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正倫
1.基本治療目標:有效抑制乙肝病毒核酸(HBV-DMA)復制,即病毒學應答。
2.滿意的治療終點:實現乙肝e抗原(HBeAg)轉陰,或伴e抗體轉陽(稱血清轉換),即血清學應答。
3.理想終點:是停藥后持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轉陰,或伴乙肝表面抗體(HBeAg)轉陽,也就是臨床治愈。
目前,乙肝抗病毒藥分兩類:核苷(酸)類(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和干擾素(普通干擾素、長效干擾素)。
核苷(酸)類可抑制病毒復制(即HBV-DNA轉陰),口服方便,但HBeAg轉陰率較低,HBsAg轉陰率幾乎為零;長效干擾素(聚乙二醇干擾素)可促進HBeAg轉陰,但對病毒抑制率較低,HBsAg轉陰率不足3%,需皮下注射,副作用較多。
總的來說,這兩類藥都只能抑制病毒復制過程中的某一環節,對病毒在肝細胞內形成的特殊的復制模板“共價閉合環狀核酸”(CCC-DNA)無能為力,很難徹底根除HBV。
因此,目前的抗病毒藥對乙肝治療都只能達到基本治療目標和“滿意”的治療終點,且要堅持長期用藥,否則停藥后很易復發。據調查,多數乙肝患者對目前治療感覺不滿意。
臨床治愈是指停止抗病毒治療后仍保持HBsAg陰性,HBV-DMA檢測不到,肝臟生化指標正常,肝組織學無明顯炎癥、壞死和纖維化。是目前國內外推薦的最新的慢性乙肝理想治療終點。
研究顯示,采用聯合或序貫使用聚乙二醇干擾素和核苷(酸)類兩種作用于不同靶點的藥物,可產生協同作用,增強抗病毒療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據報道,HBV-DNA轉陰率可達到100%(單藥70%~80%),e抗原/e抗體血清轉換率40%~60%(單藥<30%),如患者治療前HB-sAg和HBV-DMA低水平或適當延長療程,有45%~55%能獲得臨床治愈目標。可見聯合或序貫干擾素和核苷酸兩類藥物抗病毒。療效明顯優于單藥治療,療程也可縮短,對于部分乙肝患者是更好的選擇。
達到臨床治愈,尤其是HB-sAb轉陽的患者可以停藥,但大多數患者肝細胞核內尚有CCC-DNA存在,有乙肝病毒再激活或發生肝癌的風險,仍需定監測,復查HBV-DNA定量、“乙肝五項”和肝臟生化指標、肝臟超聲和甲胎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