呈現、整體畫面趣味的增強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方不中矩,圓不副規,他在尊重客觀物體特點的前提下,自由地用筆用線,追求線條毛澀、樸拙、渾厚的金石意味,強調用筆寧方勿圓,寧曲勿直,用顫抖毛澀的用筆代替平滑無波的用筆,用靈動搖曳的曲線代替呆板無趣的直線,使線條呈現出的物象更具有藝術表現性。
二、山水線描在高校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隨物賦形”的語言提煉
20世紀90年代初,“山水線描”的概念由黃格勝提出并確立,在此之前,“線描”和“山水”是兩個獨立的概念,線描多表現花鳥題材與道釋佛教人物畫題材,除了用于工筆畫山水的底稿外,沒有直接以線描表現山水題材的作品留存下來以及相關概念的論述。而黃格勝在不斷的寫生探索中,總結出一套關于山水線描的繪畫語言。
大多數人孩童時期對于物體的描繪,就是采用線條對物體的外形進行簡單描摹,用基于自身本能理解的線條去表現物象的外部輪廓,這無疑是最直接的繪畫表現方式。中國畫十分講究對線條的應用。從山水線描入手,初學者可以解決造型、用筆、構圖、取舍、歸納等許多問題。在進行線描訓練時,除了物象的明暗色彩關系以及水墨皴擦的表現外,當面對一棵樹、一座房子、一座山、一個石頭時,在沒有運用毛筆的皴擦、渲染等技法的情況下,學生便需要一筆一筆地去揣摩線條的各類表現形式并對線條進行深入刻畫,一方面,可以通過線條的長短、曲直、快慢以及疏密對比關系和主次對比關系去組織畫面語言,讓畫面更豐富、更嚴謹,從而更好地理解物體的外部結構以及內部結構;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對線條有更好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線條組織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提煉、掌握物象藝術語言,正如顧愷之提出的“遷想妙得”思想的含義:藝術從生活中汲取養分,從而升華出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
南齊謝赫提出“六法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其中,“骨法用筆”是指對線的應用。線即骨,用線講究力度飽滿,在用筆的過程中把力量貫穿其中,線條要堅挺且富有彈性。用筆要有書寫性,講究筆勢,要求有起筆、運筆、收筆的運筆過程,充分表現出線條的張力和生命力。中國人民對線的理解應用,以及審美要求,是在中國長期以來的文化歷史和民族習慣的發展中形成的。通過對事物造型的觀察,用線條組織概括出物象的基本形象,將其藝術符號化,也就是通過對線條的應用達到對物象的語言概括。值得注意的是,初學者在學習中國傳統繪畫時會盡其所能地追求對物象精準的表達。在這里筆者要指出的是:線描訓練并不是要求繪畫者畫的內容多像物體本身,而是要求繪畫者通過變化萬千的線條來畫出自然萬物的形態、狀態。線描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線與形的把控,使初學者意識到線描不僅僅是用線條勾勒出物象的形體結構,更多的是表達繪畫者對物象精神的理解。中國畫講究神似,在取之外象外,更注重的是表現其內在精粹,這樣繪畫者才能從根本上超越自然太過真實的形態,從而體現出中國繪畫藝術的內在精神。在“骨法用筆”方面,也同樣講究“氣韻生動”,不僅僅是隨物賦形,同時也是對物象內在生命結構的升華。
(二)有助于“方不中矩”筆法的應用
中國畫里的用線用筆特征如草書一般,講究“方不中矩,圓不副規”的形式美,用筆講究書寫性,講究一波三折。線條的書寫性重視用筆的節奏和韻律,節奏和韻律可以體現出線條的貫暢氣息,用筆的快慢、疾徐、動靜可以使線條在勾勒時在不同的轉折過程中產生“節奏感”,富于變化,呈現出一種參差錯落的勢態。
在黃格勝的線描作品里,他不依賴于用色彩、明暗與體積等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和空間關系,而僅僅通過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疏密對比關系來表現物象的體積和空間。當然,黃格勝對線條的運用也不僅僅是單純地摹寫物象物狀,而是傳達物象的特點和主體的生命情感,更是一種“傳神”的表達,以及“氣韻生動”的生發。
山水線描是一種獨立的藝術語言,具有特別的審美價值,是畫者用線描的手法面對大自然進行創作。線條作為中國畫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它可以表達人的情緒,使不同的物象帶給人們不同的直觀感受。少數民族的建筑是由瓦片、木頭和大量的木板搭建而成的,看上去就像用不同橫向的直線與豎向的直線搭建而成的物體。在教學過程中,當指導學生用線條表現少數民族建筑時,初學者一般會采用一根直線畫到底的方式作畫,使畫面顯得呆板而無生氣。而通過山水線描教學,讓學生采用曲線、筆斷意連的線條去表現物體就會使畫面顯得意趣橫生。同時,瓦片使用的短而密的短曲線條也和建筑體使用的橫豎曲線形成了強烈的疏密對比,如此整幅畫面也就生動多了。通過長短、曲直的線條搭配,同一形狀、單一的或有規律的排列組合會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線條的縱橫交錯、疏密繁簡,會形成多層次的韻律美。線條的回旋曲折、縱橫交錯,順逆頓挫、馳騁飛舞對物象形體的氣勢作用也很大。例如,在敦煌壁畫里的飛天形象中,即使畫家沒有借助翅膀、云霧等形象,單一的線條卻使人物呈現出舞動、飛揚、飄逸的動勢。由此可見,不同的用筆所產生的線條對物象氣勢有著極大的作用,每一根線條都可以成為畫家情感的體現,因此在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多用心去體會這些線條的內涵。