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本帥
《陰符經》,舊題軒轅黃帝撰,傳說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內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巖石壁中發現的,此后傳抄流行于世。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可以把《陰符經》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天的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放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最后闡明人后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該書內容頗富哲理,很受歷代學者重視。這里介紹其對養生長壽有關的幾個論點,供大家研討。
《陰符經》認為,自然界千變萬化,但是有規律可循,而且自然規律可以被認識,可以掌握,只要按照它的規律辦事,就會取得成功。如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李筌在注釋中舉例闡述道:軒轅黃帝懂得順乎自然,適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活到一百多歲;管仲善于因時制宜,改革舊制,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張良善因勢利導,幫助劉邦敗楚興漢。這些都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取得成功的先例。養生也不例外,要在自然界的千變萬化中找出規律,適應其變化,使其有利于身體的健康。
《陰符經》謂“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復”。因此,宇宙是掌握在人們的手中,人們就應努力改造自然環境,使沙漠變綠洲,荒山成茂林,叫自然為我服務,必然有利于健康長壽。
《陰符經》認為,人生活在天地萬物之間,應當與天地的運轉協調,不要違反時間節律,飲食要定時,行動要按時。如此與天地協調統一,人體就健康無病。著名軍事家孫臏的老師鬼谷子指出:“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機而生百病。動者,所以安萬物,失其機而傷萬物。故曰:‘時之至間,不容瞬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及。’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也。”守時,就是遵守作息時間,按照自然節律和人體生物鐘進行活動。古人的這一觀點,現在發展為生物時鐘學說,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與時間節律的關系,證明《陰符經》“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之說,具有很高的科學性。
《陰符經》提倡養生不僅要養形體,更重要的是養性格。在性格修養方面,主張“至樂性余,至靜性廉”。意思是說要有樂觀的性情,心胸就寬廣,襟懷就坦蕩,不會終日憂愁煩惱。性格恬靜的人,決不會貪得無厭,而是樸質廉潔。還指出“靜能生萬物”,因為靜能使人頭腦保持清醒,能深思熟慮,高瞻遠矚,可防止因盲動、妄動而失誤。所以諸葛亮將“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現代年近九旬高齡的著名女作家冰心說:“所謂淡泊,我理解就是一個人對于物質生活不要過分奢求,安于過得清簡,樸素一些;寧靜,則是心里盡可能排除個人的雜念,少些私心。這樣,人生在世,不為個人私利操勞所累,把自己的志向同革命事業融合在一起,他的心胸就會宏大起來,精神就會充實起來,心情自然就可以樂觀,情緒自然就會昂奮。一個性格爽朗,心境總是愉快的人,是不會因傷神而傷身的,再加上適合自己情況的經常性的鍛煉,起居飲食養成一定的規律,他終會健康長壽。”冰心老作家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至樂性余,至靜性廉”的絕妙解釋,也是她健康長壽的經驗之談。