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或許沒有人能給元宇宙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但似乎很多人都相信它將是下一個財富神話,通過它能實現暴富。在巨大的財富效應下,泡沫與亂象也接踵而至。
虛擬海景房標價20萬,元宇宙也炒房地產?
“在物理世界發生的事情,在元宇宙也會出現。”易寶支付聯合創始人余晨說,他是《元宇宙通證》一書的作者之一。據他描述,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可以購買地產、舉行派對、購物、工作、進行藝術創作等,這些行為與現實世界非常相似。
作為現實世界的剛需,“住”也延續到了元宇宙世界。進入元宇宙先買塊虛擬地,成為一些人口中的“致富經”。
近日,天下秀數字科技集團推出其研發的虛擬社交元宇宙APP——Honnverse 虹宇宙。目前,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虹宇宙的一些“稀缺房產”價格被不斷炒高。有用戶掛出一套“地契編號前5”的“SS環海島嶼”虛擬房產,標價20萬元。
一名搶占到虹宇宙虛擬房產的微博用戶發帖稱:“在虹宇宙里搞了一套毛坯房,現在價值幾千。這段時間元宇宙概念炒得火熱,看看過幾個月這套房子能不能漲到幾百萬,如果能漲到幾百萬,我就把它賣了在北京買套房子。”
據外媒報道,當韓國青年在元宇宙世界買房時,現實世界位于市中心的首爾江南區土地在虛擬世界依然最受熱捧。
同時,與元宇宙有關的產品也在普通用戶層面受到了普遍關注,這種趨勢在國外尤為明顯。
以NFT(非同質代幣)為例,這是用于表示數字資產的唯一性的一種加密貨幣令牌。與比特幣等同質化代幣不同,NFT不可分割、不可替代,被視為是打造元宇宙經濟體系的一塊重要拼圖,在投資市場,受到了大眾的熱捧。
最著名的例子,無疑是藝術家Beeple與他的畫作《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Beeple將自己十三年創作的畫作拼貼成一張圖片,并將其制作成NFT進行拍賣,這幅以100美元起拍的圖片,最終成交價為驚人的7000萬美元,這幅畫的售價也成為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價的第三名。
“元宇宙”距離現實有多遠?
當下市場對元宇宙的熱捧,顯得清醒又狂熱。清醒之處在于,自元宇宙的熱度提高以后,許多專家、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元宇宙仍是一個遠景。
虛實融合已成為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但目前元宇宙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距離大規模產品化還十分遙遠。
從技術角度來看,元宇宙遠不到成熟的時候。僅沉浸感這一項,現有的技術就達不到標準。作為元宇宙入口的VR技術,至今也擺脫不了“看久了會感到眩暈”的使用體驗。
多年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張軍平認為,“元宇宙”就像是一個“水果拼盤”,“目前技術上沒有太多突破,但業界又希望整合這些技術形成一個全新的應用”。
掌握技術的業界佼佼者,如何看待技術現狀與“元宇宙”之間的距離?
作為全球科技巨頭之一,微軟也布局了“元宇宙”,不過他們目前能公開的內容不多。微軟的相關技術,可以為驅動“元宇宙”提供所需資源,包括在云端為現實世界構建“數字孿生”的物聯網服務;通過混合現實設備,營造現場感的相關平臺;以及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以自然語言進行交互,并用于視覺處理的機器學習模型等。但他們表示暫時不便透露更多細節。
高通公司表示,他們在XR(擴展現實,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的統稱)領域已經積累了十余年。當被問到“XR技術距離讓人‘虛實難辨還有多遠”時,該公司XR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郭鵬說:“具體還需要多長時間我們不好預測。”
再把目光轉向國內互聯網大廠,“元宇宙”似乎更遠了。張軍平直白地說:“目前很多核心技術問題沒有解決,比如人工智能,還處在嬰兒期。”
雖然前景誘人,但多數受訪人士認為,當前元宇宙產業整體上還處于早期階段,從算力條件、網絡技術、擴展現實等現狀來看,產業還需要10至20年的發展時間。
扎克伯格此前表明:“元宇宙的投資并不能立刻帶來利潤,預計到這個十年的晚些時候,或會更像個真正的商業故事。”
虛擬世界or星際文明
元宇宙因資本熱潮被推至聚光燈下,它所代表的未來是否為人們所需也成為爭議焦點。
“元宇宙滿足了許多人內心需求,特別是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游戲產業觀察者錢弋(化名)表示,“比如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殘疾人,在元宇宙中我可以讓自己的虛擬人肢體健全;現實生活中我已老去,在元宇宙中我可以讓自己永葆青春。”
目前一些行業已經開始“虛實相間”。某位從事直播行業人士說,顏值主播們往往是吃“青春飯”,但自己打算長期直播。“十年之后,虛擬人技術肯定發展得足夠完善了,我打算把自己現在的直播視頻送去AI學習,到時候穿戴動捕設備,一樣以最青春靚麗的形象為觀眾直播,永遠保持最美的樣子。”
滿足需求的同時,也有不少聲音表示,元宇宙或將成為人們故步自封的“陷阱”。以代表作《三體》知名的中國科幻作家、2018年阿瑟·克拉克獎得主劉慈欣更直言他對于虛擬空間過度發達的擔憂:“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于充滿艱難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愿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
劉慈欣眼中,“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這才是真正的危險所在。
“即便元宇宙實現了,也一定會出現新的批判主義思潮,去反思元宇宙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地球克隆院院長吳亞光說,在通往元宇宙的路上,首先社會分工可能會被改變,就像工業革命把農民變成了工人,而信息革命很多工人又成為程序員,在元宇宙中又會把這些人變成線上創作者,這一過程往往身不由己,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在部分人看來,元宇宙世界已開始逐漸向人們靠攏。
吳亞光表示,當未來被事后總結的時候,可能發現元宇宙早已經開啟。“比如2008年至2009年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也只是察覺到每天開始使用手機看網頁,而現在VR、捏臉等技術已經逐漸普及,我們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生活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或許從未來回溯現在,我們已經處在了元宇宙的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