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北京東城區廣渠門中學的操場上,學生進行體育選修課的學習
社交平臺把2022年稱為“體育大年”——這邊北京冬奧剛結束,9月杭州又將迎來亞運,體育話題長時間霸屏微博熱搜,國民的體育熱情被點燃。與此同時,作為教育減負的重要內容,體育課的時間和質量受到學校、家庭的密切關注。
據教育部調研,有92.7%的學校開展了文藝體育類活動。校外,家長拿著“天天跳繩”等App帶孩子準點打卡。開春后,城市的公園里、公共健身場地均可看到“動起來”的中小學生。
北京廣渠門中學打造了由20多種項目組成的“自助餐”式體育選修課。不受班級、性別、年級的限制,學生可自由選擇體育課內容。學校還開展調查,讓學生提前選擇下學期想學的項目。“我們有位體育老師以武術見長,學生提出想學搏擊,老師就趕緊利用假期去進修。”廣渠門中學校長助理畢姍介紹。
在2021年9月,“雙減”落地的第一個學期,北京大興一中新校區落成并投入使用。新校園配備了高標準田徑場和游泳館。北京市政協委員、大興一中校長王寧提出,學生在大興一中就讀三年或六年,畢業后要有兩到三種體育技能養成。
2021年的中考改革,讓體育教育進一步站上“C位”。
此前,全國已普遍實施體育中考,分值在30-100分之間,2021年起多數省份體育中考分值進一步加大。云南省將體育中考分值上調至與語文、數學、英語同分;河南省提出從2024年起,中招體育考試總分值由70分提高到100分;北京市新中考將中考體育成績由過去的30分提高至70分,同時增加乒乓球、武術、游泳等14門自選考試項目;廣東省日前提出逐步提高中考體育分值,高中實施體育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不合格者不能畢業。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強調了體育科目的考核方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包括“過程性考核”與“現場考試”兩部分。過程性考核體現中小銜接、以測促練、抓早抓小;現場考試增加供給、豐富選擇、兼顧差異。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張一民注意到,政策推動下,加強體育的積極效果已開始顯現。從教育部開展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來看,學生體質呈向好發展趨勢,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有了提高。
隨著“雙減”政策發力,校外體育培訓成為教培行業新風口,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體育人才成為行業“香餑餑”。
隨著“雙減”政策發力,校外體育培訓成為教培行業新風口,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體育人才成為行業“香餑餑”。
據教育部統計,在愿意為孩子選報校外素質教育課程的家長中,體育類課程受到88%的家長歡迎。
北京市朝陽區某足球俱樂部負責人付曉光(化名)從2014年開始做青少年足球培訓,他對“雙減”前后的變化感受強烈。
“‘雙減’后,體育培訓項目增多,特別是跟中考相關的幾大類,足球、籃球、網球、乒乓、羽毛球,學員數量增加非常明顯。”付曉光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新東方、好未來等行業頭部企業紛紛布局體育教培。研究機構預測,到2023年,我國少兒體育培訓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1300億元。
市場熱起來,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有的無良機構高額預收費后跑路,有的教培機構上課場所占用公共健身空間等等。
“體育培訓和學科培訓差別很大,前幾年專業的培訓教練是比較匱乏的,每個機構要花至少四五年的時間培養教練。資本進場后,為了迅速產生收益,新開的體育培訓機構到處租賃場地,到處挖教練,場地和教練水平參差不齊。”付曉光說。
如何防止體育培訓重蹈學科培訓的覆轍?
國家體育總局于2021年12月印發《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對場地設施、課程、從業人員、內部管理、安全等都做出規定。
作為一線從業人員,付曉光希望足協、體育總局等主管部門盡快出臺一套關于各門類體育培訓的統一標準,讓每種運動的培訓都有章可循。“此外還需警惕應試思維、考學功利性訴求對體育培訓的影響。”付曉光說。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上海中華職教社常務副主任胡衛建議,應對提高體育分值納入中考進行科學論證,督促學校開齊、開足、開好藝體課程。
3月3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規范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公告,對包括體育培訓在內的非學科培訓提出了具體監管措施。
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和學科教育一樣,體育教育也不應過度依賴校外培訓,應回歸校內和公益。但對于這樣的目標來說,目前校內教師和設備、資源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教育部數據顯示,目前校園體育師資缺口大,一些學校甚至面臨著2600個孩子只能配備2名體育老師的現實。在部分農村地區,體育教師短缺問題更為嚴峻。
在此背景下,除了擴招體育教師,引入社會資源成為各地正在探索的方法。比如,暢通退役運動員進校園擔任體育教師和教練員的渠道。
2022年春季新學期,四川成都天府新區的一堂自由搏擊課上,給同學們上課的新老師是一名曾多次在省級比賽中奪冠的退役運動員。課后,這位體育“共享”教師肖鈺楊把之前的比賽視頻、獎牌和獎杯拿給同學們看,進一步引導學生領會體育精神。
2021年7月,四川省體育局和教育廳共同授牌天府新區為“四川省體教融合改革試驗區”,天府新區體育教師共享中心正式啟動,廣納包括奧運(世界)冠軍在內的140余名頂尖人才,整合115家校外專業機構,形成以體育冠軍為引領、體育教師為主體、專業人才為特色的1800人的共享體育教師隊伍,構建涵蓋29個奧運項目、9個非奧項目和10個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的課程體系,提供400余門課后服務課程,為當地專業教師不足又急需拓展校內體育教育的學校解了燃眉之急。
在河北唐山市,體育教育打破了學校“圍墻”。原有單個學校的師資和設施設備等供給變成了由學區和集團供給,滿足了部分薄弱學校的需求,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中小學校還可與高校合作,讓學習不同項目的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到中小學校開展輔助教學。這樣既能解決師資短缺問題,又能豐富體育課的教學內容。” 河北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學校長劉素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