用筆的輕、重、緩、急,提、按、頓、挫也同樣會產生不同情緒的線條。例如,在教學中示范一棵盤根錯節的參天古木的繪制過程,用筆重,可使古樹充滿生命和活力;用筆緩,可使虬枝體現出蒼勁有力的感覺。遇上氣勢比較險魄的崖壁,用筆急,可以使其具有氣勢與魄力;用筆提,可使崖壁顯得堅挺而又陡峭,山石的結構總顯得復雜繁密;用筆頓,可以使山石結構顯得樸實而又渾厚;用筆挫,可以使其質感蒼勁而又堅毅等。山水線描作為初學者登堂入室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從線描入手,通過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體悟、總結,學生對線造型、線賦形表現的能力才會越強,對山水畫的理解才會越深。同時,山水線描課可以解決學生的造型、歸納、用筆用線、置陳布勢、取舍等許多山水畫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問題。
(三)有助于“有感而畫”的構圖歸納
所謂“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也就是說,自然山水在空間形態上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因此,在面對自然萬物時畫家應該采取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的關照方式,選取最打動自己的角度進行作畫。在人和景物產生感情之后,畫家的藝術創作也將是自身對自然生命的感悟。每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不一,面對相同的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面對同一座山,有的學生喜歡清晨濃霧下朦朦朧朧的山,有的學生喜歡陽光下色彩豐富的山,有的學生則喜歡雨后空翠清潤的山。不同視角下自然萬物的形態不盡相同。繪畫者在作畫過程中注入自己的主觀情感,結合物象形態,適當地對其增強、減弱、夸張、變形,使畫中的形象比實際對象更美。
“經營位置”也被稱為“章法”或“置陳布勢”。“經營”二字的含義十分豐富,它包括繪畫者觀察、分析、思考、推敲等一系列思維活動。“位置”也不僅是指畫面上對物象的安排,還包括整個畫面的結構、審美意趣等。也就是說,畫家完成一幅作品,絕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要經過苦思冥想的過程,精心周密地選擇、組織畫面,以及具備整體構思、整體架構的經營能力,還需要對層次的豐富性以及前后空間進行把握。自古以來,構圖都是影響一幅作品水平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響著一幅作品的審美意趣與品評標準,所以張彥遠說:“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黃賓虹曾談及構圖取舍,言之:“取舍可由人,取舍不由人。”面對自然界千變萬化的姿態,畫家需要進行美的考量與取舍。“不由人”是指尊重客觀事實,“可由人”是指畫家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進行主觀藝術處理,保持繪畫的自由狀態,運用個人的審美去經營完善畫面。談取舍就要談畫面主次關系,“取”的東西形成畫面主要表達的東西。黃格勝為此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乾坤挪移”“無中生有”“移花接木”等,這里的“無中生有”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無中生有,而是指畫家應在寫生的基礎上,根據畫面所需進行“無中生有”的構思創作。又如,在寫生過程中,很多初學者都會遇到種種棘手的問題,面對真山真水,內心雖然深受感動,筆底卻無所適從,這是一個認知與表現的問題。就算有了備受感動且想要表達的景物,繪畫者也不能一一將其陳列在畫紙上,因為多則顯得反復冗雜,毫無章法。這些“寫山水訣”對于學生的線描訓練和寫生乃至后期創作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讓初學者迅速領略到中國美學影響下的線條的精神內涵。
三、結語
山水線描課在藝術類大學本科院校中是繪畫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山水線描課不僅可以幫助山水畫初學者初步了解繪畫的精妙,還可以鍛煉學生的造型能力、構圖能力、用筆用線的能力以及隨物賦形的概括能力。山水線描不失為繪畫者外出寫生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同時,山水線描課也是培養繪畫專業人才一門重要的實踐類課程,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
參考文獻:
[1]黃格勝.黃格勝山水線描寫生教程[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2]馮鳳舉.黃格勝與教育:黃格勝藝術教育理論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3]饒自然,黃公望.繪宗十二忌 寫山水訣[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4]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21.
作者單位:
渭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