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鄂梅近年來頗受人關注,2021年的中篇小說集《家庭生活》很有口碑,被稱為寫出了家庭生活的結構性創傷,寫出了女性情感的復雜性,以及那些被光鮮亮麗所遮掩的人性的幽暗齟齬。事實上,姚鄂梅是個“老作家”了。她的小說以樸實見長,以“傳統”到近乎“老套”的寫法塑造人物、推動情節,往往是在讀者的注意力松懈下來時,才發現作家以始終飽滿的筆力將情節一步步推到了令人意外甚至不乏驚顫的結局。
在《梅總,你好!》中,姚鄂梅再次展現出了對于女性命運的關注。小波和梅總在高鐵上邂逅了。她們曾經是上下級,卻因年齡、性情、做事風格、人生理念完全不同而鬧得很不愉快。梅總給了小波惡評,認為她“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小波則因此而離職,并將惡劣的情緒帶入夫妻關系之中,導致婚姻破裂。最后,小波一無所有:無夫、無房、無孩子、無工作??梢哉f,小說是從“結尾”往前寫的,且將場景縮定在了高鐵車廂里,敘事上無法借助于“外力”,人物的對話、動作、關系之展開全靠筆下功夫。
小波和梅總的相遇很有戲劇性,小波先是“聞香”后“聞聲”,才發現坐在自己旁邊那個香水味沖鼻的人就是“害死”自己的梅總?!盁o產階級”不怕失去什么,她一反往常的膽小怯懦,滿懷怨恨地質問梅總,欲將幾年來的羞辱、憤怒、痛苦、絕望統統宣泄出來。
小波回憶起自己作為人才配偶隨丈夫進入高校工作、被分配到梅總手下時,一開始就被來了個“下馬威”。因為她將自己55公斤的體重填成50公斤,梅總一眼看穿,并向她拋出了一個不滿加威脅的提醒:“要注意哦,我不喜歡太胖的人?!辈贿^與小波后來遇到的種種“羞辱”相比,這個令人不快的開頭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隨著兩個人在車廂里的對話,往事一幕幕呈現出來。但是,小波每次“發射”出去的指責都被梅總一一“擋開”“化解”:
說到“小孩”,梅總問小波為什么不生育,小波則想到自己當年很辛苦地往她家搬水果(福利),她那人高馬大的兒子竟然袖手旁觀,如果“進化論”是個謊言,沒有后代又有什么關系呢;
說到“工作”,梅總問小波后來去校報編輯部情況如何,小波咬牙切齒地說自己遭到她的惡評后不可能在工作上有任何發展,天天做噩夢,還夢到自己拿匕首捅她;
說到“吃飯”,小波回憶起自己曾經被梅總“請”過一次,不過是被“請”去做飯的。梅總卻淡淡地表示小波做得太難吃了,簡直浪費食材;
說到“洗發水”,小波的羞辱感達到了頂峰。當年為了給出差的梅總買簡裝洗發水,她頂著大太陽跑了好幾趟超市。現在她可算逮住機會表達不滿了,梅總卻對她強烈的羞辱感備感驚訝,順便教育了她關于上下級的相處原則;
說到“老公”,梅總說小波的丈夫當年給自己打過電話來質問為什么讓妻子加班。梅總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是丈夫對妻子的愛,而僅僅是因為那個做丈夫的發現妻子沒有“按時”回家做飯而發飆;
說到“工作”,小波說自己被梅總害慘了,什么都沒有了。梅總馬上說可以幫她聯系工作,并當場打起了電話……
小說的設置很巧妙,就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兩個女人的恩怨情仇一覽無余。而她們觀念的錯位和“裂縫”,則促生了故事強烈的沖突性和戲劇性。
姚鄂梅是“冷酷”的。她并不同情小波,在她看來這個年輕女子是因為不成熟、玻璃心和自以為是而將自己逼入了絕境。但是,姚鄂梅又是“溫柔”的。身為女性,她知道每個女人都是以高昂代價才換取到了成熟和成功的人生經驗。小波如此,梅總也不例外。
綜上所述,我們不妨將《梅總,你好!》視為一則“小品”,一幅女性在成長路途中必然會經歷的人生圖景。她們屢戰屢敗,退無可退,但人生的啟喻總會到來,或在此時,或在彼處。對于小波來說,這場不愉快的邂逅被梅總的威風凜凜、無所畏懼轉換為了“新生”的機會,讓她對自己重新生發出了信心。
在小說最后,姚鄂梅又拿出了一貫的“殺手锏”,給出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結局。梅總幫不了小波,因為她自己也過得很不如意,所謂有錢的丈夫、有出息的兒子都不是事實,她只好“消失”了。此處略顯遺憾的是,作家將小波去投資公司找工作寫得太順利了,反而顯得“輕”和“飄”。誰都知道,在這個社會,一個無學歷、無技術、無豐富經驗的女人找工作有多么難。其實,小波未必非要找到工作才能顯示她得到了“啟喻”。心有所悟,行有所動,這就是一種“新生”。
曹霞,文學博士,著名文學評論家,南開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